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四”笔画问题新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关于“日、四、目、白、田、西、回”等七个必写汉字中的笔画形态的识别和书写教学,一度围绕其中共有的“横折”还是“横折钩”的笔画称说问题(其它类似情况还有“面”、“园”),在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中,暂时告一段落。从“钩”派(主张“横折钩”),凭借“教参”(《教师教学用书》)的优势(误导——笔者认为)占了上风;从“折”派(主张“横折”),恪守常规沿革,则被指“唐突”、“无端地怀疑教材,……无中生有地挑拣‘错误’”。不过就此来下个什么结论,为时尚早。这场争论看来还得继续下去,只会伴随一种新楷体标准字形的诞生(或者修改教科书)而结束。
笔者本着科学负重的精神,再度查阅有关资料,以期对此有个公道说法。
教科书上的“日、四、目、白、田、西、回”七个汉字,清清楚楚印在纸上,白底黑字,将原本的“横折”笔画一律改为“横折钩”(教参称“新笔画”)。教学之问题由此而生。实事求是地讲,从“钩”派,照本宣科,多了一些轻松;从“折”派,一仍旧贯,多了几分麻烦,但言之有据——

引文:
xywangjm 于2009-1-21 19:23发表了题为《关于“日”字第二笔笔画名称是“横折”还是“横折钩”问题的探求》短文。文章说,2008年11月12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给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送了求助的邮件,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想到11月17日还真得到了回复:
老师:  
    您好!《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的字形是宋体字,是不带钩的,楷体的字中就有个小钩,实际是笔锋带个小钩,应该不算正式笔画的钩。与小字的竖钩是不同的。目前,楷体标准也在修订中,难度很大。
  我(xywangjm)再次回复:感谢专家的及时回复,让我对此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过,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05页中,在讲“口”字的第二笔时强调认识新笔画“横折”,在讲“日”字时强调认识新笔画“横折钩”,所以大部分老师仍有疑义,还请专家们与该书编著部门联系,可否能在人教网或其他权威网站给予明确说明,以解除老师们的疑惑,再次感谢。等待您的回复。大约一小时后我得到回复:“请直接与我们标准处联系。”于是我又将此请求发送到了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目前虽然还没收到回音,不过我有信心能获得满意的答复。
(引用完)

问题出在哪里?不外是七字楷体的笔画形态上的差异。于是,笔者进一步查证有关印刷楷体字的字形规范。手中可用的《起笔部首字典》,1987年出版,“字头所用汉字,以新字形的楷书为准”。从中查得“日、四、目、白、田、西、回”和“面”、“园”等字,相关笔画的形态均是清晰可鉴的“横折”,而不是普遍现行的“横折钩”。
由此,大致可以推理,印刷体楷书字形大约1987年之前后就有它的一套规范流行于世。此后,再度研制修订,便有了GB/T13445-92信息交换用汉字点阵楷体字模集及数据集(1992-1993. 国家技术监督局)之类的新楷书字体标准出现(字形待查),将楷书部分“横折”笔画改成“横折钩”,形成字库之后便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种改变,虽然能够或多或少地体现一点手写特征和书法传统意味,却造成了如今笔画教学严重分歧的状况。现在电脑楷体用字的相关汉字中“横折”笔形误作“横折钩”,与之是否相关?这些都有待于深入考证,以明“规范”科学谨严。[注:修改字库若处理不当,也有可能出现差错。如,《新华字典》(第10版)第482--483页,(带有颜楷风格的)相关字头
“廷、莛、庭、蜓、霆、侹、挺、珽、梃、铤、颋、艇”等12个汉字(宋体字)依次排列,其中的汉字构件“壬”由“丿+ 士”变成“丿+ 土”。笔者认为,这是个严重失误,并出现在影响力重大的《新华字典》之中,甚至更多的辞书、报刊之中,实在令人费解。]
这实质上是楷书字体有关“规范字形(笔形)”的矛盾争议。
其实,楷书也分有印刷体和手写体,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仅本文列举例字的“横折”与“横折钩”笔画的标准问题,目前可以看作是一个悬而未决、值得研究的课题,为利于汉字基础教学“笔画”准确无误,亟需予以澄清。但是规则最终只有一种。笔者主张,《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采用宋体字为标准,楷体原有相关字形的“横折”笔画笔形相近、称说一致,可与之配合使用。加之用作构件时(如类似七个汉字)具有强大的组字生字能力,如此处理,亦利于之后的汉字笔画教学和应用趋于简化易行。
