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3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养研究素养,体验探究之乐



翟京华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实践和注重团队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旨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新型的学习活动。它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超越知识技能,超越将学习视为任务的价值观,直接激发人能动、自觉、自为地学习,直接调动人的心境与情绪、动机与愿望。不言攀而自登峰顶,不言渡而自达彼岸。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传统性学习而言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性学习是在传统性学习的“学习”基础之上,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先要“学而时习之”,但研究性学习并不停留在传统性学习“接受”和“传承”的阶段,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搭建不同的学习组织和策划不同的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地创新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学教互动,多采取咨询式、研讨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开放性和能动性。而传统性学习,则更多地表现出了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和从书本到书本,学生习惯在反复的模仿和记忆中,作为教师和教材的“受众”来接受和消化既成的知识和理论。



其次,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组织程度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程度更大、更广,多以开放的团队学习甚至社会化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与实践活动更多的联动性,学习的社会效果也更明显。而传统性学习的组织程度则相对简单和狭小,基本上以单一的小团队,主要以学生个体的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的社会实践性被弱化,基本看不到学习组织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最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性学习在学习的动力机制上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提倡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里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竞争。而传统性学习则强调学生要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得到一个好名次、进入一所好学校和将来踏入社会时有一份好工作、占有一个好职位而学习,其动力机制表现出了更为具体和更为明确的功利性。



研究性学习又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以促进学生在个性、情感、态度、认知、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等方面综合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实践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与整理、表达与交流为基本结构。在探究与整理阶段,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获得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表达与交流阶段,表现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共同分享、体验成功。



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这些素养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自立意识、独立意识、怀疑精神;自信心、能动性、意志力、好奇心、挑战性、责任感等。良好的研究问题的素养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



我们来看看陈政道同学对蚂蚁的研究,那里有很多名词术语,大人看了都会觉得乏味枯燥,然而他却饶有兴趣。他不了解蚂蚁,他就要去接触它,研究它,走进蚂蚁的世界。这种研究素养多么可贵。



蚂蚁的研究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陆地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很熟悉它,但是我不太了解它们。所以我就抓一些来观察与研究。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宣武公园找蚂蚁。我们带上了几样工具,有放大镜、小铁铲、一块面包、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在小山坡上我发现了许多蚂蚁窝。我用小铲子铲了一个蚂蚁洞口,下面还是一个黑黑的小洞,也没有蚂蚁。我们在其中的一个洞口附近放上一些面包屑和一小块面包。一会儿几只蚂蚁就叼着面包屑回窝了。一只蚂蚁搬不动面包块,就回窝去叫来大部队。它们一起把面包拖到了洞口,面包堵住了洞口。怎么办呢?最后我发现好多只蚂蚁把面包撕成小块,一只一只排队把面包搬回到窝里。



我捉了几只蚂蚁放在瓶子里,里面还放上一些面包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区别和活动。



这些都是工蚁。它们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身体又细又小,长约3毫米,全身棕黄色。它们一会儿吃点面包,一会儿在瓶中爬来爬去。可能是瓶里氧气不足,第二天它们就都死了。我就换了一个很大的矿泉水瓶,里面放些土,还有馒头,过了84小时,有12只死亡,还剩28只活着。看来瓶里氧气多,蚂蚁活的时间就长。



我把山楂和苦瓜分别放进装蚂蚁的瓶内,我发现蚂蚁见到苦瓜就绕着走,这说明蚂蚁不吃苦味的东西,但能吃一点儿酸酸的山楂。



我又把蚂蚁分别放在两个瓶子里,一个瓶子里放上冰,另一个瓶子放在开水盆里。放冰的瓶子里很冷,过了一会儿,死了两只蚂蚁;另一个瓶子里因为温度的升高,很多蚂蚁都很着急,过了一会儿就死了很多只,看来蚂蚁怕热,喜凉。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蚂蚁的一些习性。



在家里我又查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另外一些有关蚂蚁的知识。



蚂蚁的种类很多,如果从它们的食性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食肉蚂蚁,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一类是普通蚂蚁,就是我们常见的蚂蚁,分布于世界各地。蚂蚁是一种昆虫,建窝于地面土质比较疏松处,窝深一两米。一个窝可以居住一千多只蚂蚁。蚂蚁窝里有许多分支和通到地面的气孔。



蚂蚁的种类繁多,我们国家拥有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六百多种。



蚂蚁可分为女王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叫“工蚁”,它们一生的任务就是工作,就是寻找食物。大家看到的“蚂蚁搬大虫”、“蚂蚁争食大战”,参与者都是工蚁。



