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0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北京各区模拟试卷文言文诗词鉴赏总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10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6.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海瑞)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B.(朝廷)又裁节邮传冗费
        C.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则)黝之
        D.十五年,卒(于)官
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有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①用“/”给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一句断句。(3分)
        闻 其 上 疏 时 自 知 触 忤 当 死 市 一 棺 诀 妻 子 待 罪 于 朝 僮 仆 亦 奔 散 无 留 者 是 不 遁 也。
        ②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署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写的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送别友人。
        B.全诗显著的特点是三联运用对仗,对仗工整而且各联之间联系紧密。
        C.“他乡”指的是南方,“旧国”和“残垒”、“故关”全都指的是北方
        D.“晓月”、“繁星”、“寒禽”、“衰草”几个意象中都透出一股愁情。
        E.本诗后两联既是想象,又是写实,既写出了离别之愁又写出了乡愁。
        ②有人说这首诗中“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一联最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答: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D(疾:憎恶、痛恨、憎恨。)
7.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8.B(此处补充应为海瑞。)
9.A(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10.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问题,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5分)①(2分)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答对4处得2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②(3分)不久给事中戴凤雨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或“一般官员”沽名的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或“督察南京粮储事官”))。(“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0.5分,句意1分,满分3分,扣完为止。)
        12.(7分)①(3分)CE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C项理解有误“残垒”、“故关”指的不一定是北方,指的应是友人归途中所遇。E项“写实”的说法有误,本诗后两联全是想象之词,并无写实。)
②(4分)此题可以答同意(1分)也可以答不同意(1分)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结构1分,内容2分,语句不通、内容芜杂,酌情扣1分。
        同意的理由是:此联对仗工整之外,还在全诗中起到前后关联的作用。“他乡生白发”上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就友我二人而言,“旧国见青山”上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写友人:由“见青山”又引领下面两联对友人旅途的悬想,使全诗浑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感情。(这就是①题B项所谓“对仗工整而且各联之间联系紧密”的主要原因;也是①题E项中所谓“既写出了离别之愁又写出了乡愁。”关于对仗工整可以略答,应该详答出此联在全诗中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如答不同意,也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明自己的理由。所谓“你的看法”不仅包括表明不同意的看法,还应包括认为哪一联最好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对全诗的赏析,复杂感情的把握至关重要。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当共同南奔的友人即将北归时,独自羁留他乡的诗人、心情是复杂的。他自然替友人高兴,而且不免欣羡,可更多的却是独景伤情——友人走后,自己就要独尝凄清孤独的况味了。这复杂的感情全都融于诗中。颔联有承上启下之妙,所颔起的后两联是想象,运用“晓月”、“繁星”、“寒禽”、“衰草”几个意象,突出了一个“愁”字。诗人想象的是友人的“愁颜”,其实却流露出诗人自己浓重的愁情。
东城期末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送蔡元振序
                                  曾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亦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那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则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致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治州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释:①从事:宜名,郡下官之庶属,副职。②义:同“宜”,适宜,适当。
6.下列语句中加点同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皆自辟土                辟:征召、聘用
        B.不原其势                原:推究
        C.可不懋欤                懋:勤勉
        D.故序以送之        序:赠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    议者未之思也
   B.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    蔡君可拱而坐也  
   C.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    脱然莫以为已事
   D.其孰为立异邪   不尔者其几邪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议者不原其势、(故)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B.从事可否其州事,(此)职也
        C.脱然莫以(之)为己事
        D.诚未治也,(则)人皆观君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组是        (    )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
        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④惟其实之同者多矣
        ⑤反是焉,则激
        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读书人和州太守都有彼此选择对方的自由,宾主关系才能融洽。
        B.一味去附和或一概不担责,对州从事来说,都是不正确的作法。
        C.在朝廷为官,能自任其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人做州从事了。
        D.做州从事,既不能苟同,也不能偏激,要能掌握好处事的分寸。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惟其同守之同。(2分)
        译文:                                                                     
   (2)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7分)
                     暮  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语,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①。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①鞞: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还有                    。(1分)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D(写赠序)
        7.D语气词,表疑问语气。(A不译/助词 这些问题/代词 B不译/转折连词  不译/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C这样/代词 “……的样子”/词尾,形容情状)
        8.A(无因果关系)
        9.C(②一些人对从事职权范围的错误认识。③追究原因。⑥明确蔡君日后升官应尽的责任。)
        10.C(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5分)
           (1)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2分)(关键词:第一个“同”;意动“以……为同”,意思是“附和”;第二个“同”: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赞同的意见”)
           (2)如果将来有一天(您)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您的责任啊。(3分)(关键词:第一句“于”:介词“到”;第二句“一”;副词“全、都”,第三句“这”要补全)
        12.(7分)
           (1)(1分)击柝、捣练。(答对2个给1分,答对1个0分)
           (2)(2分)
            答案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抒发了作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4分)明日、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叠字摹状举例分析:2分。好处:2分)
