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云琬
胡云琬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汇文中学特级教师、律师,原《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成员、主编之一,中国学生越轨预防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中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心法律顾问。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受到许多国家级教改实验区的好评,并广泛予以选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在前言中朝确指出:“以往的教科书,通常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故称‘教’本;这套《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学’本的意思,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这就是说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在教材的功能、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已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据此,教师只有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经过实践、思考和交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以下新观念才利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增强。
一、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指的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树立服从服务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其二,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三,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所以,只有那种既拥有知识又具有获得新知识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自学),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捕捉新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二、互动双赢观念
在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关系,学生与学生、教材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教育的合作伙伴。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开展互动创造前提条件,进而通过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双赢。
树立互动双赢观念,需要把握两方面问题。其一,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师问生答,也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它还应包括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以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以通过互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其二,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一节课或一单元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教参提供的知识,教师知识(教师活化教材和依据学情补充扩展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的。上述知识构成,既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吸纳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又要求或师必须大幅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一旦发现师生互动产生的“亮点”,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予以认定、扩展。那种“课前设计好僵死的教案,课上让学生就范”的状况一定要避免。
三、人性养育观念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学科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个维度的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位于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更应该重视人性养育,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尊重权利,遵守规则,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将其塑造成高素质的公民。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重大。它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其主要标准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和企业选用人才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涵盖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品德的情商,往往更看重情商)。因此,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南,使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成为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四、建构知识观念
建相知识观念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再认再现教材提供的知识的现象,要在介绍教材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实、扩展、更新知识,以实现超越和创新。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必须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还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二是按照课标要求,“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板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对此教师要掌握并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材又往往具有局限性。所以,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善于引导学生用鲜活的信息充实补充教材提供的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教材内容,介绍了调节情绪的三种方法,即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其实,调节情绪的方法何止有三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充实补充其他有效方法。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超越原有的知识,创造更新知识。而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超越和创新。
五、重视资源(即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观念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难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也难以实现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图书、报刊。照片、图表等文本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图书馆、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博物馆、文化馆等实物资源和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杜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教师要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音像资源和人力资源。
六、注重实践观念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四大特点之一(其四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有助于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从而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注重实践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其二是倡导言行一致,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提倡真善美,力戒虚假空是形成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
为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除了需要树立上述新的观念外,还应该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人教版教材采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为内容活动化提供了契机。不少教师还设计了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智力大比排、正反方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从而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坚持内容活动化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活动内容化,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