最有趣的就是蚂蚁传递信息了。蚂蚁传递信息全靠它们头上的两根触角。两只蚂蚁相遇,如果是一个窝里的同伴,就用触角交流它们的“所见所闻”;如果不是同伴,它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厮咬起来。



有个资料上说,蚂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4 5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而今已成为一个鼎盛的王国,其数量在上百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我又看了一本有关蚂蚁的《动物之谜》,了解了更多有关蚂蚁的知识。



蚂蚁是个大力士



如果有人告诉你:蚂蚁是动物世界中的大力士,你会感到奇怪吗?一只蚂蚁能将比自身重五十多倍的石块搬走,难道不算是大力士吗?那么小的蚂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力量呢?原来蚂蚁腿部的肌肉是一台高效的肌肉发动机组,而使用的燃料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蚂蚁走动时,它腿部的肌肉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引起这种燃料的急剧变化,这时肌肉收缩起来,一台“肌肉发动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蚂蚁便将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东西举起来了。



蚂蚁会打仗



昆虫学家发现,生活在不同窝的蚂蚁,身上有不同的气味,蚂蚁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发现自己家族以外的蚂蚁和自己“窝味”不同,就会打起来慢慢形成大仗。单只蚂蚁相遇,咬杀斗争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蚂蚁不会迷路。因为它的视觉器官非常灵敏,陆地上的景色、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日光,蚂蚁都可以用来辨认回家的方向。除了依靠眼睛外,蚂蚁还能根据气味来认路。有些蚂蚁在它们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归途中沿着这种气味走,也就不会迷路了。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是它们对往返路上的天然气味很敏感,所以也不会迷路。



有关蚂蚁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还想更多地了解它们。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写出这么长的科学小论文实属不易,更可贵的是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社会和环境意识、竞争与挑战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让儿童学会面对,让儿童学习探索



翟京华



  
儿童迈向生活,每一步都是新奇陌生的,每一步都在探索未知。要激发儿童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调动他们的感官,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想得更远,看得更广,做得更多。开启他们的心智,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去猜想,去惊奇,去思索。以自信和勇敢面对现实的世界,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现实的环境。



学生学会学习,某种意义上也是学会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投入到发现、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赋予教师下列角色:其一,教师是学生研究学习的促进者,表现为帮助与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要探究什么,获得什么;搜集利用学习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保持探究的良好心境;发现认识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趋向,在知识间、学科间沟通联系,引导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其二,教师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七种能力:(1)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3)跨学科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4)社会实践能力;(5)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力;(6)沟通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7)团队组织能力,计划、执行、反馈和调整的能力。其三,教师是学生研究素养的引路者。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有健康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例如我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力求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我规划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给大家读一遍?好,请你读第一首,请你来读第二首。我们一起认真听。



学生:《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师:嗯!两个同学读得都很准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有没有个探究的过程啊?



学生: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多音字。比如说“间”就有两个读音,在《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中,读jiàn还是jiān呢?我通过查字典、分析、研究,认为应该读jiàn,是隔开的意思。



学生:我还在《泊船瓜洲》中发现有另一个多音字,“数”它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shǔ,一个是四声shù,到底读哪个音呢?我根据诗句的意思,“数重山”就是几座山的意思,所以我确定应该读四声shù。



学生:我也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在《游子吟》这首诗中,“行”也是一个多音字,它既有xíng的音,也有háng的音,在“临行密密缝”这句话中,我发现“临行”就是将要走的意思,所以我确定是xíng的音。



教师:你们说得很好!以后,我们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就要这样做,要根据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来确定它们的读音。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读正确。



(学生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学这两首古诗。好,开始吧!



教师:这两首古诗,你们自己学懂了多少?是用什么方法来学懂的呢?我们交流一下,可以以一首古诗为例,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两句诗为例来说一说。好,谁愿意说说?



学生:我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时候,先结合了文中的注释,对第一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来又查了《唐诗鉴赏辞典》,这时我对第一首诗的了解更加深入了。这首诗是作者停船靠岸在瓜洲时看到的、想到的。诗的大意是说京口和瓜洲只相隔一条长江,离钟山也只有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的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学生:我也想说一说,我在理解诗意的时候也是通过反复阅读,又结合了课后的注释来读懂的。下面我想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慈爱的母亲手中穿针引线为儿子缝着身上的衣服,临行之前缝得密密的,只怕孩子迟迟不能回到家中,只盼小草的心能报答春天的光辉。



教师:好,我听明白了,你们是通过反复诵读再结合注释来了解诗的大意的。这个方法很好,我把你们的好方法写在黑板上。



(板书:了解诗意)



教师:同学们,反复读和看注释、查资料一般是结合起来用的。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的大意说一说,难说的句子多说两遍,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好,开始吧!