附:译文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事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不得不)这样。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作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可见),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
        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而有个有才士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丈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
        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作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会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然后作6—10题。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②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③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③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岂非以其人哉        ②宜其览者自得之
        B.①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②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①乃来以记属于余        ②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D.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        ②元凯铭功于二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乎吴而成晋业
        D.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
9.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    )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作者为岘山亭写一的篇碑记,但文章几乎未写岘山自然风景,而着重抒发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
        B.本文写了羊祜、杜预先后带兵从荆州出发与东吴军交战,最终“平吴而成晋业”,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C.本文既肯定了羊枯、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也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的过于看重名声的心理。
        D.本文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谈古论今,把山、亭、堂及三个人物巧妙地钩连在一起,形成浑然整体。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转》(王安石)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3分)。
        ②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7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占代官吏的冠饰。②榜,此指船。此句意思是说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有声。
   (1)首联中的“簪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答:                                                                     
   (2)请结合具体意境,简析颈联的“夜榜响溪石”一名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简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答:                                       
6.A(盖:超过)
        7.C(A.其,代词,那、那些,均指代人。B.之,“取独”。C.前一个“以”,介词,拿、用;后一个“以”,连词,来。D.于,介词,在)。
8.A(“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9.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10.B(据文中“盖元凯以其功,面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之句可推断,两人的作为是不同的,与吴军交战并最终“平吴”者是杜预)。(以上每小题3分)。
三、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翻译: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断句共3分,每断对两处得1分。翻译2分,“士”译为“士人”或不翻译均可;“之所以“保留在白话译文中而表示的意思符合原文之意者不扣分。
12.①借代(1分)。
                ②答案示例: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对这一意境作具体描述,1分;言之成理的简析,2分。答案不必拘泥于“答案示例”所选的角度)。
                ③答案示例:诗人在这安静无人处,摆脱了官场之累,逍遥自在,仰望碧空,放声吟唱,闲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不逢人”,无以交流,毕竟太孤单了,表面的闲适背后又隐藏着难言的抑郁寂寞情怀(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文字;主要有两种心情,答出一种得1分,语言表达1分)。
附《岘山亭记》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宣武第一学期期末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可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撤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乏:荒废。
        C.窥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丹终不迫于强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
        C.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于是相以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D.欲以成大事之谋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下列词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又况(秦)闻樊将军之在乎?
        B.太子跪而逢迎(田光),却行为(田光)道。
        C.田先生坐定,(田光顾)左右无人。
        D.使(荆卿)得至前,(丹)愿有所道。
9.下列各句,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
        ①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攀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攀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攀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攀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第Ⅱ卷(共120分)
        三、(18分)
11.将上面古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访客舟中
            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①。
恰到溪穷处,山山枳壳花②。
   【注】①搁春沙:搁浅在沙滩上。②枳壳花:春天开放的幽香白花。
           (1)《客至》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4分)
       
           (2)《客至》与《访客舟中》二诗,均表达了主客相会喜悦的心情,但杜诗表意直白显豁,陈诗表意含蓄婉曲。请分别简析二者的不同写法。(4分)
       
        6.D.[让:推辞、退让。]
        7.A.[A项:两个“固”都是副词,作“本来”讲。B项:前“于”,介词“被”;后“于”,介词,“在”。C项:前“因”,介词,“通过”;后“因”,介词,“趁(机)”。D项:前“以”,介词,“通过、凭借、依靠”;后“以”,介词,“和、跟”(也可译成动词“率领”。)
        8.C.[田先生坐定,(太子顾)左右无人。]
        9.D.[①表现秦王残暴及其后果。②是鞠武向太子推荐田光。③表现太子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④虽是太子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⑤是太子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表现太子对荆轲的尊重。⑥中“顿首”、“固请”都表现了太子的“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10.B.[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第II卷(共120分)
三、(18分)
        11.①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或“免除”)了。
        ②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评分标准:本题5分。“委”“蹊”“振”“过”“不言”为采分点。]
        12.(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2分),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2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景物蕴含的情味,2分;对主旨所起的作用,2分。只答“景中含情”或“情景交融”等术语,不给分。](2分)杜诗中“为君开”“樽酒”“对饮”“呼取”等词句(1分),将迎接、设宴、呼人作陪的会客过程表现得鲜明、直接(1分),将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直率、热烈。陈诗,通篇没有着力描写人物的活动,通过“船中酒”、不觉船“搁春沙”、恰见漫山“枳壳花”等抒写(1分),将主客交往的陶醉、忘情及观景的余兴巧妙地流露出来(1分),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首诗“怎么样”各2分,其中抓诗语1分,合理分析1分。单纯重复题干中的结论,不给分。]
