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精编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稳妥,但绝无色彩。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③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人生太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伪;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好事太难,但决不要放弃。
④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你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⑤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浪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世俗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⑥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要回信给写信给你的朋友。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人。
⑦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收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你渐渐会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一点地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⑧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1.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文章第①段“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使用“锻造”一词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3.文章第①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答:                                                                     
4.联系上下文,不改变原意,仿照例句,补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你的心            ,你的眼波              。
5.阅读文章第⑤段,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答案。
答:                                                                     
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答:                                                                     
                                  (九)目  标
⑴目标,是一个人飞向成功的羽翼,是对自我的加压和定位,是一种精神督促与心理暗示。
⑵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时便胸怀“                 ”的宏伟抱负;鲁迅先生始终以
“                  ”自策自励,三易其志;著名非暴力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立志改变黑人同胞痛苦的现状,发出了“                 ”的庄严号召。纵观古今,每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巨人,都有极其相似的目标: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为祖国做了什么?”这纯粹的声音,叩问着每个有志之士的心灵,并在不同的时期唤起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3)罗布泊的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躺倒在炙热的沙丘旁。他曾与一群大学生交谈,说:“欧洲近代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湮埋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有我来完成。我已走了八年,还会走下去……”这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胸怀、怎样的气魄啊!他肩负“中国人”这一称谓,毅然抛弃了安逸享乐与儿女情长,选择了行走,选择了孤独,一往无前地去探险、去找寻。壮士,永远地走了,但在他的遗物展出中,人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不仅被他的发现和经历所震撼,更为他的崇高目标,以及在这一目标感召下凝聚而成的精神所震撼!爱国精神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坚贞的意志、更崇高的起点和更好的鞭策,这是个人灵魂的升华,这是对平庸的俯瞰,这是至高无上的骄傲。
(4)我们应该明白,        在人生坐标系中确定了高远的一点,并为之不懈拼搏、奋斗,        能为自己描绘一条完美的曲线。更何况,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面前是如此单薄有限,我们只有把最大潜能贡献给社会,才能体现个人的才力与人生的价值。
(5)由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组成的motherland(祖国)涵盖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对时值新旧交替、人类文明空前发展之际,祖国需要发展,民族需要腾飞。我们青少年一代任重道远,这更需要我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确立正确、坚实而远大的志向。这并不是讲我们也应专注于去做余纯顺第二,去探险去跋涉。现实地说,应思考我要为祖国做什么,能为祖国做什么,a.借以提高素质,b.认真高效地学好知识,c.发掘潜能,d.最大限度地报效祖国,e.明确学习目的。
(6)苏轼云:“报国之志,死而后已。”——诚哉斯言。
1.将①“为种族解放运动而奋斗终身”、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③“警世救国”等三个短语分别填入第(2)段的空格中。正确顺序应是(填序号)            
2.在第(4)段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第(5)段结尾处几个分句次序有些颠倒,请写出它们的正确顺序。(填字母)
       →    →    →    →   
4.引文第(2)段中写到鲁迅先生“三易其志”,联系学过的课文《藤野先生》,说出其中的一次易志。
    答:                                                                     
5.从第(3)段中,我们可知余纯顺的身份是一位             。文中画线句“他肩负‘中国人’这一称谓”的具体含义是                                       。文中说他为了“崇高目标”而去探险,联系他与大学生的谈话内容,说说他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是                                    。
    6.第(2)段中,作者用了    个        论据,为了论述                         这个道理。
7.第(4)段中,“在人生坐标中确定了高远的一点”,实际上是指               ,“描绘一条完美的曲线”又是指                    ,这里运用了         修辞的手法。  
8.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论点。
答:                                                                  
(十)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选自《论美》)
    1.“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与“彼”分别指什么?(用第1段中的词语回答)
    “此”指代:              “彼”指代:            
    2.选文中提到了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写出两个即可):              、            
    3.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第2段中的哪一观点?
    答:                                                                     
    4.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美貌的人并不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B.按照几何比例不可能画出最美的人像。
    C.外形不美的人事业上却大有作为。      D.各种形式的美都是难于直观的。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文字以两种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B.第2段文字通过三个层次美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即品德美重于外在美。
    C.第2段文字末划横线的句子,意思是说芙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D.选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虽然都是理论分析,但文笔生动,颇有幽默感。
(十一)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甲o—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2.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答:                                                                                                                     
    4.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答: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答:                                                                                                                                 
(十二)精神手杖
    ①明朝宰相张居正,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以为录取张居正当无问题。不料,来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陈束迷惑不解,顾解释说:“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发奋图强。”在顾看来,一个有远大前途和雄心壮志的人,应该能够经受住“落第”这种暂时的挫折,让他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顺利的境地,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练。这样他就会知道,要真正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②人生挫折难免,源于生活中的矛盾难免。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有其局限性,对客观世界的矛盾,又总是处在一种知之甚少、不知者甚多的状态中。况且,认识到了的事物也不一定就能处理好。所以,在我们的面前,总是弯道多而直路少,逆境多而顺境少。诚然,挫折总是要给我们造成损失的,因而我们要尽量减少挫折的出现。但是,挫折一旦发生,只要处理得好,它就能够为我们深化认识提供契机,通过解析疑团,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也给事物的发展带来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训,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体现着人类命运遭际中的互补规律。那种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的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坚强的人,往往受阻更拼搏,跌倒即奋起,绝不服输,绝不畏缩不前。鲁迅认为:“不能真心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有力度,有挫折的人生才能称为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③对挫折缺乏耐受力的人,很容易把生活的某个断面、某个阶段甚至某件事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把人生的某个瞬间,视为生命的永恒。有的人习惯于人生价值的一次性“支付”,一次重大的挫折,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倍感人生无望,意志消沉,痛不欲生,他们把人生拥有的无数个机会看成只有一次,认为一次失败,机会的大门就再也不会对自己敞开。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十几年的拼搏到了显现最后结果的时候了,中榜者欢天喜地,而落榜者则愁容惨淡,有的慨叹命运的不公,有的感到前途无望。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劝他看一看张居正“落第”的故事
    ④一个人奋斗目标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大小成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成了巴尔扎克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磨难,铸就苦难而辉煌的人生。年轻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道你不也应该拥有一根这样的“精神手杖”吗?
