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10课《地毯下的尘土》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7: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10课《地毯下的尘土》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一、下面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眷顾(juàn) 勉强(qiáng)
B.敞亮(chǎng) 陌生(muò) 教诲(huì)
C.遗憾(hàn) 葱茏(cōng) 腿瘸(qué)
D.圆润(yùn) 扫帚(shào) 打量(liáng)
二、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 地毯 意口同声 B.缝补 熟炼 津津有味
C.璧炉 真诚 青翠茂盛 D.抽屉 甜蜜 养尊处优
三.下列文字依次填入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
生活的强者具有钢铁般( )的信念,松柏般( )的情操,磐石般( )的意志,橡皮般( )的性格。
A.坚强 坚贞 坚定 坚韧 B.坚固坚韧 坚强 坚贞
C.坚强 坚定 坚固 坚韧 D.坚固坚贞 坚强 坚贞
四、简答题
爸爸上班去了,写了张留言条。小明念了说:“这瓜是爸爸给我吃的。”小红念了,却说:“爸爸说这瓜是给我吃的。”原来,爸爸的留言条是这样写的:只有一个西瓜是给小明的不是给小红的小红一定要吃明天再买一个给小明吃。
读后,请你说说,小明和小红分别是怎样念的呢?
1.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补出下面文章中老人和青年对话中省略的部分,注意切合语境和人物性格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平时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见到一丛鲜艳的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①”又看了一下落叶说:“②”
老人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手中,说道:“你的比喻有对有不对,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③”
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老人笑了笑:“是啊,所有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④”
六、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①第二天一早,她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了,起床后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小矮人们离开后,她打扫了房子,并补好了小矮人的衣服。晚上小矮人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从此每天都这样,米妮一直这么认真地干着,直到仙女的假期到了最后一天。
②那天早上,米妮望着窗外,想看看去工作的小矮人,她在一扇玻璃上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景象。
③图画里有美丽的宫殿,银色的塔,塔尖上装了花花绿绿的玻璃,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漂亮。她津津有味地看着,连要干的活都忘了,直到壁炉架上的布谷鸟自鸣钟敲了十二下。
④她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整理床,洗盘子。时间过得太快了,她再也无法干得更快了,当她拿着扫把准备去扫地的时候,已快到了小矮人们回家的时间了。
⑤“我想,” 米妮大声说,“今天我就不打扫地毯下面的地了。再者,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有点灰尘也没关系的。” 于是她匆匆跑过去做晚饭,没有去动地毯。
⑥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房子里看起来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他们什么也没说。米妮也没有再想毯子下面的灰尘这回事了,直到她上了床,看到星星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
⑦她这才想起了地毯下的尘土,因为她好像听到星星们在说:
⑧“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
⑨米妮把脸转向墙,她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就在她的心里,说:
⑩“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
“我们看到她了!我们看到她了!”所有星星都快乐地叫着。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可是,哦,地毯下躺着十二块闪闪发光的金币,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
“哦!哦!哦!”米妮惊奇地大声叫道。所有小矮人都跑过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米妮把一切都告诉了他们。当她讲完整个故事的时候,小矮人们高兴地聚在她的周围,齐声说道:
亲爱的孩子,金子就给你,
因为你证明了真挚和诚实;
但如果你不翻动地毯,
你能得到的就只是遗憾。
我们的爱随着金币一起给你,
哦!今生你要牢记,
每个小小的工作里,
都藏着快乐的宝藏。
米妮感谢了小矮人的好心。第二天早上,她带着金币急匆匆地赶回了家,给亲爱的妈妈和妹妹买回了许多东西。
后来,她再也没见过小矮人,但她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的教诲,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要擦地毯下的地板。
1.从选文的前三段可看出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文中为什么要写小姑娘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米妮是个诚实的孩子的?
4.选文的⑦至 段分别运用了哪些写法描写米妮的内心斗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请用一句话概括小矮人的唱歌内容。
6.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7.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②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③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④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1.童话的第①段中加粗的词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中的哪些内容表现了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3.童话中多次写到水罐的变化,请依次找出这些变化及每次变化的原因。
4.体会下面一句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6.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7:17:5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一、C

二、D

三、A

四、1.只有一个西瓜,是给小明的,不是给小红的。小红一定要吃,明天再买一个。给小明吃。2.只有一个西瓜,是给小明的?不,是给小红的。小红一定要吃,明天再买一个给小明吃。

五、提示:①鲜妍怒放,令人羡慕。②唉,老人就像这落叶一样,悄然飘下,使人感伤。③只有果实才能变成鲜花。④鲜花如果经不起风吹雨打,过早凋零,是不会孕育出果实的。

六、(一)1.善良勤劳,有很强烈的好奇心。2.为下文米妮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作铺垫。3.与星星的对话,内心的矛盾斗争。4.用心理描写(梦境幻觉)表现米妮诚实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5.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只要认真努力地工作、生活就一定会得到回报。6.形象地告诉我们要认真工作,哪怕是点滴的、不为人所知的。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二)1.说明了旱情的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的水,生命的水。2.“夜里”“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3.一共变了五次。第一次变出水,第二次掉下来时变得端端正正,第三次由木头的变成了银的,第四次又由银的变成了金的,第五次变成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那七颗大钻石又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第一次是因为她爱妈妈,第二次也是出于爱妈妈,第三次是因为给小狗水喝,对小狗有爱心,第四次是因为母亲舍不得喝水,母亲对女儿有爱心,第五次是小姑娘将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4.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5.一个小姑娘和她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6.提示:可以想像成一个“好梦”:找到了水或是历经艰险找到了水,小姑娘、母亲、人们和动物们的欢乐,河流、水井的欢唱、草木、丛林的复苏;也可以想像成一个“噩梦”:找不到水,小姑娘、母亲、人们等的悲惨命运,河流、水井、草木、丛林等生态环境的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3: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