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5:5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课题:8、《热爱生命》    主备: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热爱生命之情;
2、体味小说中的描写方法。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近代著名作家。杰克•伦记录片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
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后来又当过水手去过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他的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
、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能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
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
材。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
,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马丁•伊登》
(1909年),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
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在杰克•伦敦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使他青年时期具有
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退,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
活,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
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吞服了过量
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1、给生字注音并释词
窒(   )息:                 巉(   )岩:          奄(   )奄一息:
骸(   )骨:                 吹毛求疵(   ):
2、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展示:
1、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

2、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3、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描写的有何作用?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6、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三、练习反馈:
读书易犯的几个傻   
园    洁
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
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本文所说的“犯傻
”,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
“读了点书的人”与“读书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上有不少“读了点书的人”,但真正算得上“读书人”
的没几个。自称“读书人”,或弄得“像煞”读书人的,十之八九或无知、或狂妄。真正的读书人,很少自称读书人,
更不会“像煞”怎样怎样。
读书,让人谦卑,让人知道世界很大、人生很丰富、个人很渺小……
读书,易让人犯哪些傻呢?
前些天,有位书友推荐《侯卫东官场笔记1-3》。双休日,我随着侯卫东这厮,走进村官、乡官、县官群体之中,随
他去见识大千世界各式人等。短短几十小时,我不仅走进多面的官场、多彩的世事,还走进各路角色的内心世界。半
部小说,(这本书还没出完)便让人阅历大增。
一个人看上10部官场小说,对官场那一套也许比在官场里混了一辈子的人见得还多、悟得还深、看得还透。但官场小
说,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字里行间的气息,难免让读者多有鄙夷和不屑。
见多识广,可以自娱娱人;鄙夷不屑,却是情绪的毒药。你鄙夷,可有什么样的官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你还得在这
社会里生活;你不屑官场,官场会在乎你?读了点书的人,最易犯的第一个傻,便是把什么都看清了,也把自己看得
牢骚满腹、“傲气”冲冲了。牢骚是负面情绪,“牢骚太盛防肠断”。读书读出铮铮傲骨是好事,但读得傲气冲冲却
是犯傻。
既然“世事洞明”了,何不就势学学“人情练达”?比“白眼看鸡虫”更有用的是慧眼识人生。
读书,是人对书的占有,也是书对人的占有。人生就那么点精力,就这么几十年。读书多了,打牌搓麻将,与朋友一
起聊天喝酒的时间便少;纸上得来多了,现实中得来就少;想得多说得多了,行为的能力就相对差。读书人第二个最
易犯的傻可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劝读了点书的朋友,一定不要太高看了自己!说小的,换个灯泡爬
个梯,书生不如工人;说大的,能成一番大事业的大多不是书生。
读书,要入得去,更要出得来。书呆书呆,呆就呆在钻进牛角尖里,读而不化,成了书奴书蠧、两脚书橱。说“百无
一用是书生”,有点残酷,但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镜花水月终虚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
让读书真正有用,还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读书,让人思维缜密,对语词的理解和表述会相对“精准”。这种精准有双刃的意义。读了点书的人,第三个易犯的
傻,便是过敏、小气。
读了点书,胸中气象、眼中世界不会比一般人小,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常常觉得读书人小气、纠结呢?这与读书
人对词语的感觉敏锐、表述精准有一定关系。一般人听不出的语音毛病、词语毛病,你听出来了;一般人听不出的潜
台词、弦外音,你听出来了,听出来就听出来了呗,千万别较真!读书写文章应追求细腻精准,过日子嘛,该模糊的
地方就一定要模糊。读书要读出大气大度、读出潇洒豁达,而非越读越小样。
书读到一定份上,什么没见过?什么没想通?既然已达此境,还不通达圆融,还不云淡风轻,那真是枉读诗书了!
1. 作者认为读书有何作用?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
                                                                                      
2. 阅读文章,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读了点书的人”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请简要回答。
                                                                              
                                                                                      
(2)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对怎样读书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5:53:52 | 只看该作者
课题:走进小说天地        
姓名:                                班级:                  
一、活动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2、能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感受,能写微型小说。
二、活动准备
1,广泛收集适于中学生的小说作品.把同学们读过并喜爱的小说作品集合,装订成集,必要时能用简洁的语言对熟悉的小

说作品进行简单的演说和介绍.
2,图片准备.收集关于小说里的精彩内容插图.并和同学们展示,分享,交流.使小说内容更形象化
三、探究展示:
1、竞猜歌词,走进小说天地——
请听下列影视歌曲,猜猜分别与哪部小说有关。
A、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                   B、好汉歌——《水浒》
C、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               D、枉凝眉——《红楼梦》
《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妄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

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
①猜猜与下面一副对联有关的一部小说名著和它的作者: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志异》 蒲松龄)
②下面这副对联分别是指金庸的哪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书神侠倚碧鸳。(《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③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小说名著,比比谁最多?
A、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台来比。                 B、其他组员在下面合作写出来比。
3、评说人物,神游缤纷画廊——    根据下列描绘,猜猜他是谁?
●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