教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读诗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你们是怎样体会感情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不好?



学生:本来我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太明白,后来我反复读,又看看插图,再想一想就基本上能弄明白了。母亲对子女的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长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学生:我再来补充一点儿,我在体会感情时展开想象,诗句在头脑中变成了一幅画面。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到这儿,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的画面。我对诗句就有了自己的感悟:母亲的情,母亲的爱,都缝入了衣服里。我特别想再为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诗,因为母爱太感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老师,我在读《泊船瓜洲》的时候是这样体会感情的。首先是看插图,然后自问自答,我想诗人他看到什么?他心中会想到什么?江南一片绿色,离家已经很近了,却不能回去,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家乡看看亲人呢?这思乡之情多么浓厚!



教师:是呀!我们怎么读能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乡之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呢?请你们试着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



教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感情的,再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个方法我很欣赏。(板书: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想象画面就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到诗的意境当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体会诗的感情了。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分别要表达的母爱和思乡的感情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开始吧!



(学生读)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都把我带到了诗的意境中,我也想把对诗的感悟、对诗的体会读给你们听。



(教师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背一背呢?试一试吧!



(学生背)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的?我们来继续交流。



学生:老师,我在学习这两首诗时,还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做了诗人小档案。请大家看:



王安石



朝代:北宋;字:介甫;号:半山。



作品:《元日》、《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



杰出之处:王安石变法。



写诗的背景:初春时节,江南一片绿色,诗人得到朝廷重用,心情愉快,但也表示希望能早些隐退,回家乡过清闲生活。



孟郊



朝代:唐代;字:东野。



杰出之处:诗作多反映乡间疾苦。



写诗的背景:作者五十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县做县尉,把母亲接来写下此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他这个小档案做得不错,挺有新意的。这个学习方法很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诗人。(板书:了解诗人)我们了解一些诗人的经历、了解写诗的一些背景对我们体会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同学们,《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谁知道?



学生:在《泊船瓜洲》的第三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这个“绿”字,诗人改了十多次。第一次诗人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可是他在旁边批注“不好”,于是他圈掉“到”字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他还是觉得不是特别合适,又改成了“春风又过江南岸”,可是他觉得没有古诗韵味,又一次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觉得还不是特别合适,在他反复推敲之下,终于选定了“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特别有色彩,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有生命力,给予强烈的动感。因此这首诗成为后人传诵的千古佳句。



教师:你说得很好!你看,一个“绿”字就把春风的神奇力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一片春色,一派春光,生机勃勃!我们一起再把这样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分别是抒发母爱和思乡之情的,你们还知道这两方面的古诗吗?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我还学过一首怀念家乡的诗,是李白写的《静夜思》。我现在读给大家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老师,我还找了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我就读给大家听一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我还知道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教师:同学们会那么多首思乡的古诗,很好!同学们,你看,咱们这节课收获真大!你们用了这么好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诗,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两首古诗背一背,可以吗?



学生:可以!



(学生背古诗)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常规学习,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带有明显的探索、创新性──探索和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探索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则是探索的目标追求。探索创新意识是良好的研究问题的素养。



第二,研究性学习具有拓展、开放性,表现在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课堂。



第三,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选择性,体现自立意识、独立意识、主体意识。



第四,研究性学习具有审问、质疑性,充满怀疑精神、好奇心。



教师要做的是给予鼓励、赞赏、支持和尊重。



所以,我们确定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和相信学生的潜能,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挥才能,追求卓越,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坚持三个同步发展:



(1)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同步发展;



(2)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的同步发展;



(3)引导研究与自主研究的同步发展。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突出自主性,体现儿童性,强化实践性,蕴涵发展性,贯穿活动性,讲求合作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自己做主──突出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是体现在个性化上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是有反复的。不能强求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研究的内容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或自己确定研究专题。教学要求上只规定最低标准,实行“下保底上不封顶”。学习成果的展示上也体现个性化。让学生发挥自己所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一,学生可以联系教材自主确定探究点,实现教材的延展性和开放性。



结合学习内容,安排“探究链接”,围绕学习主题,联想开去,在一个题目范围内,学生自主设计2~3个“探究点”,自查资料,自己归纳、整理,最后将研究的成果用画图、照片和简洁生动的文字来呈现。在时机上,它可以在学习新知之前,与预习相伴;也可以在学习新知之后,温故而知新。



例如,学习了领悟中心思想后,有的学生从知识分类、易错点、重点概念、总结要点、探究问题五个方面梳理知识,深入探究。有的学生则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呈现了个性化的探究方式。



其二,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自主选择探究点,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探究的问题从实际中来,再到实际中去。既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王汉言同学自主搞了一个关于压岁钱的调查研究。我们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







研究主题:



1.压岁钱应不应该给?



