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聂在富



问:《老牛》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①“它的目光是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②“一天,老牛好像比往常精神些,快活些。”③“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望着,像看着熟人似的。”



这些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是不是比喻或拟人?



答:《老牛》一课中的这些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虽然每句中都有“好像”“像”这样的词语,但前后两部分动作的发出者都是老牛,没有本体喻体之分,不具备比喻的基本条件。另外,从句子的表达意图看,说“好像……”只是为了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为了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更为人熟知而把老牛比成不同类的事物。这些句子用“好像”“像”是为了表示比较、推测,不是把老牛比成别的什么,所以,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这些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也不是拟人。虽然作者用了一些写人的词语,如“沉静”“温和”“精神”“快活”“静静地望着”,但这些神情、动作都是老牛所固有的特点。作者始终把老牛当作牛来描写,用以上写人的词语来描写老牛,是作者视老牛为亲人而对它的神情动作产生的特殊感受,并没有让老牛像人一样地思考什么,说什么话,所以修辞手法也不是拟人。



以上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修辞学上叫做“摹状”。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情貌、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的修辞手法,包括摹形、摹色、摹声等。如,“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第一场雪》)问题中所说的句子一方面用饱含情感的词语直接描写老牛的神情、动作,另一方面又同人的神情、动作相比较,这样,老牛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达到了生动、形象、真实感人的目的,所以说这些句子是运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真像活的一样”是不是比喻



聂在富



问:《赵州桥》中有句话:“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答:这句话用了“似乎……”“好像……”,但不是比喻句。因为这句话并没有把桥栏上雕刻的龙比成别的什么东西,而只是说它的神态让人感觉像活的龙。比喻的作用是把一个事物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为人们所熟知,把一个道理表述得更浅显、更具体、更通俗易懂,这个句子也没有这个作用。因此,尽管这个句子用了“似乎……”“好像……”的句式,但并不是比喻句,而只是用这种句式表达作者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联想· 想象· 比喻



聂在富



问:课文《月光曲》中有这样一句话:“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我们这里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想象,有的认为是联想,还有的认为是比喻。请问:联想、想象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答:联想、想象同比喻不是同一类概念。联想和想象是心理现象,是形象思维的形式,都不是修辞方法;而比喻是修辞学术语,是一种修辞的方法。



前面问题中的句子是把月光照亮屋内器具的景象比成屋里的器具披上了银纱,这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是借助想象联想而构想出“披上了银纱”这一景象,从而选定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子的。联想和想象不是修辞手法,但它对选择修辞手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这句话是否前后矛盾







问:“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句话既然说“哪儿都像”,就包括了全身,怎么又说“就是有一点不像”?是否前后矛盾?



答:这句话不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前面说“哪儿都像”,后面又说“就是有一点不像”,从形式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但从句意上看,这种说法是为了突出强调其差异──不像。说大伯“跟爸爸哪儿都像”,只是强调相似的程度很深,带有夸张的意味,并不是说完全相同。同类的句子还有“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诚实的孩子》)等。



类似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这个人哪儿都好,就是脾气犟。”这类句子的共同之处就是,在大部分肯定的前提下否定小部分的差异,以衬托和强调这小部分的特点。有的修辞学著作把这类句子的说法看作一种修辞格,叫做“舛互”(“舛”读chuǎn,意思是“违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两类事物”



聂在富



问:对于“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像妈妈一样”这样的句子,很多老师认为不是比喻句,理由是: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两类事物,而老师和园丁、母亲都是人,是同一类事物,所以不是比喻。请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比喻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感觉的修辞方法。判断是不是比喻修辞方法主要看修辞的作用:抽象的是否让人感到具体了,生疏的是否让人感到熟悉了,深奥的是否让人感到浅显了,平淡的是否让人感到生动了。其次还要看是否具有本体和喻体以及“像”“犹如”等比喻词。



“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像妈妈一样”,从作用上看,具有说得更熟悉、更生动的作用;从形式上看,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具备,当然是比喻句。



至于说老师和园丁、母亲都是人,是同一类事物,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要具体分析。同类不同类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从大处看是同类,从小处看就不是同类了。人们常把英雄人物比作雄鹰,把埋头苦干的人比作老黄牛,把才能出众的人比作骏马,如,“他像一只草原上的雄鹰”,“我们的老主任是一头不计个人得失的老黄牛”,“我们像草原的骏马”。谁也没有怀疑过这类句子是比喻句。从小处看,雄鹰、黄牛、骏马与人的确不是同类,但是从大处看不也同属动物界吗?老师、园丁、母亲虽然都是人,但属于不同的人群,而且人们对园丁和母亲,比起老师来说,更感到亲切。这是可以用园丁和母亲来比喻教师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肯定句改为被动句



聂在富



问:有这样一个练习题,要求把“海水倒灌上陆地,淹没了田地和庄稼”这个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学生有下面两种改法:



海水倒灌上陆地,田地和庄稼被淹没了。



田地和庄稼被倒灌上陆地的海水淹没了。



我们这里的老师认为两种改法都行,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判断哪种改法正确,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原句是一个承接式的复句,两个分句都是陈述“海水”,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②练习的要求是“改成被动句”,但没有指出改哪一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没有宾语,无所谓主动被动,没法改。这个复句,句意的重点在第二个分句,要求改的应当是第二个分句。



③这个练习,属于修辞──句式选择,只要求把主动改为被动,没有别的要求。因此,只把“淹没了田地和庄稼”,改为“田地和庄稼被淹没了”就可以,不必改别的。



④从语法的角度看,第二种改法把原来的复句改成了单句,把分句“海水倒灌上陆地”降为句子成分──定语,不符合练习的要求;从修辞角度看,修改后“海水倒灌上陆地”的意思削弱了,原句是两个短的分句,读起来,语气舒缓,改后变成了一个较长的单句,读起来,语气紧张。按照第二种改法,虽然句子还是通顺的句子,但是,无论从练习要求还是从表达效果看,这样改都不妥当,还是第一种改法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修辞格的兼用



聂在富



问:什么是修辞格的兼用?请举例说明。



答:修辞格兼用是修辞格综合运用的形式之一、同一个语言片段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几种辞格就会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也会彼此融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热得发了狂。”夸张和拟人兼用。这句话用“热得发了狂”形容天气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气“发了狂”又把天气当作人来写,是拟人。这个句子是修辞格的兼用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兼用的方法:



①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浪花》)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喘不过气来。(《草地夜行》)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



例句①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浪花“跑去又跑来”与娃娃的“淘气”相似,通过“像”构成明喻,是拟人与比喻的兼用。例句②把战士背上的“枪和子弹”比作“山”,这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战士负重感觉上的夸张,是比喻与夸张的兼用。例句③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是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又构成排比,是比喻与排比的兼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3: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