这场笔画笔形争论虽无定论,但推而广之,它却将因此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汉字各种字体的“规范字形(笔形)”标准的关注、思考和研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附(观点补充):“日、四”等字笔画(横折)的识别和书写教学严重失误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的写字教学中,有关“日”、“四”等汉字中笔画(横折)的识别和书写教学有误。
    经笔者多方了解、核查教科书和情况分析,主要集中表现或将可能出现在“日”(第65页)、“四”(第70页)、“目”(第75页)、“白”(第77页)、“田”(第77页)、“西”(第113页)、“回”(第116页)等七个必写汉字中的笔画形态的识别和书写方面,即这些汉字中共有的“横折”还是“横折钩”的笔画称说问题。其它类似情况还有“面”(第92页)、“园”(第95页)等,也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汉字教学起步阶段,除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之外,笔画认知、写字教学的正确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书写状况好坏,而且印象深刻久远,甚至学生成年后仍清楚的记得是某某老师当年就是这么教给他的。因之,笔者特地欲就此小题大做,试图探讨释疑。
    写字教学中,有的语文老师为什么会把七个必写汉字共同的笔画“横折”教成“横折钩”呢?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教科书拆解笔画形状有误,可能导致教师无所适从。毫不疑问,一年级《语文》教科书采用楷书字体,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不断感知汉字的字形美,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汉字手写体的基本特征,笔顺和笔形当在其中。通常,书法楷体字形中,或出于表现笔画书写的连贯性,或出于体现书写者的某种风格特征,笔画“横折”的后半笔“竖”画末端常会有一个“钩”的笔形,称作“附钩”,且大都见于毛笔书法或注重传统笔意的硬笔字中。出现于《语文》课本中“日”、“四”、“目”、“白”、“田”、“西”、“回”这七个汉字的“横折”,作分解笔顺时,该笔画形状无不带有“附钩”现象。但是,按照规范字笔画无论是笔形还是名称,均应表述为“横折”而非“横折钩”。于是产生传统写法与现代规范相冲突。
    怎样处理这种矛盾呢?
    作为举国推行使用的《语文》(人教版)教科书,文字无疑理应符合国家字形(笔形)标准。进行笔顺、笔画的写字教学,在截取有关笔形时,应该力避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免给写字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是硬笔(铅笔)书写,应该弱化传统,强化规范,重视实用;若是毛笔书法,则应严格按原字帖笔形书写,尽可依葫芦画瓢。就《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本中“日”、“四”、“目”、“白”、“田”、“西”、“回”等七个汉字的“横折”而言,分拆笔画时,横折的“竖”末应去掉“附钩”,还“横折”笔形以规范、标准之面目。
    二、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汉字知识教学基本功。即使《语文》教科书因字体或相关汉字笔形截取不够精确,造成笔画识别和书写教学的困难,但若教师具有起码的汉字知识和语文教学机智,也就可以想方设法、轻而易举地避免教学失误。其实,细致分析个中原因之后,在不违背正确书写规则的前提下,不妨改用“解字新说”的方法来加以区别,帮助理解笔画。这里可以认为,该类(组)字的最后一笔“横”画的完整书写笔法,是在其收笔处接近“横折”的“竖(丨)”画时,作右下轻按的笔法处理,使得横画末端与“竖(丨)”画相搭接即可。
    由此看来,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时,还需锤炼基本功,拓宽知识面,把握正确性,不断加强教学积累,不断提升规范意识,这样就能力避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教学中知识性错误,足以反映教师素养的差欠和形象的缺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9: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