崇文第一学期期末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问  说
刘  开
        君了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①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②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注】①子思: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②刍荛(ráo):割草打柴的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问
        C.是己而非人                是:认为……对
        D.孔文子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忌之而不愿问焉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此)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B.学有未达,(而)强以为知
        C.不如己者,(则)轻之而不屑问焉
        D.智者千虑,(故)必有一失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学必好问”,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好学而不勤问的人,可能会犯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C.文章对有学无问者“是己非人”、“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所问非也学”、“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的诸般表现提出了批评。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共同论及的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II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悌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取材于《大学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听  筝
柳中庸①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柳中庸:唐代诗人。②啼鸟:这里指杜鹃鸟。古代常有“杜鹃啼血”之说。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听”是此诗的“诗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B.第二联中,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营造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欢快的景象。
        C.筝弦促动心弦,诗人在筝声中感时伤别,进而推人及己,触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江南歧路洛阳城”便道出了南北远离、两地相思之苦。
        D.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听筝时的感受,着眼于表现弹琴者精湛的技艺,可谓独具匠心,本诗堪称写艺人的佳作。
        E.诗题是“听筝”,诗的内容却又不直接写筝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
        ②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4分)
        答:                                                                     
                                                                              
        传达作者此时情怀的两个字是(    )(    ),强化这种情怀的两个字是(    )(    )。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B  7.B  8.D  9.A  10.D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答案: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 而 能 教 人 者/无 之/故 君 子不 出 家 // 而 成 教 于 国 / 孝 者 // 所 以 事 君 也 / 悌 者 // 所 以 事 长 也 / 慈 者 // 所 以 使 众 也。
        评分:共5分,“/”为必断处,答对一处给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得分为止。
12.①答案:B  D
        评分:共3分,答对一个给1分,答对两个得满分。
        ②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愁”、“思”两字;“独”、“空”两字。
        评分:共4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1分。
附:文言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朝阳第一学期期末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鲁饥,藏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难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①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②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命名藏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
(取材于《国语?鲁语》)
[注释]①辰:藏文仲名辰。②鬯:读chàng。鬯圭、玉磬,都是名贵的玉器。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结诸侯之信  信:信任
B.今国病矣  病:困苦
C.贤者急病而让夷  急:勇于承担
D.今我不如齐  如:如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玉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地之多也

  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 诸侯其谁望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其章大矣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国有饥馑,(则)卿出告籴
B.君不命吾子,(故)吾子请之
C.若(吾子)少安,恐无及也
D.既复命,为之请(于僖公)曰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藏文仲为国事尽职责的一组是  (    )
①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 ②辰也备卿,辰请如齐
③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 ④天灾流行,戾于弊邑
⑤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 ⑥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藏文仲的政治主张是“重国轻民”,认为当国家危难时,百姓应献出财宝来救国。
B.藏文仲认为,为官者要体恤百姓、勤勉理事,面对困难时,要勇于主动承担重任。
C.藏文仲出使齐国,言辞恳切,以礼动之,圆满完成任务,显示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D.藏文仲从善如流,采纳重馆人的建议使国家获得更多土地,却又不据功为己有。

第II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 士 家 作 文 亦 何 独 不 然 盖 意 乘 间 则 巧 笔 翻 空 则 奇 局 逆振 则 险 词 旁 搜 曲 引 则 畅 虽 古 今 名 作 如 林 亦 断 无 攻 坚 摭 实 硬 铺 直 写 而 其 文 得 佳 者。
(取材于蒲松龄《与诸侄书》)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③题。(7分)
西楼①  曾巩(宋)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依山面海而建。②钩疏箔:打开稀疏的帘子。
①下列诗句中,与这首诗的意境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夜阑卧听风吹雨 B.山雨欲来风满楼
C.多少楼台烟雨中 D.天外黑风吹海立
答:【   】
②这首诗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展开描写。第一句写楼的       面,第二句写楼的侧面,第三句写楼的         ,第四句写楼中。(2分)
③暴风雨将临,本当遮挡躲避,这首诗的第三句却说“朱楼四面钩疏箔”。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3分)
答:                                                                    
                                                                              
                            6.D(如:到……去)
7.A(A兼词,何不:B①代词,他,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①代词,没有谁,②副词,不能;D①副词,表示反问,②代词,他的)
8.B(应为转折关系)
9.C(①、④、⑤均非表现藏文仲对国事尽职尽责)
10.A(于原文无据)
第II卷(共120分)
三、(共18分)
11.(5分)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①“//”为必断处,对6处得5分,对5处得4分,对4处得3分,对3处得2分,对2处得1分,对1处不得分。②“/”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但“攻坚/摭实/硬铺/直写”3处若断,则必须都断,否则按错误的断句论。③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5分为止。
12.(7分)
   ①(2分)C 选错不得分。
②(2分)前(或“东”“正”)(1分)/四面(或“四周”“周围”)(1分)
③(3分)在暴风雨来临时,作者把朱楼四面的帘子全部打开(1分。解说诗句,要点“打开四面的帘子”),是为了饱览(或“观赏”“欣赏”)海上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1分。解说形象内容,要点“饱览”“海上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满腔的豪情(1分。明确思想感情,要点“豪情”或“胸襟”等)。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饥荒,藏文仲对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本(就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铸造名贵的钟鼎物;贮藏珠宝宝财物,本(就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您何不用名贵的钟鼎器物(作抵押)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藏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我充列卿位,请派我去齐国。”庄公派遣(藏文仲)前往(齐国)。
