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精编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
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
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
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
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
想当然的故事。(17分)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答:                                                            
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
    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
是:                        
    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
些地方可看出来?
    答:                                                            
    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
来谈论的。
    答:                                                            
    6.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答:                                                            
(十六)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答:                                                         
6.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答:                                                            
(十七)
最美的眼神
马  德
    ①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雒老八十寿辰。雒老师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授、学者以及活跃在时代前沿的IT精英。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
    ②于是,学校给雒老师教过的学生发出一份问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雒老师的哪些方面最让他们满意。五花入门的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有人认为是他渊博的学识,有人认为是他风趣的谈吐,有人认为是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喜欢他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干脆说,雒老师的翩翩风度是他们最满意的。   
    ③然而,学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在学校看来,这些闪光之处,也可能是其他老师所具有的,并没有代表性。仓促之中,学校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学校认为这100位学生的成功,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了雒老师的影响。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这次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
    ④答案很快就以传真、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了回来。出乎预料的是,这次的答案居然惊人地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雒老师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
    ⑤这下轮到组织者为难了,本来他们打算通过这种问卷的形式,揭秘雒老师,同时把得到的答案,作为学校的传家宝流传下去;然而“眼神”这个答案非但没能 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⑥百年校庆的日子很快到来了。‘庆祝大会隆重地举行,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知名的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今天我有幸能 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谢雒老师。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说实话,那时我已经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正是雒老师,把我从困难中拯救了出来。此前母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雒老师对我们影响最大 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是的,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的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我就是从他的眼神中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另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着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袒女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这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
    ⑦后来上台的学生中,大凡雒老师教过的,无一例外地谈到了雒老师的眼神。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中蕴满父亲般的慈祥;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着人的心灵……
    ⑧事实上,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走上了大会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老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
    ⑨他讲完之后,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学校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答案。
    1.学校寻求他们最想要的答案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                                                               
    2.(1)雒老师的眼神为什么是最美的?
    答:                                                               
    (2)雒老师眼神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3.如果没有第⑧段,文章也很完整。那么,这一段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4.(1)在塑造雒老师形象时,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5.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想说的话来。(50字左右)
    答:                                                               

二 说明文
考查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试题特点
    主观型的填写简答题是说明文阅读题的主要题型,也有部分选择题与图表题。说明文阅读中的开放题较多,还有用各种不同方式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材料获取文中信息的新型试题。   
试题例解
    例一                          明天的太阳城
①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②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油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③在房内外安装有热交换器,在地下室中有着蓄能器。所谓热交换,就是将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加热,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存起来。
    ④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当太阳升起后,太阳能转换的电流就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收音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的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在阴雨天,人们则可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
    ⑤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很快,但没任何噪音。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红灯用的都是太阳能,人们不再需要为更换电池而烦恼。
    ⑥太阳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源。这些汽车上装着电池,当电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通常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⑦太阳城,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到处是彩色的房屋,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这多么美好啊!因此尽管有很多难题,太阳能技术仍一直处于研究的热点中,无数的新工艺和方法也得到各种试验,德国也有企业开始出口某些太阳能系统,这些太阳能系统在阳光充足的地区特别有用。
⑧可以预见,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1.请简述太阳城的主要特点。
2.一个家庭要利用太阳能,主要装置有                                    
                              。
    3.利用太阳能,有哪些优点?(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分别概括②③段和④⑤段的大意。
答:②③段的大意为:                                 ;
    ④⑤段的大意为:                                 。
    5.“尽管有很多难题,太阳能技术仍一直处于研究的热点中。”如果你将来从事太阳能研究,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太阳能技术有哪些难题值得研究?