2.大家对压岁钱的看法是什么?



3.孩子用压岁钱做什么?



4.最有意义的春节礼物是什么?



研究背景:



快要过年了,大人们议论的焦点问题都是台湾与大陆的包机能不能实现“对飞”,春节晚会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而我们呢,焦点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压岁钱。因此,我就锁定了我的研究目标。



研究过程:



在同学聚会、亲友串门中,我先后共发出了8份问卷,全部收回。在此,我将11个问题作一个总结,大家对压岁钱也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压岁钱调查表(亲子合答)



(子女答)    姓名:



1.你压岁钱收入为多少?



A.500元以下   B. 500~1 000元



C. 1 000~3 500元  D. 3 500元以上



2.你通常用压岁钱来做什么?(写出来)

                               



3.你觉得给压岁钱有意义吗?



A.有 B.没有



4.你认为压岁钱给多少才合适?



A. 0~500元 B. 500~1 500元 C. 1 500~3 000元 D. 3 000~4 000元 E.越多越好



5.你认为给压岁钱的原因是什么?



A.图个吉利,象征性地给一些。



B.长辈到了重大节日就应该给一些。



6.你制订过使用压岁钱计划吗?



A.制订过B.没制订过



7.在你心目中,过年时最有意义的礼物是什么?(至少写三样)

                               



8.长辈在春节送过你有意义的礼物吗?如果有,请写出来。

                               





(家长答)    姓名:



9.您对压岁钱的看法是什么?(写出来)

                               



10.如果可能,您会给孩子送什么春节礼物?(写出来)

                               



11.您送给过孩子除压岁钱以外的礼物吗?如果有,请写出来。

                               



收集资料(通过网上收集有关压岁钱的资料,归纳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让压岁钱花得有意义,试试让孩子用压岁钱投资(具体材料略)。



(2)压岁钱的八大用途(从学费、订购报刊与学习资料、购买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为孩子办理保险、献爱心与捐希望工程、参加储蓄、给长辈或孤寡老人赠送小礼物、贴补家用八个方面介绍用途)。



(3)压岁钱金额成千上万,节后教“小富翁”理财忙(具体材料略)



研究汇总:(数字代表题号)



1.有7人选择500~1 000元,1人选择1 000~3 500元。



2. 4人选存入银行,其余人则买一些娱乐用品、学习用品等,这说明大家都能很好地使用压岁钱。



3.全部选择有,说明压岁钱已融入了中国文化,并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2人选择0~500元,2人选择500~1 500元,2人选择1 500~3 000元,2人选择越多越好。有趣的是,选越多越好的2人都是年龄大者。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财观,对金钱的需求也逐渐加大。



5.全部认为是图个吉利,象征性地给一些。



6. 5人制订过,3人没制订过,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压岁钱要花得谨慎。



7.所有人都选择了学习或娱乐用品,有2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好成绩,有1人希望能锻炼锻炼自己,还有人希望能给自己放3天假,看来大家都想在假期放松一下。



8.对这道题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书、娱乐用品都有,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回答。



9.有7位家长认为压岁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种传统,体现了几千年来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爱和期望,可以给一些,但不用过多,只有1位家长认为虽然压岁钱能给春节带来一些喜庆,并能显示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给家庭添了一些烦恼,所以还是不给为好。我个人认为:只要有家人的指导,小孩是能合理运用压岁钱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见第二题资料)。



10.家长一致认为,要送给孩子书、玩具、衣服、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有纪念价值的东西。



11.除1位家长外(没送过),其他家长都各自送给了孩子书、玩具、衣服和光盘等。



研究结果:



给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只要家长教孩子如何利用压岁钱,孩子就不会浪费这些钱。如果人人都能合理利用压岁钱,那么我相信这项传统能一直流传到很久以后。







这份研究报告表明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定研究目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染上儿童色彩的探究更美──体现儿童性







  
儿童的研究性学习,应有鲜明的儿童特征,贴近儿童的特点,不应搞得成人化,一味追求高水平、高难度,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儿童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尊重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用成人才有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去衡量要求儿童。儿童的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是研究出了什么成果,而是有研究的兴趣,养成善思考、善探究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要力避繁、难、深、急。



繁:即过程复杂,程序繁多。小学生的研究学习要力避烦琐,追求结构简明,内容简约,操作简便,方式简朴,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研究过程简明,主要有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2)分工合作。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小组,选出小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工。(3)具体实施。研究组按照分工,查找收集资料或实际调研。然后集中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整理,写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也很简洁,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即研究什么问题,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什么结果。(4)展示交流。



