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一致。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哲人交谈,它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 》,
这道仿写题较为新颖,既考查了仿写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名著的阅读情况。这道题仿写的是两个句子,“有人说”前后的句子要一致,第二个句子的仿写必须补充一部作品,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参考答案:如: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心中点燃一盏明灯。它能为我们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读《寄小读者》,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拳拳深情,领会作者的殷殷厚望。
3.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这也是“续写式”的仿写,这道命题是让学生仿写微笑的比喻句,让学生体验和回味微笑的感受,何尝不是在教学生要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考试呢?这道题的人文味也很浓。
4.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
这道题是“换话题”的仿写,但要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注意关联词语“如果……就”引导的假设复句。参考答案:如果说国家的利益是泰山,那么,个人的利益就只是泰山上的一颗小石予。
七、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既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一项要内容,又是中考考查学生运用常用标点符号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逗号、顿号、冒号、分号、问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等
近年各地中考试卷中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判断所给的几句或一段话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选出正确的一项,②选出几组句子中误用标点符号的一项;③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一段话中隐去标点符号的地方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④在原句上修改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号: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用标点符号所起表达作用的正误,做出选择。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B、在飞机翱翔于蓝天之前,有谁相信人类能在云海漫步?在电话诞生之前,有谁相信远隔千里能够自由交谈?然而,无数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竟都变成了现实。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
D、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3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鲜血。
这道题考查了句号、问号、引号、顿号以及引文末标点的用法。A项中“这样的情况”统领的内容是整个句子,因此之间不应该有句号。C项中的问号应该在引号内,因为所引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句予。D项的顿号应该去掉,表示年龄的估计情况在数字中间不用标点符号,如“二三十岁”、“四五十岁”等。答案:B
下面材料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错误的宁处是( )
在第33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时,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推出了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标识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积蓝色,由“浪花”、(A)“鸟”、“手”以及“珍珠”(B)的图形组成。“浪花”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提醒人们与海洋和谐相处,(C)“鸟”颈的空白处象征渤海湾,与“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相呼应。各种图案统一在圆形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D)这一哲学思想。
这道题的难度不大,需要判断的标点只有四个,考查的是顿号、分号、引号和书名号的用法。前三令的用法非常规范,唯有D选处是明显的错误,因为这里的“天人合一”既不是书名、篇名,也不是报刊名。
八、《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近几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正确辨别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②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③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④修辞手法很少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常在仿写题中出现,有的在现代文阅读中去分析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一项是(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会在树阴下。
C,像拙政园这样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园林,在苏州大约有二百来处。
D、他的眼睛宛若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了比喻的用法,以及“像”宇词语与比喻的区别。有的考生选择C项,认为有“像”字就判定是比喻,这是极其错误的,凡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都能找出本体和喻体,而这个句子找不到,由此判定没有运用比喻。答案为C项。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校学生会准备在近期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这道试题就比较灵活,不单纯考查修辞手法,还与语言表达、广告词的写法等联系起来,中考题往往把修辞与仿写联在一起考查,这也是命题的趋势。由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使用哪种修辞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不过,所拟的标题一定要语言简洁,突出这次活动的主题。例一:让理想与风筝齐飞,让希望与春天同在!(对偶)例二:风筝飞满天,快乐无止境!(夸张)例三:放飞风筝,放飞理想,放飞美丽的心情!(排比)
九、7~9年级的语文“课标”对古诗文鉴赏作了如下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06‘背诵优秀诗文80篇。”此外,在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应该同样适用于古诗文。在重庆市2005年关于课改实验区的古诗文鉴赏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背诵《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规定的50篇优秀古诗文。能正确的默写、理解并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古诗文的记诵、积累和阅读考查的材料取自《语文课程标准》的7—9年级规定的50篇优秀诗文。”
基于课标及考纲要求,纵观2004~2005年的古诗文考查,可看出目前古诗文考查的中考走向呈现的特点:第一,从材料来看,重点为“课标”推荐的五十篇;第二,考查的内容包括诗词意境的体悟、体裁的常识、文意的理解、语言的精析、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第三,考查重心放在古诗文的背诵上,包括识记性的、理解性的和运用性的;只有极少数的地区考查了鉴赏;第四,考查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如意义对比、语境运用等。古诗文鉴赏题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目前的走向趋势为主观题。考点集中在语意理解、情感把握,手法赏析、语言品味上。当然,对于古诗文的积累,我们的眼光还应放长远些,不仅是为了应对这一板块的考查,它还肩负语言积累,增加写作材料的目的,成为自身素养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不仅要记得,还要能自由运用。
(1)诗有形。那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轻烟淡月;那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
(2)诗有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中的梅树清气飘逸;“采菊东篱下,——”,竹篙
边的菊花幽香浮动。
(3)诗有声。“马作的卢飞快,——”,征伐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便引诗情到碧霄”,阵阵鹤鸣洒落于秋日的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