[题解]第1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这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回答。第2题考查把握具体事物特征的能力。把握具体事物,要注意文章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注意到了这些联系,再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解答第3题阅读的精细、思维的敏捷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本题应捕捉原文中“没有任何噪音”“不再有废气”“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作答。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要抓住要点作答。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力,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可从太阳能的(接收)转换、储存以及提高太阳能汽车、电车、轮船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谈。(参考答案:1.千姿百态的房屋上都装有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  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  2.太阳能转换器  蓄能器  3.没有任何品音  不再有废气(或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  4.介绍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主要装置  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5.略)
    例二
    人体内有一种淋巴细胞,它们是人的“生命卫士”,担负着消灭外来入侵病毒的重任,医学上称之为“免疫细胞”。人类二十世纪,这些“生命卫士”遇到了一种强悍凶险的对手——艾滋病毒。这种病毒十分狡诈,一旦侵入人体细胞组织,它们就会用“融合”的手段进入免疫细胞内部。原先的“生命卫士”被迅速异化为病毒感染细胞,并会“走火入魔”发疯似地复制,病人每天大约会产生1000万个变异的病毒颗粒。由于它的高速的变异和复制,病人即使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剿杀,这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也马上会针对性地再度变异,使抗病毒药物在一段时间后失去攻击能力,也就是说病人很快会出现“耐药”反应。当人体“生命卫士”的组织系统被瓦解后,病人就会并发多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艾滋病也被称为人体免疫系统缺陷综合症。
    八年前,科学家针对耐药性,变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为多种抗病毒药物的配伍联合用药,创造了“鸡尾酒”疗法,虽然有较好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最终还是不能逃避“耐药”的黑洞。
    最近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有可能使之成为首个能逃避“耐药”黑洞的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该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毒融人免疫细胞内部,就像给人体的“生命卫士”穿上了坚固的防弹衣,使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进行“策反”,并无从复制和变异,只能处于“孤立”状态,最终在免疫细胞和抗病毒药物面前束手待毙。这一新型药物已得到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将用于临床。
(选自《新民晚报》2003年5月25日)
    1.第1段开头为什么把人体内的一种淋巴细胞称之为人的“生命卫士”?
2.根据第1段内容,为下图的3个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侵入                   进入                     异化
        艾滋病毒 ——→ 组织细胞 ——→            ——→           
         复制                  再度变异                      被瓦解
        ——→ 病毒颗粒 ——→……           ——→ 并发疾病、死亡
    3.第3段“只能处于‘孤立’状态”中“孤立”的意思是什么?(依据文中语句回答)
    4.第3段中加点的“有可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大意。
上面用语命题的材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第1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对陌生的内容进行阐释,解答时要反复浏览相关内容,找到与题目有关的辅助材料作为答题的依据;第2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采用了图表题,要能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语作答;第3题考查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并要求依据文中语句回答,要细读词语前后的文字;第4题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第5题考查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要精心地从文章中撷取带实质性的有关内容,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参考答案:1.因为这种细胞能消灭外来入侵的病毒。(或:因为这种细胞能使人免疫。)  2.免疫细胞(内部)  病毒感染细胞  组织系统  3.指艾滋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也无从复制和变异。  4.不能。“有可能”表示情况并不确定,去掉后就变成肯定了。(或:“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很有分寸),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状态,去掉后就不准确了。)  5.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给免疫细胞穿上了“防弹衣”。(或:说明了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致人死亡的过程,以及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神奇功效。或: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将置艾滋病毒于死地。或: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毒融人免疫细胞内部。)]   
能力训练
(一)树木长寿之谜   
    一些古树活到成千上万年。它们为什么能这样长寿呢?原来树木有推迟衰老的特殊本领:自己能让全身所有的活细胞一批批地彻底更新,而且更新(细胞分裂)的次数无限;由于其机体的结构特殊(便于细胞生、死、弃)和不断地进行彻底更新,因此树木的机体能够保持有条不紊,这样就使得树木不易衰老,有可能活到千年、万年。别的动、植物个体只能让体内部分的活细胞更新(不彻底的更新),或者根本不更新,因此它们的寿命被体内不作更新的细胞的寿命限制住了——最多活二、三百岁。
    那么树木全身所有的活细胞是怎样一批一批地彻底更新并让机体保持有条不紊的呢?
