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3 20:01:25
|
只看该作者
二、抓错误,以“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误解”,老师应该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及时跟进评价语,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赋予学生以自我角色意识,启发他们捕捉自己的体验,自行“更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情感体验,还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一段话“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学生在初读时,将没(mo)读成了(mei)。平时,我会将多音字单独地列出来教学,而这次我决定一改往常多音字的教法,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雪下得很大。”我又顺势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有的孩子找到了“积满”,我说:“你找得很准确。”又有的孩子找到了“厚厚的”,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细心”这时,一个平时活泼、聪明好学的女孩子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还有‘常常没过膝盖’”说着她便用手摸着自己的膝盖处,以示意雪已经“打齐”膝盖了。此时,我做出疑惑的表情,也跟着她做起了这个动作来,她好像明白了什么,她的表情迟疑了一下,然后又浅浅地笑了笑,用手再挠了挠脑袋,确定地说:“哦…….应该是(mo)过,‘没’‘淹没’的‘没’,这个字是多音字。”我知道,她已经在做动作时,对字音的误读进行了反思,她已经明白了雪淹没至膝盖才足以说明“雪大”。 听她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恍然大悟,无需做更多的解释。我欣喜地看到,孩子能在自己的体验中,找出错误,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自行纠正。我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并且抚摸着她的头称赞道:“就没有哪个多音字能难倒你的。”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带着一份成功的喜悦。往后,孩子们一遇到此类难题找她准没错,因为她每天抱着字典的时间更多了,她也成了孩子们追捧的“学习小明星”。
就这样,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着学习的过程并获得十足的成就感,使教学达到教师轻松教、学生自在学的双赢效果。
三、抓突发情况,以“巧妙、睿智”,捕捉课堂生成,形成有效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巧妙睿智的评价来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让评价恰到好处,为我们的教学增添活力。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是一则极具童趣的儿歌,要求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蝴蝶”、“蜻蜓”等动物名词,我试图采取了“拍手读”、“师生对答”、“表演读”、“学生对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达到学生巩固识字的目的。在两个孩子对读完课文后,我正当要表扬他们时,贴在黑板上的识字卡片“蝴蝶”正巧掉了下来,于是我借题发挥,说:“你们读得真精彩,看蝴蝶都迫不及待地飞下来祝贺你们了,就让蝴蝶伴随你们的朗读翩翩起舞吧。”说着,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蝴蝶图片送给了那两个孩子,他们爱不释手地拿着图片,一边念着“蝴蝶花间捉迷藏”一边将“蝴蝶”在身边舞来舞去,非常地激动,其他学生也对他们羡慕不已。顿时,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情趣高涨,此时,我仿佛看到了34只美丽、可爱的“蝴蝶”在我的课堂上飞舞,我知道我已成功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那一个意外,给我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就像一剂催化剂加速了孩子情趣的生成,达到了较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