(藏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您,您(却)主动要求任务,难道不是自己找事吗?”文仲说:“贤明的人争担危难的重担而谦让平易的事物,当官者应该敢于担当事情,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不违秩序。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担危难的重担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
文仲用鬯圭和玉磬(作抵押)到齐国求购粮食,说:“天灾流行,殃及我们国家,饥荒降临,百姓羸弱,生命受到威胁,很怕因对周公太公的祭祀匮乏、给王室 的贡品难以供应而获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来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从而解救我们国家,使(我们)能担当(祭祀和朝贡)的职守。不仅我们国君和(我们这)两三个臣子领受到您的恩赐,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间的所有神祇也靠这可以继续得到祭祀!”齐人退还了藏文仲宝器,把粮食卖给了他。
晋文公削减曹国的封地,把(它)分给各诸侯国。鲁僖公派藏文仲去(受领),(文仲途中)住在重馆。重馆的看守人(对他)说:“晋国刚刚称伯,想加固诸侯(对它的信服),所以削减有罪的曹国的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没有不希望分到土地的,都想要亲近晋国,都会争选恐后;晋国不按照原来的等级次序(来分配),也一定会亲近先去的人。您不能不火速前去。鲁国按等级次序(本来就)在前面,又能抢先到达,诸侯难道谁还能企望(与鲁国相比)?倘若(您稍稍歇息,恐怕就来不及了。”(文仲)听从了他的建议,在诸侯中分得土地最多。回(到鲁国),复命后,(文仲)为看守人请功说:“(分得的)土地多,是重馆看守人的功劳啊。我听说:‘善行彰明昭著,即使身分低下也应该奖赏;恶行得到证实,即使地位高贵也应该给予惩罚。’现在(由于看守人的)一句话而扩大了国家疆土,他的功劳再明显不过了,请(您)奖赏他。”(僖公)于是(把这个看守人从仆隶中)提拔出来,赐给他爵位。
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似乎是先天赋予的。然而他们作战时的取胜之道,大都是先了解兵力部署的虚实,而把避开敌军实力、攻击其薄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方法。文士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立意出人意料就巧妙,文笔富有变化就奇特,布局打破常规就不落俗套,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就畅达。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但决没有难写勉强写、就事记事、无言滥写、平铺直叙而文章能写好的。
崇文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弟,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潍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列传》)
【注】元祐:宋哲宗年号。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少:稍微
        B.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脱:轻慢
        C.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        诤:直言规劝
        D.啖以即大用                啖:利诱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执政颇与亲戚官        B.初除谏官,未拜命
        C.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        D.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刘安世为人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
        ①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②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③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④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本文多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要说明刘安世深受其影响,不忘先生教诲,是一个忠君报国的谏臣。
        B. 刘安世做右正言时,朝廷权贵任人唯亲,刘安世刚正直言,予头直指王安石,并对当朝重臣授予亲戚官职的现象予以揭露。
        C. 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诤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损身以报朝廷大恩。刘安世听从母亲劝告,打消顾虑,接受了任命。
        D. 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梁师成掌权之后,他保持晚节,坚决不与其合作。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本卷答在答题卡上。
2. 必须用连云港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在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①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3分)
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前 有 谗 而 弗 见 后 有 贼 而 不 知 为人 臣 者 不 可 以 不 知《春秋》守 经 事 而 不 知 其 宜 遭 变 事 而 不 知 其权
②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浣溪沙①(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①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 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 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 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3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③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10 BDCBC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答案:
①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评分:共3分。“/”为必断处,答对两处给 1分,全对给3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每错两处减1分,减完得分为止。
答案:②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主举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12.①答案C
评分:3分
②答案: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1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1分)
评分: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③答案: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1分)饮食的清淡新鲜;(1分)主人的热情好客;(1分)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1分)
评分:共4分。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光光去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谏官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执掌政权的人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之事),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等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分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老师的司马光。”(安世)退还了梁思成的信不予理睬。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捲捲(quán)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暍(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阴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故万举而不陷
   此物故非西产
C.赢缩、卷舒,与物推移
   失其所与,不智
D.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 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颜氏家训?勉学》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5分)
   答:                                                                 
                                                                        
                                                                          
6.C(让(安置)------到树阴下)
7.A(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他三项,两个“故”字,前一个是连词,所以;第二个是副词,本来,原来。两个“与”字,前一个是介词, “跟”“同”;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结交”“亲附”。两个“必”字,前一个是副词,“一定”“必定”;后一个是连词,“如果真的”。)