    树皮茎里一层是形成层。它不断分别向外和向内分裂出两种新细胞。向外生长出来的是新的韧皮部细胞,韧皮部是树皮的内层,由活细胞组成,内含运输有机养料的筛管。过一段岁月,衰亡了的韧皮部细胞被向外顶,死细胞(只剩下细胞壁)组成树皮外层——保护组织。树皮最外层被遗弃:慢慢剥落或烂掉。由于树干的加粗,树皮外层逐渐被胀裂开,裂成许多竖的和斜的裂口,树干内的活细胞通过这些裂口(皮孔)跟外界交换气体。树干内所有的活细胞(包括木质部的活细胞)围成了比树干稍细的活细胞管状层。它们只能生长在紧靠树皮外层的位置。不管树干有多么粗,活细胞管状层也不允许大厚;否则内层的活细胞会无法跟外界交换气体。
    形成层向内,生长出新的木质部细胞,每年使年轮增加一圈。木质部衰老而死亡了的细胞,变化成上下相通的导管和管胞,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并且起支撑作用。树干中间(都是可以遗弃的死细胞)即使被蛀空\烂空(但必须保留着足够的形成层和木质部),树木也能
正常地活下去,这种空心古树很多。如美国加州莱顿维尔的树屋公园里,有一棵著名的巨大的红杉树,树龄4000多年,树干的空树肚内已被布置成面积约为52.7平方米的活树层。
    许多空心古树(其中有些是抑菌杀虫力强的空心古树,如樟树、红杉树等也会空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存在,说明了各种树木的树心部分可以遗弃.被遗弃的木质部,若未糟朽,则对树体有益;
若糟朽得过多并且未去除,则对树体有害。
    树干内,由形成层开始,向内和向外,一圈圈细胞分生、成长、衰老、死亡、遗弃。向内和向外,可分为生、死、弃三个细胞层(死细胞层和弃的细胞层之间无分界面)。生细胞层和死细胞层各行其职。每一个细胞逐步生、死、弃,逐步远离形成层。形成层渐渐向外围方向扩大——渐渐迁移到新的位置。由于树干内部各层细胞、各个组织生长、安排得如此合理,因此即使树木活到10000岁,树干内各个组织也始终规则而有序,始终有足够的通畅的输导管。
    树根,和树干一样,也有形成层和内外两个方向生、死、弃的结构,也有筛管和导管
(或管胞)。根的横切面同样有年轮,也逐渐加粗。因此树根和树干一样,它们的活细胞同样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代一代地彻底更新。
    不言而喻,茎的分枝、小茎、小根和树干是同样的结构,所以这些部分的活细胞,同样能够不断地彻底更新;而且老的老了,还可以另外长出新的小根、小茎。树叶、花、根毛等部分,都是老的死了,另长新的,它们比树干还容易进行彻底更新。总之,树木全身各个器官(包括根、茎、叶、花等)的活细胞都能够一批批有条不紊地生、一批批彻底地死和弃,因而各种树木的老死寿命特别漫长。
    1.树木长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2.形成层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                                                                        
    3.许多空心古树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什么?
    答:                                                                        
    4.选文第四段中出现关于那棵巨大的红杉树的两个数字有什么作用?
    答:                                                                        
    5.为什么古老树木的树干内始终有足够的通畅的输导管?
    答:                                                                        
6.文章最后一段的“所以这些部分的活细胞,同样能够不断地彻底更新”一句中的“这些部分”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二)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
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 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请你精读第4自然段,你能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请你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你能试一试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
    什么是SARS致病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是病毒,而不是细菌或衣原体。这就是各种抗菌素对此病无效的原因。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它比细菌、衣原体的组成简单得多,仅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和包在其中的遗传物质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而细菌是完整的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染色体,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多糖、蛋白质、DNA和RNA核酸分子等。衣原体的结构类似细菌,但比细菌稍小。细菌的大小通常为0.5到5微米,衣原体为0.3到1微米,而病毒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100多倍。在生存能力方面,细菌能在自然界独立存活并繁殖;衣原体虽能在自然界存活,却必须进入被感染生物的细胞后才开始繁殖;而病毒却在自然界中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并依靠所寄生的活细胞的代谢才能复制扩增。因此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与宿主能够共存,不会引起明显的疾病。
    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名称来源于此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    )出的一种花冠状外围的形态。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疾病,最典型的是通常于冬季或春季在人群中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冠状病毒还有引发胃肠道感染的可能性。在动物中,冠状病毒会引起啮齿动物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猪的胃肠炎。冠状病毒颗粒的大小为60—220毫微米,这就是预防SARS需要戴12层以上的厚口罩、杀灭SARS病毒需要选用能使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失活的消毒剂的道理。
    (选自2003年5月7日《大河报》,有改动)
    1.选出填入第2段括号中最哈当的词语。(   )
    A.出现    B。表现    C.呈    D.浮现                                                                                       
    2.选文第1段从以下两方面将细菌、衣原体和病毒进行比较:
    ①从            方面
    ②从            方面   
    3.作者将生物细胞比作病毒的“家”,是因为病毒                          
                                                            。(用原文回答)
    4.根据上文,可以推测第1段中的“宿主”是指                             
5.在防“非典”期间,假如你母亲去超市购物,准备戴—个只有6层纱布的口罩,你如何溯艮她戴上12层纱布的厚口罩?请将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提示:①说明理由时可用文中的原句;②说话要得体;③不超过40字。)
答:                                                                     
(四)
