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释放学生的个性,激活作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3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南省古丈县高峰乡中心完小 李国军  



作文就是倾述,倾述是快乐的,作文本应也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起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而且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的作文训练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限制了学生写作欲望,远离学生了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释放学生个性,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增强学生习作自信。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如在教学生写作《我们的校园》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景物,教学效果就较以前大大不同。由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教学生写建议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给校长和教师提提建议,说说自己想说的话,一时间学生的兴趣高涨,大胆的提出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和改进的建议,连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也潇潇洒洒写了几页,效果颇佳。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定死,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习作评价适当得体,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学生的观察力是非常广的,他们的思维还处在未成型的阶段,在看待事物时他们往往是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去辨别事物的性质,而这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体现,是我们教师要尊重的。一个有名的实验是这样的:“0”是什么?拿着它去问大学生,大学生不敢回答,拿着它去问中学生,中学生回答是英语的“0”和数字“0”,当那着它问到小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是太阳,是鸡蛋,是花朵,是盘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教师反思,学生的观察力为什么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减少呢?原因虽多,但与我们教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育中的评价往往是造成学生思维统一规范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习作评价中,教师要放开评价的标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总之,作文教学集中体现着对学生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释放学生个性,这样,语文的作文教学也才能被真正的激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6: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