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11:19:52
|
只看该作者
课标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千方百计的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置学生于主动探索和活动的地位,甚至有些老师追求学生“自主空间”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诚然,学生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之后“能够自己说出结论”的课堂固然令人神往,但教师亦不可过分苛求,指望我们的课堂中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自己说出,小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对于抽象的、凝练的、逻辑化的数学语言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他们对于一些数学现象能够默会,却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都要学生自己说出结论的确有些为难他们。
张奠宙教授在《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后人,效率至关重要。试想,在本文的教学案例中,如果教师不做如上的“告诉”处理,只是寄希望于学生说出“只”字,很难想象接下来的课堂会是什么情况;“退一步海阔天空”,案例中教师能够灵活处理,虽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考虑“怎样描述更简洁?”,但教师在“告诉”学生之后,却能给予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理解、体会、交流、讨论添加“只”字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这比硬“逼着”学生说出“只”字更能够体现“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人”,在体会的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学生在对用“只”字来描述理解的深刻以及在甄别对比两种描述方法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自主学习是相对的,尝试探索是有条件的,当学生一时解决不了又或是课堂时间不允许,教师不妨“直接”告诉学生,但这种告诉是讲求艺术的,并不是一味的把原因和结果都原原本本的解释给学生,而是将“结果”告诉学生,让其体会“结果”产生的合理性和缘由,这远比让学生无限制的思考下去来得有意义的多。在上述案例的情况中,教师以一个课堂参与者的身份给予学生引导和提示完全合情合理,这仍不失为一种教学机智。虽然“学生没有自己说出结论”,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因此,我们不必为“学生没有自己说出结论”而耿耿于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