    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能源。当今世界的能源供给,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它们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宝贵的化工原料,从中可炼制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的化工产品,例如化肥、塑料、橡胶、合成纤维、涂料、药品等等。
    天然气是蕴藏在要层内的可燃性气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一般含甲烷的量可达80%—97%(体积百分比)。甲烷都是植物残体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分解而生成的。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极难溶解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在集气瓶里,纯净的甲烷在空气里能安静地燃烧,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呈浅蓝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发生暴炸事故。
    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它作为燃料的优点是发热量高、无灰、少污染。天然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还可以作制取炭墨和化肥的原料。
我国农村把秸杆、杂草、树叶等废弃物质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经过几天后,就有甲烷生成。沼气生产不仅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还能提高农家肥的质量。我国农村发展沼气生产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肯定。
    1.甲烷的特点是                         。
    2.文中两处画线处都是讲甲烷的燃烧,但前一处说“安静地燃烧”,后一处却说“会发生爆炸”,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
    3.说天然气“是优良的气体燃料”的依据是                        。
    4.为什么“把秸杆、杂草、树叶等废弃物质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经过几天后,就有甲烷生成”(30字内)
    答:                                                                   。
    5.“我国农村发展沼气生产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肯定”是因为                  
                                     。
    6.请分别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各举一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能源”。
    答:生存:                                                
        发展:                                                
(五)
    ①在自然界的历史年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着平衡。生物的腐烂和呼吸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一得一失,大体相抵。因此,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一直保持着某个水平,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千百万吨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千百亿吨石油分馏各种燃料,他们又成为汽车、飞机、拖拉机等的动力,人类冶炼着数亿吨钢材和其他金属,煅烧千百万吨石灰以制造石灰等建筑材料。所有这些活动,同时生产着
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逐渐升高。
    ③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大自然失去了平衡,它引起地球发烧,精神失常。有些科学家认为,近一些年来全世界气候反常,暴雨成灾,罕见的飓风横扫南美大陆,这些反常与二氧化碳失衡有密切关系。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继续升高,地球就可能真的要发疯了,干旱,暴雨,飓风,奇寒,会使人类不得安宁。
    ④然而,更大的忧虑还在后头,二氧化碳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就是能产生温室效应。农民和园林工人为了在冬天栽培作物和花卉,就用玻璃建造暖房。红外线能通过玻璃照进暖房,却不易通过玻璃散射出去,这样暖房的温度就比较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有这种作用,它能容易地让红外线照射到地球,却不让红外线散射到太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使地球的大气温度在不断升高。据估计,今后10年间,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了2050年,气温将升高9摄氏度。
    ⑤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气候的变暖将使两极的冰山融化。如果冰山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升高2—4米。这时,全世界大片大河流域肥沃的平原,如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都将成为汪洋泽国;世界上许多沿海城市,如纽约,开罗,上海等,都将成为海底城市,成为游鱼的乐园。这将给人类带来不少灾难啊!
⑥二氧化碳增加所引起的后果,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例如,日本科学家正在研究用遗传工程方法培植大量利用二氧化碳的生物,通过它的作用,来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地球大气的稳定。
1.这篇短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                                                                     
    2.第一段中的“一得一失大体相抵”中“得”指的是                            ,
“失”是指                                  。
3.第二段中加点的“逐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
    4.“它引起地球发烧”中的“它”指的是                       ;对“温室效应”的解释用了          的说明方法。(
5.第四段中指出二氧化碳类似于暖房中的         ,它所起的作用是            
                    。(
(六)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成绿色。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据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文中绿色住宅指的是                 、                、               和
                  等几类。
2.标题“绿色住宅”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
⑴                                                                 
⑵                                                                 
⑵                                                                 
3.请概括回答“小气鬼”是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的?