8.B(这里应是“罢武”)
9.D(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10.C(“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三、22分
11.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5分,共10处断句,错2处扣1分,“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可断可不断)
12.①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②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③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附:文言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宣武一模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而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请诈其敌也。敌者,所以爱其下也;信,何伤哉?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则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焚林而田,偷取多兽         田:同“畋”,打猎
        B.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偷取:窃取,盗得
        C.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         权“权宜的计策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           拔拂:拔除,免除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其诈之而已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虽有后复,莫大于此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8.下列语句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或语句间关系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B.归而行爵,(文公)先雍季而后舅犯
        C.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国君)身死名息
        D.不谓诈其民,(而且)请诈其敌也
9.下列语句全都属于“对两军交战可以用诈伪手段进行议论”的一组是(   )
        ①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②君其诈之而已矣
        ③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④今日之胜,在诈于敌
        ⑤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
        ⑥战面胜,则国安而身定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晋文公部战,舅犯提出战争可以对敌方用诈伪的手段,而且劝晋文公此战即用,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B.晋文公向雍季问战,雍季用设例比较的方法,表达了战争不能用诈伪手段的观点,由此引出作者对晋文公的诘责。
        C.作者先由雍季论起,再责备文公对舅犯的误解,然后充分肯定舅犯的观点,最后否定孔子的言论,思路非常清晰。
        D.韩非子对儒家一些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他对晋文公的责备实际上是在否定渗透着儒家观念的雍季的思想。
第Ⅱ卷(共120分)
三(22分)
11.将上面古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②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衰有空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湛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 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中的          。它在语言形式方面要求必须对仗的是诗中的          联和           联。(3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         
                、           、           、           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4个字)(4分)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卖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选自《吕代春秋?开春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要:谋求
        B.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王:国王或诸侯王
        C.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信:确实
        D.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     灭:淹没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若)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B.故(神农)身亲耕,妻亲绩
        C.墨子九却之,(公输般)不能人        D.为彭蠡之障,干(于)东土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    )
        ①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②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③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        ④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⑤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        ⑥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如果成年男女不去从事耕织,就会有人受冻挨饿,所以神农身体力行,以表示要为百姓谋求利益的诚意。
        B. 上古帝王的事迹各有千秋,但是在国家遇到急难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心系百姓利益,为百姓祛除祸患灾害。
        C. 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望,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
        D.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高缭①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①“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②“婴②,仄陋之人也。四维③之然后能直。③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④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
①                                                                             
②                                                                          
③                                                                          
注:①高缭:晏子属臣。②婴:晏子名婴。③四维:维,张网之绳或车盖之绳。四维:是系在鱼网四角或车盖四方的大绳。鱼网和车盖有了四根大绳撑张,稳固而安全。④弼:辅助、辅正。
12.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③题。(9分)
南浦?旅怀
鲁逸仲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风悲画角②,听《单于》③、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④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⑤。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释:①鲁逸仲:北宋末年(元祐中)隐士。
②《单于》:曲调名,唐代《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等曲。
③骎骎:读qīn ,马速行貌。
④绿罗裙:家中绿罗裙之人。
①词的上阕,作者勾勒了                   、                   、
                   、               、四幅画面,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气氛。(2分)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说说你对“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的理解。(4分)
答:                                                                              
                                                                                       
③《蓼园词选》云:“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6. B 王读wàng,“为王天下”或“统治天下”。
7. B副词。相当于“才”。(A转折连词/顺承连词 C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D同介词“于”,比/句尾语气词,表感叹。此为倒装句)
8. D“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的手段,“干东土”是目的,两者之间可加表目的地连词“以”。
9.C ①对“仁”的解说;③强调上古帝王事迹不同;⑤楚王反问墨子的话。这三句均非“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②④句属于贤人和墨子“为民谋利”的事实论据;⑥句“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
10.B“其当世之急”,应翻译为“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此项中错解为“在国家遇到急的时候”,关键是“当”的解释,“当”在这里是动词,不是介词。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6分)