难:即选题高难度,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探究学习,要降低标准,放低要求。可以把某一知识点作为探究点,把疑问点作为探究点,把兴趣点作为探究点。例如:体会文章题目精妙,能给自己的文章起合适的题目,是小学高年段的能力训练点。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文章题目的探究,把全册课文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发现取题目的一些规律。还可以开展对课文中的特殊自然段(过渡段)的探究,以及某一表达方法的探究等。



深:不要追求所谓的深刻性,应简洁、实用。要题目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方法简洁一点,表述实一点,报告短一点,特别是低年段研究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应简洁,以免头绪过多而干扰学生的探究热情。



急:不急于现在就有答案,不急于有正确的答案。



研究性学习力求体现“三多三少”的思想:



多一些童真童趣,少一些成人化模式。我们倡导简洁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专题(目标),研究方式(方法),研究途径(路径),研究结论(效果)。



多一些合作探究,少一些单打独斗。倡导合作,合作中有分工,有分项,有分享。



多一些自主自由,少一些要求限制。内容上,不命题;方法上,不限制;过程上,不烦琐。实行三个开放:主题开放,过程开放,方式开放。研究的方式灵活多样:由现象探究本质,由过程探究规律,由结果探究主因,在对比中探究,在变化中探究。



我们看看二年级学生王锡津对节电的调查与研究,其中充满了儿童情趣:







节电的调查与研究



因为今年夏天全国各地的电力十分紧张,政府号召节约用电。为了研究用电问题,我和妈妈商量后决定先进行节约用电情况的调查。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有四个题目,分别是:



您是随手关灯吗?



您家的空调总是开着的吗?



您家的空调温度调到多少摄氏度?



您有什么节约用电的建议?



调查过程:



我把调查问卷发给了妈妈办公室的一位叔叔和九位阿姨,他们认真填写后交给了我。



调查结果:



十个人里面两人回答不是随手关灯。



十个人都认为空调不应总是开着。



空调使用时,温度要调在26摄氏度或27摄氏度。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认为妈妈办公室的叔叔、阿姨还是十分注意节约用电的,办公室里还贴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牌子。他们每天中午吃饭时,都把电灯、空调关闭。办公楼走廊上的灯也不是全部打开的。到了晚上,妈妈办公楼的景观照明灯都关闭了。



节电建议:



叔叔阿姨都提出了节电的方法:



使用节电的电器,例如节能灯;



光线充足时不要开灯;



大家能在一间房间里使用电灯,就不要分散使用;



能用电扇时就不要开空调;开空调时保持室温在26摄氏度就可以了;



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节约用电。



我认识的电:



我的书架上有《电从哪里来》、《少年科学小百科》等一些关于电的知识的书,我看了以后,知道了关于电的知识。我们用的电是通过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火力发电来的。爸爸告诉我在北京用的电主要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要用煤炭,煤炭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电。



我的实践──我这样节约用电:



在暑假里,我很少在家开空调,热了就开电扇;



爸爸妈妈教育我要随手关灯,我做到了;



晚上一家三口尽量在一间屋内做事。



我试了一下,如果这样用电,我家的用电量夏季三个月为112度。



通过调查,我对学校用电提出以下的建议:



1.我觉得在我的学校里也应该节约用电,教室里没有同学的时候不要开灯。



2.教学用的电视和投影仪也不能从早上一直开到放学。



3.空调尽可能少开,若开可以在早上10点以后再开。





这份关于电的研究报告,处处体现了儿童的特点。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用自己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走进探究之园,种一个瓜──强化实践性







  
研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研究实践。在实践性上我们要体现三个密切联系:密切和学生情感世界的联系,密切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密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重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探究学习具有实践和应用的价值。



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不刻意追求研究的模式与规范,不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里。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有一颗关注世界的责任心,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有一个思考问题的大脑。我们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是从引导他们经常自问开始的:我观察了吗?我思考了吗?我行动了吗?我观察,我思考,我行动了,就是在研究。让学生懂得:研究不是神秘的,不是只有科学家能做的,它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过程、生活的过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研究的过程。



欧阳羽青同学运用数学中统计知识和调查分析方法搞了一个《育民小学高年级同学对作业负担看法的调查》,请看她的调查报告:







育民小学高年级同学对作业负担看法的调查



研究目的:调查育民小学高年级同学对作业负担的看法。



一、研究对象



110名育民小学四至六年级同学。



二、研究时间



2005年3~4月。



三、研究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为不记名,内容包括:



(1)年级;



(2)被调查者认为作业是否很多;



(3)被调查者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



(4)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科目;



(5)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作业;



(6)每天完成作业后是否很疲劳;