答: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答:                                                                           
5.请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设计一套“住得舒服”、“有新鲜感”、“富有个性化”的未来住宅。(要求用图设计住宅,对住宅的主要设施配上文字提示,设计图画在下边空白处)
答:                                                                        
(七)                          死海真的要死了
约旦谷地是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地方之一。这里四处都是高山和铁锈红色的戈壁沙漠。但是,这片不毛之地却吸引着无数游客。他们要感受一种独特的现象:死海。这片巨大的内陆湖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湖水密度达到海水密度的9倍,以至于人在水中不会沉没。
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是陆地表面最低的地方。尽管它称作死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延90公里的内陆湖。死海的确死气沉沉。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里长久生存,除了少数生命力极强的微生物。有趣的是,几乎对所有生物致命的死海海水却以神奇的治病功效闻名天下。许多风湿病皮肤病患者都肯定了死海海水的疗效。
需要死海海水的不仅是游客。中东是一个干旱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曾经为死海提供水源的河流如今正被分流,用于其他目妁。例如,约旦在60年代兴建的阿卜杜勒国王运河就从耶尔穆克河里取水,后者原本应该流经约旦并注入死海。
以色列和约旦在死海南端都建有化工厂。这些工厂从死海中提取各种矿物质,包括用于农业和化学加工的磷酸盐、氯化钾和普通的盐、溴化物、碳酸钾和镁等等。因此,注入死海的水量最多被抽掉90%。卫星图像清楚地表明,几千年来固定不变的海岸线如今却大大高出水平面。一些曾经紧靠死海海岸的矿泉疗养旅馆如今卸建造了坡路和走道:游客要下水就必须由此经过那些泥泞的盐滩。
中东大地之友社以色列方面的负责人吉东?布朗伯格认为,死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他说:“随着死海水平面的下降,流入该地区的淡水的水平面也开始下降。淡水接触到含盐的岩层后就会溶解,导致地下空洞。大自然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发出强烈的警告,表明我们做错了。”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确信这一点:例如,以色列水利局局长梅厄?本一梅厄就认为,为居民提供淡水比拯救死海更重要。他似乎对该地区的生态情况和旅游业产生的影响不太感兴趣。
他说:“我们提到缺水时想的不是死海二与其让水注入死海,不如让一个荒芜的沙漠恢复生命力吧。”
但是,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办法不仅把咸水从死海中抽走,而且破坏了死海周边的淡水区。水力分析表明,随着水平面的下降,从前的淡水区也开始盐碱化。
为此,以色列提出从地中海取水的办法。具体计划是沿最短的陆路距离把地中海的水运到死海,沿途还可以利用地势的落差开展水力发电。
有些人甚至提出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通过运河或管道把8亿立方米的红海海水运到约旦,在全世界最大的脱盐工厂脱盐,然后给约旦、以色列和更北的巴勒斯坦提供淡水,最后把含大量盐分的废水注入死海。这项工程将耗资35亿美元。
这个方案引起了争议。人们担心的问题包括:天然的盐水和加工后的盐水不能很好地混合;从红海里抽取这么多水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系统;水在运送过程中可能泄漏,从而污染现有的淡水储备。
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形势已经非常紧急。正如大地之友社约旦办事处负责人芒克特?梅哈尔所说:“我看,死海的未来一片黑暗,除非我们迅速采取行动。”
    (选自《参考消息》)
1.文题中两个“死”字的含义是否相同?请加以解释。
答: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    )
A.引用,说明关注沙漠比关注死海更重要。
B.打比方,说明以色列政府官员对老百姓的关心。
C.引用,说明各界人士对死海的生存意见不一,正确与错误的斗争非常激烈。
D.举例子,说明以色列政府官员对死海地区生态平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死海快死的人为因素之一。
4.概括说明导致死海快死的主要原因。
答:                                                                        
5.第二段中加点的“几乎”能否除掉?为什么?
