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优秀教育案例 孩子,我愿意做你的守护天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09: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育案例:
作为一名拥有十几年教育经验的老班主任,我常常为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而沾沾自喜。看到别的班主任被调皮学生弄得焦头烂烂额时,我更是得意,因为管教这样的学生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我的骄傲自从高爽转学来之后一下子被打掉了。
高爽是一名男生,四年级第一学期转到我班。刚来时,从他爸爸欲言又止的话语中,我就感觉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果然,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实在糟糕:妈妈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与爸爸离了婚,孩子跟着爸爸;爸爸是一名普通的马钢工人,因为工作上三班,孩子有一部分时间跟着年迈的外婆生活。
刚开始的几天,一切风平浪静。接下来,他的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先是迟到,一个星期当中竟然有三四次迟到。这还了得,打电话通知家长,家长态度倒挺好的,一再认错,说没教育好孩子,可第二天,他依然故我,照样迟到,我免不了对他大声训斥。他一番嗫嚅之后,我才知道家里的闹钟坏了,外婆也忘记叫醒他了。望着孩子满眼的愧疚,看看他不整的衣服,再想想他因为几天没洗澡,同学们对他的捂嘴掩鼻状,我心底一软,这是一个多么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再因为他的迟到去追问原因甚至是大声责骂,反而宽容地问问他吃了早饭没有,如果没来得及的话,老师这儿有点心可以先垫一垫。可能是我的温柔打动了他的心,他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我知道,孩子都愿意在关心自己的人面前做个好孩子。
迟到对他来说还只是个开始,虽说他不敢在上我的课时捣蛋,但其他课任老师都来打过他的小报告,什么上课唱歌呀,传小纸条啦,作业不写不交啦。尤其是副课,他根本不把副课教师放在眼里,只要老师没注意到他,他就在下面动作不断;把他拎起来,他会装成一副做错事诚心悔改的假象,等到让他坐下之后,他又故态复萌。听了这些老师的小报告,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一方面生气于孩子的两面三刀,另一方面可怜孩子。因为他的生活中只有粗枝大叶的父亲和年纪老迈的外婆,他太孤单了,他的精神世界太空虚,他太渴望别人对他的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通过不光彩的行为换取的。我该拿他怎么办呢?望着站在办公室里眼神躲闪的他,我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僵持了片刻,我忽然发现他的目光停留在桌上的一本课外书上。“想看这本书吗?”他点了点头。“就坐在这儿看吧!”我拉过凳子让他坐下,把书递了过去。这节副课他没有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节课的书。以后,一旦副课老师把他拎到我这儿,我也不跟他唠叨说教,只是递给他一本书,让他静静地坐在我旁边看上一节课。渐渐地,他看出瘾来了,常常会主动问我借书看,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我新买的书借给他。虽然看书的好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他,但他的确比以前安静多了,他也答应我尽量约束自己做到上课不捣乱。我相信他,因为我知道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09:38:41 | 只看该作者
二、我的反思:       
这个特殊的教育案例给我带来一连串的思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一直是很强势的,高高在上地俯看着这些孩子,他们的缺点无形之中也被放大。老师的高压的确能使一些孩子俯首贴耳,却少了真心的流露。没有情感的交流,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不成功的教育只能产生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孩子。他们现在只是四年级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如果老师的一味强硬,缺少方法,就会不可避免地激发出他们叛逆的因子,发生师生冲突。
  教师是在教育情境下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应当成为处理人的关系的艺术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方法,协调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还要成为临床医生,帮助学生减轻成长中产生不健康的情绪,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世界。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平等的和学生交流,倾注我们的真心真爱,和学生心理相容,才能有机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心理品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所以,我愿意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守护天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