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4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级骨干教师论文:王先如《小学阅读课堂提问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省六安市五里墩小学
  王先如
  为了了解小学阅读课堂提问现状,我们对六安市金安区城区六所小学进行了专题随堂听课,对19节五年级(六年制)阅读课堂提问作了实况记录,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数据表明,提问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节课40分钟,平均每53秒钟提一个问题,可见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联结师生双边活动,引导教学过程发展的基本手段。数据同时也表明,当前阅读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需要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当前阅读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一)从提问主体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
  一位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的前五个自然段,共提出64个问题,下课时还没有忘记布置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学生自主意识得不到培养,自读自悟成了一句空话。长时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情感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任何思维深度的问题。
  (二)从问题的类别看,完善性问题多,缺陷性问题少。
  根据问题所具有的创造性水平,可以将问题分为完善性问题和缺陷性问题。完善性问题是指既有问题又有答案的问题,它又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该问题及答案;其二,教师知道问题及答案,学生不知道答案,需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而且答案是唯一的;其三,教师知道问题及答案,学生不知道答案,需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而且答案是不唯一的。缺陷性问题是指师生均不知道答案,甚至连问题也无法知晓的问题,它又包括两种类型,其一,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其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属于此类问题。完善性问题充斥课堂,对学生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完善性问题情境中长大的人,总是按照成人的传统的方式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缺陷性问题对学生束缚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想象,在独立思考中不断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
  (三)从问题的数量看,填充性问题多,探究性问题少。
  提问作为教与学,读与思的一个交合点,应有一定的思维度,然而了解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52%。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问题数量太多,内容太杂而零碎,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凭主观想象来应付,答对了,不知道为什么,答错了更不知道错在哪里;二是进行内容上的填空式提问和选择性提问。较少提供深入探究文章内涵的思维台阶,以至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造成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发展语言的任务不能落实。
  (四)从问题的范围看,宽窄不一的问题多,集中目标的问题少。
  上课提什么问题,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围绕目标来进行,提问范围过宽过窄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老师对教材的钻研较浅,完全依赖教学参考书和参考教案,殊不知教案是一时一地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的计划。”它用于指导教师决定在课堂中提问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出现,怎样解决。它提供了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框架。离开了策略,讨论就可能变成一系列缺乏连贯性和目的性的简单问题的流水帐。根据阅读课堂现状,我们摸索出“读悟式”课堂教学模式,据此总结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
  (一)目标策略。
  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目标策略包括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即指向本节课或本学时的目的与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集中性即相对集中于本节课或本学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包括下面这些要求。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必须是有意义的问题,必须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而不是分散学生思维的问题。
  2、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思维的问题,反对主观任意性。
  3、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激思激虑,破疑释义。
  提问的目标策略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教材的系统和主次,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并抓住教学关键。
  (二)主体策略。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努力思考,踊跃回答,共同评判,主动发问。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成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主体策略要求教师交给学生提问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问能力。
  1、从关键处提问。《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有这样一句:“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这是陈赓同志对小红军说的一句话。“那”字后面为什么要使用逗号呢?教学时不妨将逗号抹去,原句变为“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原句与改句对比朗读,便可体会到这个逗号的妙处。原来这儿使用了逗号,表示陈赓在听了小红军的叙说以后,有个短暂的思考过程,揭示出陈赓的思理活动,体现出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
  2、从中心处提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中心句是:“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后,可能会提出:伯父真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吗?课文写了伯父的哪几件事呢?学生再读课文后,理出四件事:读《水浒传》,谈“碰壁”,救助黄包车夫,女佣的回忆。件件都说明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自然会想到,伯父这样做,得到了什么呢?回到第一段受到思想教育。从中心句提问,学生紧扣中心找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学习写法,提高认识。
  3、从过渡处提问。《圆明园的毁灭》的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是“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一个过渡句,学生由此提问,哪些内容写“建筑宏伟”?哪些内容写“历史文物”?上溯第三自然段,找出“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体会规模宏大,而景物的建造有的是根据“各地名胜”,有的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还有“西洋景观”,从中体会到风格迥异,两者合起来就是“建筑宏伟”。下察第四自然段,抓住“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体会时间跨度大,“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说明品种多,价值高,从而认识圆明园的确是“博物馆”“艺术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4、从疑问处提问。课文中重复使用的词句,不易理解的段落,都是产生问题的地方。《白杨》一课有这样一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学生读后不禁要问:爸爸的“心”是什么?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的?爸爸赞扬白杨树正直,白杨树有旺盛的生命力,白杨树顽强,不软弱,不动摇,就是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多做贡献,爸爸就是借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心”的。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分阶段加以培养。低年级启发从词、句、课文插图方面发现问题,中年级主要启发从结构复杂的句群及段落等方面提出疑问,高年级主要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中心思想、课外知识方面陈述不解。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还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足够的独立阅读的时间,学生很难提出带有个性特色的高质量的问题。
  (三)多元策略。
  多元指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它要求改进课堂的设问理答方法,使更多的同学有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样,才能发展现有的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根据现有教材特点,课堂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编者提出,由课文的作者提出。现行的阅读课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预习、课文、思考和练习,“预习”和“思考和练习”中编者都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课文的中心,有的涉及课文的条理,有的涉及课文的遣词造句,这些问题是课堂讨论的重要凭借,不可忽视。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设计一些疑问、设问和反问,这些疑问、设问和反问,可以承上启下,可以总结课文,可以深化中心。
  2、提问的对象是多层次的。不少教师倾向于把大多数问题分配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通常可以使教师满意,这种提问方式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平衡的课堂互动,使某些学生过度地受到教师的注意,而忽视了其它的学生。对象的多层次决定了问题的多层次,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在设计问答层次时,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如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常识性,回顾性的问题,给那些平时比较胆小拘谨的后进生回答,让他们能与其它同学一样有获得称赞的机会,也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产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对那些思维活跃,能言善辩的先进生则发问一些评价性、创造性、缺陷性的难问,充分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
  3、问题的解决是多角度的。这里的多角度既包括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解决,也包括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如对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甚至还可以通过演一演,做一做加以理解。这完全取决于问题本身及学生的特点。
  (四)创新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小学阅读课堂的新要求,创新是指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它要求重新组织思路,以产生某种新的观念。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教学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时对于一些新知识的获取往往需要教师恰当地加以点拔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
  2、保护童真,童心。
  支持学生的“非正常”思维。小学生常常有“非正常”思维,因为他们没有成人那么多习惯性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教师要支持学生的“非正常”思维,培养他们突破定型提问和解问的习惯。
  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之前,我们举办了“幸福是什么”的专题讨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回答,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创新火花,特别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活动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中的“打岔”往往表现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教师切不可小觑。
  3、爱护学生的“幼稚”思维。
  “花儿为什么会开?”教师的本意是“春天来了,花就开了。”可学生却作了如下回答:“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她想和小朋友比,看谁穿得更漂亮。”“她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唱歌。”学生的精彩回答使教师放弃了原有的答案,接着说道:“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小脸,笑了。”每个小学生都有许多“幼稚”的问题,这些“幼稚”的想法因其不囿传统而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2-5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级骨干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2-5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某种新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