[参考译文]
高缭在晏子属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劝阻说:①“高缭侍奉您,三年了连个爵位都没给,还要辞退他,这按理讲可以吗?”晏子说:②“我是个偏狭浅薄的人。要大家像张网之绳一样辅助我,这样以后才能行为端正。③现在这样先生侍举我三年了,都不曾纠正过我的过错,因此(我)把他辞退了。”(每句2分)
12.(9分)
①(2分)谯门画角、孤村飞雪、乱叶敲窗、寒云惊雁。(字数不限,意思成画面感即可)(对2个1分)
②(4分)
[参考答案]“为问”句,写诗人试问暗香浮动的梅花,是否也有万点相思泪。诗人以拟人写法将人的相思之情赋予梅花,又夸张地写出情泪万点,极言相思之深,情感上淋漓痛快。此外,还运用借代(“暗香”借代梅花)、比喻(泪珠比喻为“啼痕”)等写法,文采斐然,笔法十分精妙。
③(3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通观全词,上阕写景:“风悲”“孤村”“乱叶”“寒云”,这不仅是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疮痍满目的现实写照;下阕写抒情:“故国”“归梦”“相思”“余恨”,是写自己的思家思亲,又无不在写“中原失地”之悲愤细玩词意,便觉寄托遥深,其“词旨”的确“耐人寻味”。
参考译文】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神农之教》上说:“有壮年却不去种田的男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有壮年却不去织麻的女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所以神农人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织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的缘故。如果有为民谋利的君主,天下就会归附他了。为王天下,并不一定要靠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精选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猛士,不一定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统一天下的大王很多,但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而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造高大的云梯,想要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撕裂了衣服裹住脚,日夜不停(地赶路),(赶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都城郢,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浅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大王说:“对。”墨子说:“是一定能夺得宋国才去攻打它吗?或者是没有获胜的把握加之这又不是正义的战争,但还是要去攻打它呢?”大王说:“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墨子说:“十分对。我认为攻打宋国一定不能成功。”大王说:“公输般,是天下的巧匠,已经制造了攻打宋国的工具。”墨子说:“我想请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于是公输般就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的设计守卫宋国的防备。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我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能够凭借战术来抵御楚国的进攻,避免了宋国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从为民谋利出发的贤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还没有开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发,黄河之水从孟门山漫过,泛滥横流,无论是丘陵沃野还是平原高山全都淹没了,(人们)把它叫做“鸿水”。于是禹疏通黄河,引导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来使东方洪水消退,拯救了许许多多国家,这是禹的功绩。为百姓操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10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如也,唯谨。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子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取材于《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其万石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        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        ①高祖曰: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        ①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子孙)来归谒,(奋)必朝服见之        B.不言而齐国大治,(齐人)为(万石君)立石相祠
        C.子孙有过失,(则)不谯让,为便坐        D.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写石奋行事恭谨的一组是                (    )
①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③(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④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⑤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⑥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恭敬,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孙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5分)
            叶廷珪云: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犀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海录》。          (取材于《初潭集》)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①对这首古诗内容形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用作诗体名称。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的原因是胡地多凶险,常用性命之忧。
        C.“飙风”即狂风。“何修修”形容树顶像干枯的鸟尾一样,“何”是“多么”
        D.“衣带日趋缓”是说乡愁使人日渐消瘦。“心思不能言”指乡愁难以表达。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写滞留胡地罹故乡的古代诗歌。诗歌中充满苍凉悲怆的情调。
        B.“胡地”二句写了恶劣的天气,也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这些都触发了乡愁。
        C.“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忧愁苦闷。
        D.这首诗杂有三、四、五、七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③请你就本读者论坛中情与景的关系,或就修辞妙用任选一点,写一段鉴赏文字,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4分)
6.A(“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7.C(A.“之”①宾 语前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因”①通过,经由;②乘,趁机。C.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D.“以”①因为;②在。)
8.B(应是齐人为石庆立祠。)
9.B(①写的是石奋四个儿子的事情;④写的是石奋的长子石建对待父亲的作为;⑥写齐鲁诸儒自比不如石奋,是间接写石奋为官行事恭谨。)
10.A(“无才能却颇受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一句有误:官至“太中大夫”是孝文帝时的事情,与汉高祖无关。)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犀/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取材自《初潭集》)
[参考译文]:
        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卷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12.(10分)①(3分)B②(3分)C③(4分)本题无确定答案,可视住答实际情况给分。给分依据是:(1)须是鉴赏文学;(2)内容须切合此诗实际而不是泛泛而谈;(3)贵在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在深浅。(4)容许有不同意见,但要言之成理。(5)语言要简洁。关于评分:提出观点1分,举例分析鉴赏2分,语言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问他:“你家有些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能弹琴。”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效劳。”于是高祖封他的姐姐为嫔妃,让石奋做中涓,把他家迁徙到长安的中戚里。
