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杨花”与“柳絮”



聂在富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其中“杨花”为什么解作“柳絮”?



在古代诗词中,“杨花”都是指柳絮,无一例外。形成这一语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古代“杨”与“柳”可以统称。杨树与柳树同属杨柳科树木,《说文解字》对“杨”的解释是:“杨,蒲柳也。”对“柳”的解释是:“柳,小杨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由此可知,古代“杨”与“柳”通名,即“柳”可以称作“杨”,如“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但在古代诗词中只有以“杨”称代“柳”的情况,没有以“柳”称代杨树者。“杨柳”都单指柳树,并不是杨树和柳树;“杨花”都专指柳絮。



其二,柳树是古代诗词的重要题材,而杨树则极少见于诗词。柳树常植于河边路旁或庭院中装点风景,以其婆娑的姿态、翠绿的颜色、柔软的枝条和早春萌发的特征深得文人喜爱,成为诗词特别是春景诗词常见的题材。在一些颇具影响的诗篇里很早就以“杨柳”指称柳树,以“杨花”指称柳絮。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庾信《春赋》)“杨花落尽子规,闻到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后来的诗人也都这样沿用,于是在古代诗词中形成了以“杨柳”指称杨树、以“杨花”指称柳絮的固定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燕山”和“燕然山”



聂在富



《马》诗中“燕山月似钩”中的“燕山”,有的参考书说是指现在河北省北部的燕山,有的说是指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又名燕然山)。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



应当是指现在河北省北部的燕山。作为山的名字,“燕山”在我国古代以至现代都只有一个。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我国古代称为燕然山,不称燕山,在唐诗宋词中说到杭爱山时都称作“燕然”,如“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燕山地处古代幽州,也是边关要塞。据史书记载,燕山一带自汉末魏初,一直为外族所占,因其地处偏远、征戍不绝,所以常常把它当作边塞的代称。作者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唐代藩镇作乱最为猖獗的时期,而幽州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认为燕山指燕然山,主要是因为对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理解不全面,认为幽州没有“大漠”。其实,这两句只是描写边塞地区的冷峻和肃杀景象,“大漠”和“燕山”都是边塞的代称,并不是实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王安石是“还乡”还是“还京”



聂在富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该怎样解释?



对于“还”这个词,有人解释为“还京”,说是“表现了诗人罢相还乡时,盼望早日重返京都的心情”。这种解释显然不合理。诗人久别故土,尚在回乡途中,还没有到达家门就想何时重返京都,这种感情与情理不合,同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也不一致。



还有人解释说“表现了诗人回家途中,已近金陵时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这种解释有两个错误。其一,与历史事实不符。这首诗所写不是“回家途中”,而是“回京途中”。根据史料记载,王安石曾因变法遭到保守党的攻击,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罢相,熙宁八年夏历二月被宋神宗重新起用,奉诏还京。回京途中行至瓜洲时,回首故地,留恋江南春色,希望早日归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心境。其二,与情理不合。如果真的是在回家途中,既然离家已经很近久不应当有“何时照我还”的感慨,何况“春风又绿江南岸”给人以“何年何月”之感,不是急于在几天之内回到家园的语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



聂在富



有的教师问: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有人解释为“京口和钟山只有数重山相隔”,另有人则解释为“瓜洲和钟山只有数重山相隔”。我们在教学中到底依从哪种解释好呢?



王安石于熙宁八年春天第二次拜相,奉神宗之诏,赴京上任。诗中“钟山”代指诗人家乡江宁(今南京市),因为江宁地处钟山(今南京紫金山)。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叙写从京口北渡抵达了瓜洲,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发了诗人在瓜洲的船上回望家乡钟山而无限依恋和惆怅的心情──这里离家乡虽然隔了数重山,但毕竟不算很远,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要步步远离家乡到京城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故乡的山河呢?由此可以看出,“钟山只隔数重山”说的是从瓜洲到钟山只隔着几层山,而不是说从京口到钟山。



正确理解这个诗句,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事实:



其一,诗题是“泊船瓜洲”,点明了诗人说话的立足点是瓜洲。



其二,瓜洲同钟山(江宁,今南京)虽然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但并不是隔江相对,按地理位置看,钟山在瓜洲的西南方向,相距约百里,其间为宁镇丘陵,有宁镇山脉等山岭,所以说“数重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一日还”的“还”字



聂在富



第七册《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对于“还”字,有的解释为“回到”,诗人是从白帝城出发的,到达江陵怎么能说是“回到”呢?有的解释为“到达”,“还”字有“到达”的意思吗?



“还”字的本义是“返回”“回到”或“回去”的意思。《说文解字》对《还》字的解释是:“还,复也。”古文中有“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予羁縻不得还”(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句子。这首诗说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并没有“来回”的意思,为什么要说“还”呢?这与诗的写作背景有关。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在流放途中得到赦免,返回时写下了这首诗。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名在江陵起兵,诗人李白不明事实真相,在浔阳(今九江市)应邀参加了李璘的幕府。李璘失败后,李白获罪遭流放。流放从浔阳出发,溯江而上,离家日远,最终要到荒凉的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当时李白的妻子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诗人在流放途中,天天盼望早日归来,在《赠别郑判官》一诗中说:“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遇赦后顺江而下,原路返回,向自己家的方向奔去,所以说“还”。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还,归来也。江陵本非李白的故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见《唐诗鉴赏辞典》)。



“还”字本身虽然不能直接解释为“到达”,但是,“回到”某地,也就是到达了某地的意思。况且,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交代“去而复还”的背景,因此,在讲清“还”字的本义和诗人遇赦而归背景的情况下,把“还”字讲成“到达”也是合理的。全句既可以译为:“一天的时间就回到了相距千里的江陵”,也可以译为:“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相距千里的江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烧不尽”和“吹又生”



聂在富



有的教师问:第三册古诗《草》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教学参考书解释说: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和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意思是说春草是草根发出来的,这样说对吗?“烧不尽”的是否也包括草的种子?“吹又生”的是草根的芽还是草种子的芽?



参考书的解释不够全面。“草”之所指,范围非常广泛,《现代汉语词典》对“草”的解释是:“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草本植物有多年生的,也有一年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芦苇、白茅、荻草、萱草等,它们在春天萌发再生,有的是靠根状茎,有的是靠宿根。根状茎也是埋在泥土里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靠种子繁殖,草的种子能够借助风力四处传播。



“烧不尽”的不仅是草的宿根,也包括随风传播的种子,还有埋在泥土里的根状茎。“吹又生”的既有宿根的芽,也有种子的芽和根状茎的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示儿》中的“元”和“原”



聂在富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义。“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元”和“原”,虽然本义不同,但产生了共同的引申义──“原来”“本来”,《辞源》说:“元,犹原也。”因此,“元”和“原”,在“原来”这个意义上古今都有相互通用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原煤”“原配”,也写作“元煤”“元配”。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按意思说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力避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用了“元”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