    答:                                                                        
6.发挥合理想象,将结尾处画线句“死海的未来一片黑暗”作具体描述,填在下面横线上。(至少用二种修辞方法,不超过50字)(4分)
                朋        友        们        ,        快        行        动        起        来        拯        救        死        海        吧        ,        否        则       
                                                                                                                                                       
                                                                                                                                                       
                                                                50                                                                                       
(八)                         解析基因时代
    ①新世纪伊始,一张张蕴涵着生命奥秘的“图纸”正在陆续问世。随着对这些图谱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必将把我们引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小荷才露尖尖角。”
    ②转基因食品,福兮?祸兮?民以食为天,基因技术首先瞄准的是与人的生计相关的植物。当众多科学家尚在摩拳擦掌的时候,瑞士科学家已捷尽先登。 2000年7月他们把选定的水仙的几种基因导入需要改造的水稻,使外来基因和植物固有的基因得到整合。这样改变了物种性质的水稻含铁量和维生素A含量大增,为世界上24亿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带来了福音,将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贫血症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③转基因食品的正式称谓是“遗传改造食品”。在这类食品大量问世之时,欧洲人对这
种具有外源性基因的食品产生了畏惧感——英国科学家认为在观有条件下改变物种的性质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与欧洲人的理智相反的是印度消费者的            。1999年美国一生物公司准备把在印度试验农场培育的“雄性不育转基因水稻”在当地销售,农民们顾名思义地胡乱附会,进而大动肝火,将农场一烧了之。
    ④正当人们举棋不定时,拟南芥基因图谱的初步破译使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植物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几乎所有我们拟注入的功能性基因,如抗病虫害基因、高产基因、美味基因等,关键是它们是否处在激活状态。由此,科学家认为与其越俎代庖,还不如因势利导,一则简单易行,二则绝对安全。
    ⑤哪里去取长寿的钥匙?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刚见眉目,有人就产生了奢望——妄言只要找到了长寿基因,我们就能活到1200岁。然而基因组破译的结果也告诉我们:基因的形成和进化是稳定而自成系统的;基因表现是复杂的系统表现——它的作用并不是独自发生的,每个基因和整体间存在着一个平衡制约的关系,单个基因甚至要和基因序列中的“荒漠部分”(即“多余序列”)共同起作用,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还要加上基因突变等因素,其中的复杂程度真是只有“上帝”知道。人们一厢情愿地把长寿的期望寄托在子虚乌有的长寿基因上,则过于幼稚。“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其实,健康长寿的钥匙仍在你手上,在可预期的未来,和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仍是打开健康大门的钥匙。
    ⑥尽管在食品、健康、长寿等方面,人们能充分享受基因的多样性带来的福祉,但在伦理道德方面,基因研究牵涉到我们要考虑社会公正售平等和理性。比如基因揭密将带来基因歧视,一旦某个人的基因隐私被他人窥探,其入学、就业、保险、婚姻和个人生活等就会面临危险。然而,这还不是最为可怕的事,正如被誉为“爱因斯坦第二”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的,基因工程已使人类能够创造出在体能和智力上远远高于其自身的“超人”,由“他们”来统治世界也并非是一种幻想。可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使我们在突飞猛进的基因研究面首束手无策,所有人都都在担心人类和生物最本质的自然之道——基因将被如何使用,被谁使用的问题。
    ⑦可见,如何对待基因成果,人类社会面临着“哈姆莱特难题”,无论如何,它最合理的结局应该是在祸福相倚的前提下趋利避害。
    1.第①段画线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在文中含义什么?