(7)希望和建议。



在每个问题中选择被调查者认为合理的选项。如果(1)、(2)、(6)题中有重项或漏项,此问卷视为无效。



2.在育民小学四至六年级同学中随机发放问卷,告诉被调查者填写要求及需要如实填写。被调查者填写完成后立即收回问卷。



3.将问卷的结果进行总体统计分析和分年级统计分析,用统计图表示。



四、研究结果



1.被调查人数



本研究共调查了113名同学,其中有效问卷110份,包括四年级同学37名,五年级同学36名,六年级同学37名(图1)。



图1 被调查者人数及年级分布



2.被调查者认为作业是否很多



110名同学中,32人认为作业很多,占被调查人数的29.1%。13人认为作业不多,占被调查人数的11.8%。65人认为作业负担还可以,占被调查人数的59.1%(图2)。





图2 被调查者对作业是否多的看法



随着年级的增长,认为作业多的同学越来越多,认为作业少和还可以的同学越来越少(图3)。





图3 不同年级对作业是否多的看法



3.被调查者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



被调查者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依次是数学、家长留的作业、语文和英语(图4)。按不同年级分析,三个年级都是认为数学作业多的人数最多;四年级同学认为家长留作业多的人数也很多,而认为英语作业多的人数最少(图5)。



图4 被调查者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



图5 不同年级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



4.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科目



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科目依次是家长留的作业、数学、语文和英语(图6)。按不同年级分析,四、六年级同学最不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和家长留的作业。五年级同学最不喜欢的科目是英语。四年级不喜欢英语的人数为0(图7)。



图6 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科目



图7 不同年级最不喜欢的科目



5.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作业



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作业是作文和背诵,其余的作业依次是数学练习册、其他作业、语文练习册、口算、抄英语单词和生字抄词(图8)。



图8 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作业



6.每天完成作业后是否很疲劳



被调查者中,37名同学认为每天完成作业后很疲劳,占33.6%;22名同学认为每天完成作业后不疲劳,占20.0%。其余51名同学认为疲劳程度还可以,占46.4%(图9)。





图9 被调查者对疲劳程度的看法



7.希望和建议



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和家长少留作业(53人)。其他的建议还有希望作业更有趣味性(4人),希望轻松学习(1人),多留给同学课余时间(1人),开展实践活动(2人),改变作业方式(1人),希望作业更难(2人)和多开展类似调查活动(2人)。



五、结论



1.育民小学高年级同学大多数认为目前的作业负担还可以。随着年级的升高,认为作业多的同学越来越多,认为作业少的同学越来越少。



2.被调查的同学认为留作业最多的科目是数学。



3.被调查的同学最不喜欢的科目是家长留的作业和数学作业。



4.被调查的同学最不喜欢的作业是作文和背诵。



5.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完成作业后并不十分疲劳。



6.被调查者大多数希望老师和家长少留作业。







从这份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多么强烈!他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课堂内,他们的视角还拓展到了学业生活,并主动地运用课堂上的学科知识于探究学习之中,探究学习无疑提升了他们的学科能力。



再如,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有一种字很有趣,这种字音形义有着紧密联系:声旁表字音,形旁表字意,学起来好读又好记。学习这种字的时候,教师就改变了方法,建构三环连动教学结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当小小汉字学家,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造字”活动。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造字的情况,他们把研究的成果都展示在黑板上。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相互争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选择最优的造字方法,共同完善精神成果。第二个环节,写美自己造的字。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写,乐于写,写得好。第三个环节,运用自己造的字。学生从所造的字中自主选择,用在组词、造句中。整个过程,学生体验了探索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己造出了汉字,和书本上的字一对照不谋而合。他们由衷地说:“我会造字,我会写字,我会用字。”其心情该有多么高兴。他们还不断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利用各自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识字,小组汇集,全班归纳。每个学生都能从多种识字的途径与方式中得到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手拉手,大家一起来研究──讲求合作性



几年来,我们在超常儿童实验班开展了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

纵观几年的实践,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际的学习方式。教师有计划地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团体,全员参与,互帮互学,团体内外多边互动。在小团体这一组织形式中,在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中,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完善其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特征。

我们将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中封闭式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不难发现前者更适应超常儿童自身的发展,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更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
传统学习中封闭式学习方式
教育
目标
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个体的发展、情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的要求出发,重视知识的传授。
学习主体及方式
儿童自主学习,相互引导提高。
教师采用灌输法,儿童被动接受。
教学方法
以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为主,引进竞争与合作机制,展开多层次的教学。
教师讲解,儿童被动接受。
教师
角色
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辅导儿童展开学习。
学习的主导者,往往会忽视儿童的需要与感受。
学习
氛围
重视学习环境的规划布置,氛围宽松,更接近于朋友关系。
较注重传统的师道尊严,氛围过于严肃。
上课
场所
走出课堂、校园,向课外、校外延伸,更多地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
教室。
教育
效果
满足儿童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环境,顺应教育的发展。


