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4 13:25:25
|
只看该作者
《花瓣飘香》评课稿
评课人: 潘多多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反思整个教学,孙老师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围绕一个“情”字,引领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多方面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空白点,练习说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紧扣文本的感情线索,倡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小女孩的懂事这条线索,根据这条主线,努力使学生走进文本,潜心地读文,静静地思索,通过自读自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去体验这种情感;在这基础上,再通过“说”,让学生表达“听了小女孩和我的对话,你想说什么呢?”,“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的看着我,小女孩在害怕什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基础上,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化。
二、关注关键词,板块清晰。
孙老师设计了核心问题,围绕“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一主干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中自悟,边读边悟。这种叫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重点词语、段落的指导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渐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充分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动作、神态和话语中所蕴含的亲情与懂事,从而明白了由此折射出小女孩惜花爱母、懂事乖巧的美好心灵。
商榷之处:
1、关于“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的教学,孙老师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不摘整朵花,对于提示语部分,只是引导学生要轻声读,其实这个提示语部分还是很有文章的,她为什么不好意思低着头,因为小女孩明白摘别人家的花是不对的,但为了母亲早日康复,她又不得不“偷偷地”摘,这种矛盾的心里正反映出了孩子纯真的爱心。如果孙老师能够点到这一点,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可能要更好一些。
2、“我”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又是怎样处理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行为给“我”心灵上带来的触动和感染。然后还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对话设计对话练习:“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回答?要让学生根据题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