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用引号和不用引号



聂在富



问:“啄木鸟舌头又细又长,尖端生着不少‘钩子’。”这句话中的“钩子”这个词加了引号,下面又说“伸出带钩子的舌头”,“钩子”没有加引号。同样一个词为什么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



答:《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引号除了用来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以外,还可以用来标明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上面句子中的“钩子”,不是一般的铁钩、木钩,而是生在啄木鸟舌头上的类似钩状的东西,为了说得通俗形象,把它叫做“钩子”,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所以加了引号。下面再出现“钩子”这个词语时,读者已经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不致感到费解,有了前面的语言环境就可以把它当作一般词语使用了,所以不必再加引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破折号的双用



聂在富



问:《少年闰土》中有句话:“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破折号?



答:运用破折号,表明它的后面有解释说明的语句,通常用一个破折号引出。如果引出解释说明部分之后,这句话还要紧承前面的话头继续说下去,那么,解释说明部分就成了插在中间的“夹注”,它的后面还要再用一个破折号,这叫做破折号的双用。《少年闰土》中的这句话就是这种情况。另如,“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脱掉身上的皮。”



双用的破折号,其作用相当于括号,不同之处是,双用破折号中间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要读出来;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不能读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引文前为什么不用冒号



聂在富



问:《凡卡》中有这样一句话:“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叫起来”后面为什么不用冒号?



答: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示下文。它既表示提示,又表示停顿,而且是较大的停顿。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为了让读者注意下面的话是引用的,并且要在引用的话之前作较大的停顿,这样就要用冒号。如果不强调提示作用,又不作较大停顿,引文前就不用加冒号,而用逗号。



问题中提到的《凡卡》中的那句话,是凡卡回忆往事一部分。凡卡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满怀幸福的感觉回忆往事的,他的思绪是快节奏的,只有读得较快才能传达出这种情感的节奏。所以“叫起来”同爷爷的话之间不能作较大的停顿,而且“爷爷不由得叫起来”是紧接前面的事件来叙述的,提示作用显得不重要。这里既不能作较大停顿,又不必强调提示,所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再如:



“我会替你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你祷告上帝……”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你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这两句话中引用的话前面也没有用冒号,也是因为停顿较小,又不强调提示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为什么不用问号



聂在富



问:“连长握着我的手连声问:‘怎么样,怎么样?’”(《第一次跳伞》)第一个“怎么样”后为什么不用问号?



答:问号不仅表示疑问语气,还表示较大的停顿,它又是句子(疑问句)的标志。也就是说,用了问号即表明它的前面是一个疑问句。问题中所说的句子是“连声问”的形式,两个“怎么样”之间没有很大的停顿,疑问语气是在第二个“怎么样”后面表现出来的,所以第一个“怎么样”后面不能用问号。如果第一个“怎么样”后面用了问号,就成了两个独立的疑问句,两句之间就要作较大的停顿,这样就不能表达出班长“连声问”的急切心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



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兼类词属于两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的、地、得”



聂在富



问:小学语文教学不主张讲语法知识,那么怎么让学生学会运用“的、地、得”呢?



答:在这方面许多老师创造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不讲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概念,而是具体地告诉学生,表示动作的词语,比如“说”“跑”,前面用“地”;表示一件东西或者人的词语,比如“书包”“小明”,前面用“的”;表示一个动作、一种状态进行的程度,比如“高兴”,高兴成什么样呢?高兴得跳起来;“笑”,笑成什么样呢?笑得直不起腰来。那么,在这个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后面就用“得”。这样,在遇到不知道该用“的、地、得”哪个词的时候,就想一想,这个字的前后各是什么。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记住:(什么)的(东西),(怎么)地(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聂在富



问:在单元测试卷上有一道题,对于说明方法,老师们意见不一致,请予指导:



认真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在介绍旅行鸽数量繁多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旅行鸽不仅好看,而且数量繁多,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唱着高昂嘹亮的歌儿,飞过北美洲上空时,鸽群遮住了阳光,地面上一片昏暗。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公里,宽两公里,数量足有两亿只。



答: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常用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描摹、比较等。



“旅行鸽不仅好看”这个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表现在第二、第三两句,两句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举例中有描摹和列举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