    1.本文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
    答:                                                                     
    2.概括文段①选用的事实论据。(不超过36宇)
                                                                  
                                                
    3.文段②层层推进,论证严密。首先肯定人生挫折难免,接着论述                  ,最后指出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拼搏,才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4.文段②划线句子中“岛屿和暗礁”指的是什么?“激起美丽的浪花”有怎样的含
义?
    答:                                                                     
    5.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                                                                     
    6.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精神手杖”的深刻含义。
    答:                                                                     
    7.你认为本文的论述与盂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三)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秦  牧
    ⑴爱美是人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⑵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⑶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⑷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地消失了。相反的,                                   ,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⑸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⑹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表美、修饰美在某阶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熠熠闪光的缘故。
    ⑺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    A    ,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    B    的。
    ⑻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1.本文作者号召追求的“真正的美”是                                。从全文来看,作者特别强调的“真正的美”的基础是                              。
2.第⑵段采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意在强调               
                                                                      。
3.第⑶段中契诃夫的话和第⑷段中托尔斯泰的话,都是理论论据,两者可否调换使用?为什么?
    答:                                                                    
4.在第⑷段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话,应是:                                         
这一段中列举了晏婴、包拯、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人作为例证,请你再补充一个例子并说明理由:                                                              。
    5.第⑹段中加点的“仿佛”二字是不可省去的,因为:①                          ;
②                             。
    6.在第⑺段两处横线上分别填入适当的动词       ,A处可填,B处可填        。
7.用“||”给这篇短文划分层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十四)
[甲]年轻的洛克菲勒初入石油公司工作时,既没有学历,又没有技术,因此被分配去检查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序,人们戏称连3岁孩子都能做。
每天,洛克菲勒看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罐盖转一圈,再看着焊接好的罐盖被传送带移走。
半个月后,洛克菲勒忍无可忍,他找到主管申请改换其他工种,但被回绝了。无计可施的洛克菲勒只好重新回到焊接机旁,下决心既然换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把这个不好的工作做好再说。
于是,洛克菲勒开始认真观察罐盖的焊接质量,并仔细研究焊接剂的滴速与滴量。他发现,当时每焊接好一个罐盖,焊接剂要滴落39滴,而经过周密计算,结果实际只要38滴焊接剂就可以将罐盖完全焊接好。
经过反复测试、实验,最后,洛克菲勒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就是说,用这种焊接机,每只罐盖比原先节约了一滴焊接剂。可是,就这一滴焊接剂,一年下来却为公司节约出5亿美元的开支。
年轻的洛克菲勒就此迈出日后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直到成为世界石油大王。
[乙]每个人的机遇都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人的处境和条件相同。这是客观存在,不用讳言的。但这并不是说,主观努力不重要。主观努力是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关键。
种子落在田里,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不好,有的死了。这固然有气候、水分、土壤、虫害等因素,但种子本身却至关重要。如果是一颗死种予,哪怕条件再好,也发不了芽!
有位哲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简洁地说明了机遇和自身的关系。当苹果落地的时候,一般人是不会去思考其中奥秘的,牛顿的头脑有准备,抓住了,发现了万有引力。在黑暗中看见物质闪光的不唯居里夫人一人,但居里夫人正在研究,她抓住了,发现了镭。当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时,你具备了,社会便青昧于你。人的一生就有大大小小的多种机遇,水平越高实力越强,机遇就越多,就越容易抓牢。埋怨机遇不来、命运不公的人,往往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所以有什么样的实力就有什么样的机遇。
要具备把握机遇的实力,必须从两方面努力。这就是刻苦学习,努力奋进;表现自己,推销自己。
首先是要自我修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愿付出艰巨的劳动,机遇即使掉到你的手上,也接不住。                              
光有实力不够,还要敢于推销自己。中国素来以谦逊退让为美德。这在生活上、待人接物上是值得赞美的,但在事业上是不可取的。毛遂虽然对形势了如指掌,“颇有辩才”,如果不自我推荐,又怎能脱颖而出?坐在家里等待机遇,机遇往往会“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有走出去,表现自己,机遇才会争着来考验你,拥抱你。很多同学缺少自信心,遇事退缩,不敢冲出自我封闭的藩篱,结果才能、学识都因得不到浇灌而枯萎,这实在太可惜了。
由此可见,既要刻苦自励,具备把握机遇的实力;又要敢于走出去,小试锋芒。一味苦修,不敢脱颖不行;只是敢出头而没有实力更不行。如果我们做到了上述两个方面,那么,何愁没有机遇?何愁不能成功?
1.从表达方式上说,(甲)文以        为主,(乙)文以        为主。
2.(甲)文的主旨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句话是:
答:                                             
3.请用(甲)文中的内容,解释(乙)文中所说的“准备”。
答:①                                   
     ②                                   
4.请将(甲)文概括成几句话,填入(乙)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                                                                    
                                                                          
                                                                          
5.(甲)文中说:“这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序,人们戏称连3岁的孩子都能做。”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①                                             
         ②                                             
6.(乙)文的第②自然段起什么作用,这样说的好处是什么?
答:作用:                                                                          
           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