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有勇有谋,刚烈正直,醉打蒋门神,大

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理想。他就是——(

行者武松)
●她很早就死了父母,寄人篱下。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

尊严和个性自由。她才华横溢,文思奇妙,诗社里多次独占鳌头。她的爱情婚姻却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干涉。她葬落

花,焚诗稿,用死向黑暗的社会作最后的抗争。她是作者用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塑造的不朽形象。她就是——(林黛

玉)
●他说不清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常年寄宿破土谷祠,靠打短工谋生。他和赵太爷同姓,却又无权姓赵,反被赵太爷打

了嘴巴;他想找个老婆,向吴妈求爱,却遭了一顿打,被剥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他得不到同情,只好自我安慰,在这

种“精神胜利法”的背后,隐藏着他多少屈辱的血泪。他是一个既自卑又自贱,既畏强又凌弱,既可笑又可悲的最具

有特征意义的典型形象。他就是—(阿Q)
●她是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她深入华蓥山,扩大斗争成果;她抑制住亲人被杀的巨大痛苦,毅然投入新的战斗;她不

顾个人安危,转移同志,怒斥叛徒;渣滓洞里,她铁条鞭打心不跳,竹签钉手志不摇,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

气.她是人们眼中傲雪凌霜、含笑怒放的红梅,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她就是——   (江姐(江竹筠

))
●他,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精神的青年。一个阴森寒冷的深夜,他在城堡上见到他父亲的鬼魂,从鬼魂嘴里

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他的叔叔。于是他下决心除掉敌人,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经过千难万

险,终于完成了复仇大业,自己却也倒在了血泊中。他的故事对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坞的揭露,他是世界文学人物画

廊中最有名的典型形象之一。他就是——(哈姆雷特)
●他,爱憎分明,作战勇敢,是个优秀的共青团员和政治宣传员残匪的骚扰,饥饿的威胁,疾病的折磨……这一切都

不能动摇他那钢铁般的意志。他多次死里逃生,却仍选择了继续战斗。他深情地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

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就是——(保尔•柯察金)
4、名著阅读点评
⑴走进作家作品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第二部分:作 品 主 题         第三部分:人物、情节
示例:
孔乙己——科举制度造就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闰  土——三座大山压迫而成的木头人。
学生评价:鲁达、林黛玉、香菱、猪八戒、曹操、何大学问、奥楚蔑洛夫等。
5、作文指导
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

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 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

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
可以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

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

—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范文:                         庭院
我象一只扑棱的小鸟,离开带有温意的老窠,在不远处筑起一个能避风雨的小巢。
 这些年,日子过得还算平静,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总也割舍不了。老家的一切深深

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一种牵挂、眷念时常萦绕着我,就象丝丝头发,不时地被牵拽,扯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有空

,我还必须回老家看看,看看庭院的草木,闻闻庭院的花香,听听年迈的父母说着枇杷熟了,石榴红了,桂花开了。
  父亲还是习惯早起,跑了步回来,天还朦朦的,不很亮。不一会便听见父亲打扫庭院的沙沙声。六角砖铺就的庭

院总是干干净净,不见被风吹得乱舞的落叶,不见蓬生的杂草。
  庭院四四方方的,西北角安放着一口大水缸,水缸里总蓄满水。根据四时气温的变化,父亲或早或午或晚,将喷

壶没入水缸中,灌满水,浇着院中的花卉。
  椭圆形的花坛建在庭院西侧,四周贴有红色的瓷砖。花坛里植有桂花、枇杷、栀子等树木,树下植有兰草、茶花

、月季等花草,坛外南北各植有一棵柑橘和石榴。庭院也有盆栽的花木,如铁树、绣球、米兰、含笑、瑞香、枸杞果

、金橘、菊花等。靠西北的墙边种有一棵藤蔓植物——忍冬。
  庭院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的,有可观的、可闻的、可品的。不仅仅赏心悦目,有时你的嗅觉神经被牢牢地牵住,

一种沁人心脾的花香袭击着你,包裹着你,你完全沉醉其中。甚至你不用踮脚,伸手就可以摘得一串金黄金黄的枇杷

,抑或一个裂嘴露出晶莹剔透籽粒饱满的红石榴,抑或一只赭黄滚圆的柑橘。
  正月初春节气氛正隆,人们穿着羽绒服,坐在院中暖融融的阳光下,嗑着瓜子,喝着茶,聊着天,一股浓浓的香

气扑鼻而来,哪来的这香?人们正寻着香源。“是瑞香,正开着呢!”母亲微笑地说着。只见廊檐下一盆瑞香红枝绿

叶,枝头一簇簇开着粉嘟嘟的小花。花坛里,茶花墨绿的叶子,似涂了一层腊,光亮得很,毛茸茸的花苞厚实实的立

在枝头,最顶端的一枝花苞上露着红蕊,象涂上了一抺红。不经意间,一抬头,你的眼前忽地一亮,在翠绿的枇杷叶

子间,米黄的花蕊一簇簇的开着,十分的鲜亮。也许枝桠间的浓荫里还积有残雪,风一吹,沙沙地抖落。
  院子中有一盆栽的兰草,如今长成好大的一蓬。不知哪个孩子眼尖,指着盆子说:“快看,这里有好多花笋。”