        他做官到文帝时,靠积累功劳官职升到了太中大夫。虽然没有文才学问,但他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让他担任九卿之职。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有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职。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回家养老。他作为大臣每年定期参加朝会时,经过皇宫的门楼,一定要下车小步快走(以示恭敬),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子孙做小官,回家时拜见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责备,(但是)不上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然后儿子们责备有过错的子孙,由辈分高的带领脱掉上衣袒露上身一再射罪,表示悔改,这才饶过。有已成年的子孙在他身边,妈使闲居在家,他也要穿戴整齐,(显出一副)端庄严肃的样子,仆人也都是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万石君一家因为教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国,即使是齐、鲁一带那些品行质朴的儒生,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年老时,头发都白了,而万石君却依旧健康没病。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探望父亲,暗中询问伺候父亲的人,拿着他父亲的内裤,亲自洗涤,然后再交给仆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习以为常。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的儿子中是最随便不拘礼仪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整个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的好家风,他不靠政令,齐国就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为他建立“石相祠”。
        万石君在汉武帝元朝五年时去世。长子郎中令石建哭 得十分悲伤,扶着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石奋的子孙都很孝顺,但石建最突出,其孝顺程度超过了万石君。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就是说的“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却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 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靖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政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词,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史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颜共非笑,而予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予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较理而废,后来湖州长史以卒, 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受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也。与子美同时饭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迁。而子美独不闥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                            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近:接近,学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一酒食之过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东也
  C.予举进士于有司                    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序八州而朝同列
                                                
8.下列语句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遂以其集归之
B.弃掷埋没(于)粪土
C.时人颇共非笑(之)
D.其始终自守,(然)不牵世俗趋舍
9.下列顺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敲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大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稓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按要求完成①~②题。(6分)
①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予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②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翻释成现代汉语。(3分)
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予美也。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①~③题。(9分)
[双调]殿前欢
梅花景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释]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①"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分)
②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③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3分)
6.B  (徒:这类人)
7.C  (A介词,因:介词。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自己。C介词,被。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8.D  (非转折关系)
9.D  (①、②肯定苏子美的文学才华,④、⑤肯定苏子美的文学追求,③不是评价苏子美,⑥是评价苏子美的为人)
10.C ("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
第Ⅱ卷(共120分)
三、(共23分)
11.(6分)
①(3分)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申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但"今世/犹若此"和"后世/宜如何"若断,则必须都断,否则按错误的断句论。钷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3分为止。
②(3分)
他们功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能译作准确通顺的判断句也可)
"其"1分,"去"1分,"意"1分。意思对即可。
12.(9分)
①(2分)
月下梅影(只答"梅"、"梅花"、"梅影"等,给1分)
意思对即可。
②(4分)
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1分。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受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1分。要点"受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意思对即可。
③(3分)
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1分。要点"在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1分。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1分。要点"高洁的情操")。
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评分】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妇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谢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险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史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为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查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宣武二模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也。父端,周蔡州刺史。胄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性慷慨,志立功名。
高祖受禅,擢拜鲁州刺史,未之官,检校庐州总管事。寻除兗州刺史。及到官,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囹圄空虚。有陈州人向道力者,伪作高平郡守,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诣郡。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有部人徐俱罗者,尝任海陵郡守,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比至秩满,公私不悟。俱罗遂语君馥曰:“向道力以经代俱罗为郡,使君岂容疑之?”君馥以俱罗所陈,又固请胄。胄呵君馥曰:“吾已察知此人诈也。司马容奸,当连其坐!”君馥乃止。遂往收之,道力惧而引伪。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时人谓为神明。先是,兗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兗渠。
寻转大理卿,持法宽平,名为称职。后迁刑部尚书。时左仆射高颎(jiong)稍被疏忌,及王世积之诛也,颎事与相连,上因此欲成颎罪。胄明雪之,正议其狱。由是忤旨,械系之,久而得免。检校相州事,甚有能名。会汉王谅作乱并州,遣伪将綦良东略地,攻逼慈州。刺史上官政请援于胄,胄畏谅兵锋,不敢拒,良又引兵攻胄,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天下事未可知,胄为人臣,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良于是释去,进图黎阳。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相州吏人素怀其恩,诣阙理胄者百馀人,胄竟坐除名,配防岭南,道病卒。
节选自《隋书五十六卷列传第二十一》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慷慨,志立功名               慷慨:大方,不吝啬
B.比至秩满,公私不悟             公私:朝廷和郡中官吏
C.胄遂积石堰之                   堰:砌成堤堰拦住。
D.胄竟坐除名,配心岭南           坐:因罪受牵连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君馥乃止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朝廷以胄怀贰心             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薛胄)诣郡
B.向道力以(皇上恩赐)经代俱罗为郡
C.遂(使人)往收之
D.由是(薛胄)忤旨,械系之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薛胄善于“明辨诈伪”的一组是( )