一、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实行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缘于在三个问题上的思考。

(一)面向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精髓是人的教育。教育不单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应包括情意与精神,应注重人格、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人生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善于生活,兴趣广泛;善于灵活地适应环境;对自己的优缺点和强弱项有自知之明。培养学生浓厚的社会意识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精神。

(二)面向学生的思考

对儿童的认知能力、非智力个性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发现:儿童要经历从生物上的人到社会化的人的发展过程,所经历的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儿童在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在个性倾向和特征方面发展很不平衡。现在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协作意识弱;争强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弱;想象能力强,动手能力弱。我们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有独立和坚强的意志力,有自发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活动的愿望。

(三)面向未来的思考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讲求团队合作的时代,需要多工种的人一起做事。全球化的世界更需要团体的合作,和谐地与人相处。培养团体合作的态度与精神,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挫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对复杂的人生总抱有希望,使他们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一个健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这其中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

基于这三点思考,我们开展了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二、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让学生在挫折中懂得合作的重要



交往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与同伴的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和逐步实现社会化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喜欢团体活动,懂得与别人一起共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喜欢与人交往,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一次,计算机课要分小组给机器人编程序,让机器人走得好。大家都自认是计算机高手,都想自己独自来。有的小组你争我辩,各不相让,一片“混乱”。半节课下来,程序出错,机器人也撞墙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启发讨论: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尝试着分工合作。他们三人为一小组,先精心设计了一份让机器人走得更好的行动方案,写明步骤方法和效果,一人编程,一人操作,一人记录,遇到困难集体讨论。有的小组精心设计了一份任务评价表,每当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时,还要集体讨论、填写。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成果:机器人走方形、走圆形、走折线、走五角星、走8字、走S形。学生们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在全班展示、交流的基础上,评选出色完成任务的小组,并在全班介绍经验。学生经历了失败后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后来,他们代表学校在区级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通过这件事,学生们初步懂得,学会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条学会合作探究学习的路线,让学生经历一个伴随探究,情感、态度、能力都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条路的起点是要教给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具备合作的态度。



现在的孩子有着极强的独立意识,思维敏锐,敢于质疑。但在学习中人人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善于倾听;惯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善于吸纳;或时常在他人发言的过程中打断别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就从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倾听,学会商量”做起。



我们在小团体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有计划地安排“听”的训练。伴随着学习内容,经常布置小组成员每人准备一份专题资料,全组围坐一起,轮流做主要发言人,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倾听中,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爱好等。没听明白的地方要咨询发问。听后交流感受、收获。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商量与沟通。在这样的语言交际中,建立了信任,沟通了情感,收获了友情,使团队合作更加和谐。



我们还通过角色体验来培养合作的态度。比如当当组员、当当组长、做做主持、做做助手等,让他们逐步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真诚相见,自由讨论,友好地进行交流。



(二)优化合作群体,让每个学生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有效激励



1.在合作的组织上要有灵活性



小组合作既有固定的组织又可以自选,不定期地变换。



教师依学生的能力、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异质性的小组中,鼓励他们互相协助。我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性格上互补,能力上互促,学习上互帮,活动上互助,专长上互利。



创造课上,不同爱好、特长的孩子自由地组成小组。喜欢文学的学生开辟了《文学乐园》栏目,擅长手工的学生创立了《心灵手巧》栏目,爱好数学的学生举办了《数学王国》,还有地理组的《七彩路》,音乐组的《音乐之声》等都各具特色。



2.在合作的形式上要有层次性



一对多:教师──小组



学生个体──学生小组



多对多:学生小组──学生小组



一对一:学生个体──学生个体



教师──学生个体



把过去以个人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小团体活动为主。把学生个人竞赛、个人奋斗的局面,变为全组奋斗、全班竞赛、全员参与的局面。



3.在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上要有开放性



小团体合作探究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不局限在课内、校内,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习了《永生的眼睛》,学生自拟调查问卷到商城里去了解人们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学习了保护动物的课文,学生们到动物园去统计动物的种类,制订保护动物的行动计划。学习“家乡美”这一单元,课前让学生依据籍贯自由组合,一起研究用什么方式了解家乡,用什么形式介绍家乡。我提出一个建议,无论哪种形式,都力求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周后,我们在课上举行“家乡文化节”活动。学生有的展示家乡美丽景色,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有的介绍家乡特产,朗诵相关的散文和古诗;有的把家乡的变化,编成快板书来讲述;还有的学生制作了家乡文化名人的幻灯片演示,背诵名人名言。这样既抒发了热爱家乡之情,又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组织学生到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观,与教授座谈,感受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合作探究的开放性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学生通过团体调研活动,不但学会了分工、合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在心中树立起一种责任感。



例如,结合课文《永生的眼睛》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历时一个月,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心理、情感、意志,到知识、能力、方法都发生变化的过程。



活动分为自读课文、交流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校内校外采访—共谈感想,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分享活动成果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各小组设计了一份份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调查问卷。有对被调查人个人情况的了解:



您对捐献器官持何种态度?