     答: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一个词应是           。本段中“农民们顾名思义
地胡乱附会”的应是                                                          。
3.从第②段的介绍看,对植物进转基因实际上就是                           
                                       。
4.第④段中加点的“因势利导”在文中的意思是                                 
                                            。
5.第⑤段画线句中“只有‘上帝’知道”在文中的含义是                      。之所以“只有‘上帝’知道”是因为:
(1)                                          ;
    (2)                                          ;
(3)                                            。
6.本文旨在“解析基因时代”,作者分析了                                  、
               和                问题,得出了                          的结论。
(九)                              预报沙尘暴
①沙尘暴预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遍布各地的气象检测网站提供的测量数据,又需要卫星云图和巨型计算机的加盟。有人说,沙尘暴预报的复杂程度要比天气预报高出10倍,这并非夸大其词。
②天所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沙尘”恶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
③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在同样的风速下,(1)的地表的沙粒比较大,它的传输距离(2)相对较近;(3),沙粒的传输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如果沙源地的地表植被比较丰富,尽管具备了形成沙尘暴的气象条件,也未必形成大规模的沙尘暴。一块沙地上如果有50%的植被覆盖,起沙量就会减少70%-80%。此处,影响沙尘暴形成的地表条件还包括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等因素。由此看来,即使具备了形成了沙尘暴的天气条件也未必会形成沙尘暴;即使形成了沙尘暴,其强度、持续时间、途径路线也还需要考虑沙源地的地表情况。
④如何才能考虑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呢?这就要靠遍布各地的环境监测站多年来采集的数据。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很大部分在境外,所以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对于监测和控制沙尘暴有重大的意义。
⑤最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计算模式中引入了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包括沙粒大小、地表温度、地表植被和积雪覆盖等,研制了“嵌套网格空气品质实时预报系统”即沙尘暴预报系统,实现了沙尘暴的精确数值预报。科学家可以提前4天预报未来沙尘暴发生的地点、强度、路线和持续时间。2003年4月6日,在“9355沙尘暴”10周年到来前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沙尘暴预报系统成功预报出4天后在我国北方发生的今年第一场沙尘暴。
⑥科学的脚步从未止歇,人类总在不断进步。但愿那场“黑风”带来的悲剧不要重演。
1.通读全文,你认为要准确预报沙尘暴应考虑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A、                B、               
2在预报沙尘暴应考虑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作者重点说明了哪个方面的因素?为什么?
答:                                                                     
3.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由此看来”中的“此”指代哪些内容?
答:                                                                     
4.文章第③段横线上应填入的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是:
①        ②        ③      
5.请你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短语的表达作用。
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
答:                                                                     
6.文章最后说“但愿那场‘黑风’带来的悲剧不要重演”,请从认识和行为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呢?
答:                                                                     
(十)                                     红树林
    ①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缭绕海岸,点缀海滩。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②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它生长在淤泥深厚的热带、亚热带海滩上。涨潮时,群落的部分或大部分淹没于水中,仅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成了一片“海底森林”;落潮时,一棵棵红树带着海泥的芳馨,婀娜多姿地重现在滩涂上,又成了一片“海上森林”。
    ③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是一种“胎生植物”。当种子成熟时,先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体,飘落于地,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来。倘若被海水冲走,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也不会死,一旦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一至二年便繁衍成林。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④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长势良好的红树林能为鸟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有关部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有鸟类122种,以鹭鸟为主,最珍贵的鸟类也来此居住,如属全球性保护的卷羽鹈鹕,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白琶鹭、黑脸琶鹭、小青脚鹜等。每当秋冬季节,候鸟南迁,这么便成了鸟类的乐园。清晨,百鸟比翼,啼声清脆,令人心旷神怡。落潮时,海风吹拂,海浪声里夹杂着红树林的涛声,树上雀鸟啁啾,树下鱼虾跳跃……充满了一派生机。因此,红树林成了人们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⑤红树林素来被人们誉为忠实的“海上卫士”。它深深地把根扎进海岸滩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些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并借助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固堤护岸。
    ⑥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据测算,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把10级台风刮起的波浪化为平波。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⑦由于红树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因此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国家都把它列为生态保护对象。我国也于1986年批准20个红树林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部分沿海滩涂的土壤和水域特征非常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已提议将红树林作为旅游项目和环保项目来开发。例如,在马銮湾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上,专家们就普遍认为马銮湾的护岸建设不一定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用红树林来护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树林会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注释:[啁啾zhōu jiū] 形容鸟叫的声音。
    1.将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转换成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答: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说明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红树林的价值?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第①、②、④段中的描写性语句,从总体上简要说说这些描写在本篇说明文的内容方面和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答:                                                                        
6.有关专家提议在厦门建一个红树林生态公园。请你帮忙写一条旅游广告语,要注意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且语言要尽可能优美一些,最好能让游客过目不忘。字数不超过30个字。
    答:                                                                     
    7. 答完了上面的题之后,对于《红树林》这篇文章,你是否还有什么个性化的、有新意的阅读感受想说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试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一谈。(具体要求:①采用自拟问答题的形式;②或欣赏、或质疑、或联系生活实际,角度不拘。具体可从选材、情感、语言、结构、写法……任选一点谈谈。)
     答:                                                                     

议论文阅读
考查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试题特点
    议论文阅读题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5.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就题型而言以填写简答题为主要题型。出题角度多样,有填写、问答、解释、阐述、概括、补写、整理、图表等;还有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少有选择题。
试题例析
    例一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自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                                                                     