孩子指着数着。我们忍不住去看一看,果有好多的花笋。花笋积攒着一冬的能量,如剑一般从土中拱出,努力地向上

生长。过不了多久,我们便可以闻到幽幽的兰香了。
  夏季庭院的花就更多了,开得最热烈的莫过于石榴花了。“五月榴花红似火”,一只只磬口似的石榴花,盛满着

热情和喜悦,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象是赶着一个盛大的集会,大伙惟恐不够热烈,坏了这样的好景致,好心情,又

频频碰杯,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红着关公似的发烫的脸。蜜蜂也嗡嗡地马不停蹄飞过来,凑着热闹,知道许多秘密

似地,一会儿咬咬这个耳朵,一会儿咬咬那个耳朵,哪知石榴花醉得不醒人事,也懒得去答理,可蜜蜂还不厌其烦地

忙碌着。连赏花的人也不觉醉眼迷离了。
  秋天的花开得多而艳,庭院又迎来一批盛花期:桂花、米兰、菊花、月季、忍冬次第开放,有观赏型的,有花香

型的,有观赏型和花香型兼而有之。花香我就不屑说了。春华秋实,固然错不了。花钵里的金橘渐次地褪去青色的外

衣,换上了黄橙橙的金色服装。金色的果子挂满枝头,你舍不得摘下一枚。倘若你要摘下一枚放在荷包里,保准你的

荷包几天都留有一种清香,或者摘下一枚放在茶杯中泡茶,呷上一口,不仅口齿留芳,而且气息一下子通顺了,人也

显得特舒络。石榴树上坠满了小灯笼似的石榴,红彤彤地露出醉人般笑靥,有的笑得裂开了嘴,露出晶莹剔透的籽粒

来。南边的柑橘的枝条伸出墙外,枝头挂着青中带黄的滚圆的橘子。
  有时过路人,见墙外的橘子实在的诱人,顺手摘下一二个,父母也不嗔怪:“果子熟了,就是供人们采食,长挂

在枝头终久不是事。”
  有时父亲摘了果子,母亲分发到邻居家中。
  父亲有时伏在桌旁,用放大镜对着,看有关养花木方面的书。养花木有学问,不仅要懂得花木的习性,还要根据

四时季节的变换适时地扦插、移盆、换盆、浇水、施肥。有的花喜阳,有的花喜阴,有的喜酸性土壤,有的喜碱性土

壤,有的喜温暖,有的喜阴凉,有的喜潮湿,有的喜干燥的,不一而足。就是简单的浇水,浇多浇少,什么时段浇,

都大有讲究。天热时,晚上浇水,天冷时,正午浇水,不冷不热时早上浇水;有些花木浇水时间间隔要短些,有些花

木浇水时间间隔要长些;有些量要多些,有些则少些。父亲照着书上说的去做,丝毫也不马虎。
  有时父亲伏在桌上,拿着放大镜看书;有时砚池里磨了墨子,握着毛笔在废旧的报纸上练写毛笔字。伏在桌上的

时间一长,庭院里便传来母亲的吆喝声:“老书呆子,就缩在房间里,也不出来走动走动。”父亲“哎——哎——”

地应着,可屁股舍不得离开椅子。过一会儿,父亲还不出房门,母亲又要催了。
  正是由于父母二老的精心打理,庭院才变得格外的有生机。
  今年中秋节,我陪老父来到老家庭院,不见往年的生机。庭院中零乱地长了些杂草,地上的落叶随风飘动;盆花

蔫头耷脑的,枝叶或枯萎或焦黄;石桌上有几个花盆,干透了的花枝在风中颤动,几根杂草茵茵地长着,不见石桌上

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菊花;石榴树上零星地挂了几个小而黑的石榴。一种惆怅的心情陡然而生。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接到我的小家中,老家的庭院就少有人打理。
  父亲有时也回老家,来到堂屋,对着镶着黑框放大的微笑着的母亲的遗像,怔怔地发着愣,喃喃地说:“老伴,

你真的丢下我走了。”老父声音哽噎,眼睛发红。我知道父亲心理很难过,父亲和母亲共同走过六十年,感情深厚,

确实不容易。我牵了一下父亲的衣角:“我们回吧。”有时,我真的不想父亲回老屋。
  庭院里,母亲植下的一株桂花树,如今比碗口还粗,树冠带有弧形,一抺儿蓬蓬的,如一朵顶着绿伞的蘑菇,金

色的桂花正一簇簇地开着,一股股的浓香,不足以沁人心脾来形容。
  我和父亲走出老远,桂花的香气还在空气中弥漫着,带有甜甜的味道。
  我真的好想我的母亲。
作文写作:  自选题材,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左右的小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