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题,从题目上来看导向还是比较科学的,有些许题目比较难,题目量适中,整个的分值安排比较合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整体效果相比较期中考试来讲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作题方式了。
      整张试卷总共有三个大题:第一大题单项选择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很高,满分比例占有84%以上;图说历史这个题目学生对于问题的问法相对比较陌生,因此得分不太高,特别是第二十题学生的得分率大概在68%左右;第三大题出题相对较活,这样的题目是很科学的,同学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学对于学生在材料分析上的考查做得比较多,总体上来讲也就是这个题目相对较难的,因此初一的学生这个题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失分较多,得分率在51%左右。
      这次考试整个七年级的总体情况如下:平均分是61.5分,及格率是58.33%,优良率为22.31%,,低分率是16.15%,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13分,所以整个的成绩一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提高整个的平均分,另外低分率较高,对于这些后进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转化。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的重要知识进行梳理以外,还应当多给些材料分析这类形式比较活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与应用能力,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当然这个有赖于老师平常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因此本次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们两个历史老师就有意识的将下个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尽最大可能做适应地调整,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6:50 | 只看该作者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4分)与非选择题(56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44分)与问答题(12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  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  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18、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的人是谁吗?

3、  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材料题25题:(1)鲁迅先生将《史记》称赞为“无韵之《离骚》”,《离骚》是谁的作品?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他有关的假节日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无疑是将来的考试命题方向。

4、  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一种引导,如:选择题第19题: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世界上最早、圆周率、第七位”等关键词有关的人物是

5、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张骞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孝文帝的改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与启示,我们从他身上又能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呢?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6、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材料题第24题通过对四川向台湾赠送大熊猫的时事,考察台湾的相关知识;第26题用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切入,考察孔子的贡献,儒家思想;这些试题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宿感。第27题对孝文帝改革的考察,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改革,关注国家的发展。

7、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8、  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如选择题第15题对三星堆的考察,材料第24题对都江堰知识点的考察,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9、  试题图文并茂,图文多达18处之多,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  我校实行的是闭卷考试,主要从以后的课好上的角度考虑的。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  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           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如:第24题关于两岸三通问题,实际上在材料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材料,以至于乱答一气。

2)           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第25题第2问,这部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的史学著作的作者是谁?它为我们研究什么时期的历史提供可靠依据?司马迁学生一般能答出,但后一个问,就五花八门了。有的答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有的答东汉,有的答春秋战国,全然没有意识到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史记》记述历史的起止时期。

3)           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如都江堰的修建时期,很多学生将战国时期的秦国与秦朝混淆起来;孔子在教育上贡献,学生将语文课上学的论语选段写出,这还算好的,很多学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什么“他对中国古代作出了字的变化,笔墨都是孔子写的…..”“就是让我多学习认字,识字”等。还有学生将《离骚》与《史记》全部写成鲁迅的作品,只因为在题干中出现了鲁迅的名字。

4)           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如对《史记》的体例考察,学生得分率极低,其实这道题第一问考察的也是重点知识,第二问秦始皇,陈胜和商鞅各归入哪种体例?这个知识点书上是有的,可能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一带而过,加上又缺乏相关的课外知识,可能连体例这一概念都还不明确,连乱答都不知道怎样下笔,所以这道交白卷的最多。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张骞的“骞”写成“迁”、列传的“列”写成“烈”、小篆的“篆”不会写,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思考他的新政新在什么地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时,奥巴马政府的救市举措。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李萍老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引入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材料,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一只抗战的英雄队伍却在内战战场上命丧黄泉,谁之罪?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历练多元化的历史视角,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比如这次考试涉及到的台湾问题、各朝代对儒家思想的不同的态度、文字的发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6:58 | 只看该作者
一、 试卷分析: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100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试题覆盖面广,每课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试题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注意基础知识与提升能力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对比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识图能力等。重点突出,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从材料本身提炼信息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有一定意义。

二、试卷成绩情况

初一两个班,平均得分64.8,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四,相对于他们的基础,成绩还是满意的。

三、学生做题情况分析如下:            

选择题50分,每题2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掌握。选择题错误率较高的是3、5、8、16、23、24、25,其中尤其以5、24错误率最高,错的原因是听课不专心,概括、综合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欠缺,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全面提高各项能力。

判断题28题错的较多,只一个“黄”字之差,学生没能分辨出来。

31题(2)其中第二问学生错误率较高,分析原因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强,不能根据“血缘”关键字眼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答题。

32(1)孔子三句话分别阐明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学生失分较多,原因是平日死记硬背,不理解,更不能合理有效地将知识重新梳理、分析、对号入座

33(1)商鞅变法对后世封建政治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哪条?学生想到秦国强大的最有利一条:奖励耕战,生产……,不能根据“封建政治制度”关键字眼,想到郡县制,老师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做好梳理也有很大关系。

34(2)(3)学生做的也不好,分析原因学生读题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综合性的问题缺少应变能力、分析问题、组合问题的能力。下一步要多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从试卷看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平时的学习态度决定成绩,班级的班风学风影响成绩。初一学生确实基础差,没有把握住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谈话或物质、精神刺激使学习习惯差的孩子迎头赶上。

2、通过这次考试,我们感觉到基础知识须在平时打牢,做各种类型的题才能游刃有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一些基本的意义或插图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位。

3、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整合教材,增强综合、对比、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采取的补救措施:

1、向集体备课、自己备课要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既落实好课本基础知识,同时也把卷子中的问题使学生彻底弄懂。需要老师和课代表做好服务工作,多付出效果才好。

2、通过复习、记忆,落实基本的大事,意义,评价人物等知识。

3、通过看书、识图、领悟文本知识,把课本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增强概括能力,综合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7:04 | 只看该作者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七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5411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1040人,占参考人数的19%;64分以上的有1940人,占参考人数的35%;48分以上的有3766人,占70%;均分为55分;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七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2、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

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6: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