支持(  )不支持(  )无所谓(  )

您愿意捐献您的器官吗?

愿意(  )不愿意(  )

您愿意捐献哪部分器官?

(请填写)

您愿意把器官捐献给谁?

少年(  )中年(  )老年(  )







如果有一天让您去捐献器官,您会是怎样的心情?

(请填写)

您认为应该献血吗?

应该(  )不应该(  )

您以后会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会(  )不会(  )









有了解其对家人捐献器官所持的态度:



如果让您的子女捐献器官,您同意吗?



同意(  )不同意(  )无所谓(  )



您认为生前签订去世后捐献人体部分器官的协议需要经过家人的同意吗?



是(  )否(  )









有了解对他人捐献器官的看法:



如果您知道一个人要捐献器官,您会觉得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填写)





有了解人们对人体器官捐献历史的认知情况:

您在什么时候听说的捐献器官?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

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  )

您见过关于捐献器官的文章吗?

是的,很多(  )很少(  )从没看见过(  )

既然您倡导捐献器官,您知道最早捐献器官的人是哪个地区的吗?

北京(  )上海(  )杭州(  )

您认为捐献器官是延长生命的做法吗?(请说明原因)

(请填写)

您对捐献器官还有何了解?

(请填写)









还有希望大家都来义务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的愿望:

在了解人体捐献器官知识的同时,您是否可以做它的义务宣传员呢?

可以(  )  没考虑(  )  不可以(  )





有的小组还十分正规地设计上了被调查人的“个人资料”,十分有趣:



个人资料

年龄:   性别:   职业:   教育程度:

年收入:  婚姻状况: 子女数:  宗教信仰:









大家一交流,在项目全面、语言准确、格式规范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较全面、完善的调查问卷,再用电脑制作出来。



第二个阶段的采访活动,一波三折。



校内采访进行得比较顺利。校外的调查,遇到不少困难。孩子们道出了他们的苦恼。



“调查活动开始了。我们整理了一下问卷,便走向了一个柜台。经过5分钟的寻找,终于‘发现’了第一个调查对象,我们跑过去开始调查,没想到她却热情地回答:‘小朋友,我们正在上班,不能填。’这听起来热情的回答,却透着冷酷。”



“20分钟后,我们终于填写完了5份问卷,虽然感受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是一致的──不令人满意。我们共调查了19人次,填写问卷的只有5人次,约占总人数的26.3%,拒绝填写的14人次,约占73.7%。这样的‘遭遇’极大地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使我们以后不敢再做此类的活动了,也对我们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可能会成为没有自信的人,觉得自己很笨!”有的孩子还在几周后的心理课上声称自己是永远也做不好调查的,原因就是拒绝我的人太多。孩子们疑惑:“难道我们搞社会调查也不应当吗?现在总在说与时俱进,人民的素质也要与时俱进呀!我们北京马上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我们能与世界接轨吗?”



教师们认为,学生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反而在我们教育者看来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如何把挫折变为前进的动力,以至形成较高的AQ,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教师及时给予情感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不害怕,启发学生查找分析失败的原因。



学生不再畏难,不再焦虑,继续充满信心地去采访。同学们也对自身的采访行为进行了反思。他们写道:“我们采访的内容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所以在采访中我们经常会说:‘您死后……’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话一出口,大人们对我们的态度总不是十分友好,采访常常半路搁浅。开始我们很沮丧,后来我们一致认为应该把‘死’改成‘去世’,那样会显得更有礼貌。经过我们对词语的修饰,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多了起来,进度也越来越快了。当我们听到‘育民小学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真高’,‘育民小学真是一流的学校’这些夸奖的话语,我们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要甜。”在这样的实践锻炼中,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



在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的阶段,学生把数学、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模仿科学家,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细致分析为依据,阐述原因,发出自己的倡议。



研究报告的题目彰显了孩子们的爱心:





让真情充满人间──捐献器官调查问卷



让我们搭起爱心的阶梯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关于捐献器官的调查报告



永生的爱──捐献器官调查报告



爱满人间──关于器官捐献的调查报告



人间自有真情在





研究报告呈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叙述,也有表格显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