①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    ②察其有异,将留诘之   
③司马容讦,当连其坐          ④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
⑤胄明雪之,正议其狱          ⑥相州吏人素怀其恩,诣阙理胄者百馀人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少年薛胄有大志,读书能凭自己的理解来明辩道理,与下文日后为官精明而有胆识呼应。
B.第二段对向道力事件的叙述思路是:薛胄察觉向诈伪而派人将其逮捕,最终斥责袒护向的王君馥。
C.第三段写薛胄两次丢官、下狱。第一次是替高熲洗冤得罪了皇上;第二次是因与叛将綦良有瓜葛。
D.薛胄的才能出众。除了明辨诈伪、摘伏奸佞这些品质外,他在农田水利方面也有惠政,为吏民称颂。
第Ⅱ卷
三、(22分)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为其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太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是日也,朗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鹧鸪天①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绍圣二年,黄庭坚因被诬修《神宗实录》失实,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贬五年余。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所作。史应之:黄庭坚在戎州贬所新交的友人。
(1)词,又称______________。“鹧鸪天”是首词的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4分)
(3)这首词中多次写到“黄菊”“黄花”,结合作品简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6.A(慷慨:胸有大志。)
7.C(C项中前“相”作副词,偏指一方,指“我薛胄”;后“相”也作副词,表动作行为涵及双方或双方,为“互相”之义。A项中两个“为”均作介词,“被”;B项中两个“乃”均作副词,“才”;D项中两个“以”都作动词,,“认为”。)
8.A(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向道力)诣郡。)
9.C(②薛胄途遇向道力发现他有可疑之处,要留下他盘问,表明他明辨诈伪。③司马王馥,竭力袒护向道力,薛胄毫不客气指斥他的过错,表明他洞愁问题本质的坚决态度。⑤在皇上准备罗织高颎的罪名时,薛胄勇敢地站出来公正地辨明真相,为其洗清冤屈,表明他明辨诈伪。①是说薛胄刚任兖州刺史,就迅速审现陈案,表现了出色的断案才能。④是说他在兖州兴修水利,造福百姓。⑥指薛胄被冤屈,相州吏民一百多人到朝廷替他申辩,表明他深得民心。)
10.B(第二段对向道力事件的叙述思路是:薛胄察觉向道力诈伪,斥责王君馥袒护向道力,而后派人抓捕了向道力。)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薛胄小时候就聪明,每次阅读了罕见的书,便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他时常感叹训释古书的人不能领会圣人的深刻用意,便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它,儒者们没有谁不称赞他说得正确的。薛胄胸有大志,立志要建立功名。
隋高祖受禅让后,提升薛胄做了鲁州刺史,还没到任上,又委任他暂行代理庐州总管事之职。不久任命人做兖州刺史。等到(他)上任时,关押的囚犯有数百人,薛胄分析案情,立即断案,十天便处理完毕,监狱为之一空。有个陈州人叫向道力,冒充高平郡太守,就要去上任,薛胄在路上碰见他,察觉他有些反常,要把他留下来盘问。司马王君馥坚决劝阻,就听任(向道力)到郡中上任。不久薛胄又为(放走那人)后悔,于是立即派主簿追拿向道力。州中有个叫徐俱罗的人,曾经担任过海陵郡太守,在此之前已经被向道力作伪替代过。等到任职到期,朝廷和郡中官吏都没有发觉。徐俱罗于是对王君馥说:“向道力是凭借皇上恩赐经历代替我做郡守的,您怎么能怀疑他呢?”王君馥把徐俱罗说的话告诉薛胄,又坚定地请求薛胄不要冒险行事。薛胄呵斥王君馥说:“我已经察觉这个人有诈伪的迹象。司马姑息养奸,应当跟奸贼一起判罪!”王君馥才没能坚持下去。于是(派人)前往把向道力抓起来,向道力害怕,供出了他诈伪的罪行。薛胄揭发奸邪隐秘之事,都像这样精明,当时人们称他像神那样英明。此前,兖州城乡沂水、泗水两条河流汇合在一起向南流去,在一片沼旁观者泽地中泛滥成灾,薛胄就用石头砌成堤堰拦住水流,让泛滥的河水从西边流走,沼泽地都成了良田。水道又能通航运输,使淮海地区充分受益,老百姓都依赖这项工程,称它为薛公丰兖渠。
不久又转任大理卿,执法宽松公平,当时朝廷评价他为称职。后来薛胄升任刑部尚书。当时尚书左仆射高熲(jiong)已经渐渐遭到高祖的疏远疑忌。到王世积被杀时,高熲有事与(王世积)牵连,皇上因此想罗织高熲的罪名。薛胄为高熲辨明真相洗清冤屈,公正地对这个案子发表了意见。因为此事(薛胄)违背了皇上的意旨,于是(上使人)用镣铐把他拘禁起来。过了很久才免了他的罪。出朝暂管相州事务,正好碰上汉王杨谅在并州发动叛乱,派遣伪将綦良向东攻取地盘,逼近了慈州。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援,薛胄畏惧杨谅军队的锋锐,不敢去抵挡,綦良又带兵进攻薛胄,薛胄想用计使他退兵,就派亲信鲁世范去功綦良道:“天下的事情还未见分晓,我薛胄作为臣子,是去是留必须适得其所,为什么这么急切攻击我薛胄呢?”綦良于是放弃攻打薛胄离去,(綦良)企图攻占黎阳。等到綦良受到史祥攻击时,他就丢下军队投归薛胄。朝廷认为薛胄怀有二心,用镣铐把他锁上押到大理寺。相州官吏和百姓一向感激薛胄的恩德,到朝廷为他申辩的有一百多人。薛胄最终还是因此牵连被削去了官职,发配到岭南戌边,在途中生病而死。
第Ⅱ卷(共120分)
三、(22分)
11. 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评分标准。本题5分。每断对2处给1分,全断对给5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喜好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用五匹素也不如一匹紫色的布。齐王为紫布太贵而担忧。太傅劝谏齐王说:“《诗经》上面说:‘君王不身体力行,百姓就不会相信。’现在大王想要让百姓不穿紫衣服,您就应当自己先脱下紫衣服上朝。群臣有穿紫衣服进见的,您就说:‘离我再远一些,我讨厌那种气味。’”这一天,侍从宫中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人了;这个月,都城中都没有穿紫衣服的了;这一年,齐国的境内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
12.(1)诗余(或“长短句”“乐府”); 词牌(或“词调”)[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被诬遭贬抑郁难平而故作天真的狂放、傲慢的性格。[评分标准:本题4分。“遭贬抑郁”与“狂放傲慢”各2分。](3)这首词中的“黄花”的形象出现了三次。“黄花白发相牵挽”,写自己与黄花同归的强健姿态。菊花是耐霜傲寒的坚贞者的象征,词人反复写菊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豪气、勇气、不平之气。[评分标准:本题4分。三次“黄花”形象的分本析阐释,各1分;总体意味、作用,1分。]
东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邪?”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6.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大怒,使相之            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        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                临:面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B.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何由知吾可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汝若生子是男,大,(则)告之曰
        B.语汝子,(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C.闻王购子头(以)千金
        D.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于)汤中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于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第II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鹃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                                  (取材《淮南子?主术训》)
12.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0分)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②十郡③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青坂④
杜  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⑤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注释:①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义军与安禄山军队作战惨败于此。
              ②孟冬:即十月,冬季的第一个月。记此次作战时间。
          ③十郡:指陕西地区。义军的籍贯。
          ④青坂:地名。在陈陶以西。义军惨败处。
          ⑤黄头奚儿: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为“黄头奚”。奚儿:指安禄山所部边疆少数民族士兵。
        ①《悲陈陶》一诗中“仍唱”和“更望”两个词语意义深刻,请仔细揣摩,作简要分析。
      (2分)
        答:                                                                     
                                                                                
                                                                                
        ②比较两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两次战争的。(4分)
        答:                                                                     
                                                                                
                                                                                
        ③谈谈《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4分)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3: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