    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答:                                                                     
    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答: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答:                                                                     
    6.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答:                                                                     
此文设题7个,分别考查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仿句、意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名句积累、读书笔记、读书方法。前4个考点侧重于文章阅读,后3个考点考查语文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第1题紧扣文题来把握,强调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第2题是道理论证,注意不能与修辞方法混淆。第3题的仿句应从两方面入手,即中心内容与前面相关,句式与前面相似。如:思考,才能增长智慧。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你感受最深”的话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说明理由,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都要兼顾。第5题也是开放性试题。写名言警句时应注意:①内容与读书有关,与本文不重复。②引用要准确。③有一定数量。第6题的形式是做读书卡片,能力点是摘抄概括,重点是内容摘要,必须摘录本文的主要内容。第7题为开放性题目,读书方法的介绍应简明,有条理,有实用价值。[参考答案: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道理论证  3.示例: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4.略  5.略 6.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内容摘要(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7.略]
    例二                         做一只生命的“候鸟”
    在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②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
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
    ③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古古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
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变好的前途。”
    ④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
    ⑤候鸟们总在不停地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对人类而言,
面对生活的“悬崖”,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
    (选自《做人与处事》2003年3月,有改动)
1.作者提倡做一只生命的“候鸟”,文中的“候鸟”所具备的精神是:            
                          。
    2.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
    3.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来看,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是哪几段?
    4.从论据的基本形式来看,第③段属于         论据;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第④段先从      面论证,后从      面论证,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5.若要给本文补充论据,下列名言恰当的一项是(    )
    A.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  ——(法)巴尔扎克
    B.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C.要是遇上有利时机,须好好利用,但不可损害他人的利益。
    ——(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尔?伊芒
    D.谁若是有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的香饵。
    ——(法)大仲马
第1题考重点词语的理解,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作答。第2题要求回答本文的论点,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不难看出论点是做人要有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第3题考议论文的结构,对行文思路的理解。第4题考论据的运用,答题时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本文的论据形式。第5题是一道客观题,仍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否则否则会误选D。[参考答案:1.万里迁徙,不畏艰难  2.③④段  3.道理(或理论、事理)  正  反  4.B ]
    例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⑴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⑵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才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⑶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⑷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⑸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⑹我多么希望看看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⑺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⑻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第⑴段中加点的“事事”,前一个“事”的意思是           ,后一个“事”的意思是            。
2.作者在第⑵段中说“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每一天”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回答)
答:                                                                     
3.在第⑶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为“盲”或“瞎”好不好?为什么?
答:                                                                     
4.第⑸段中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答:                                                                     
5.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方便”的含义是                              ;
“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                                    。
    6.在第⑺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答:                                                                     
    第1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语境作答。第2题考查语文积累,此时要调动知识积累,对这一名言不仅要熟练,而且要准确。第3题考查语言运用,既要区分词义,以不能忘记具体语言环境。第4题和第5题是考查句子含义,要结合前后文作具体回答。第6题是考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要紧密结合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带着对文章表达意图的准确理解答题,要特别注意有层次地、清晰地进行语言表达。[参考答案:1.做事  事情  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都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实感受的。  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或他们对眼前的景物熟视无睹)  5.只能看东西,辨方向  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  6.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不要虚度年华;启示人们“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能力训练
(一)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暇;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                     ,                      ”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代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融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人就为国家和人民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            。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
2.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答:                         。
3.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4.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                                  。
5.将文章第⑧段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作为农民,应                            ;
作为军人,就应                             ;
作为科学家,就应                            ;
作为学生,就应                             。
(二)                                  豁出去了
    ⑴“我豁去了!”听到这句话,我们就会联想到陷于困境,准备孤注一掷的粗汉,或是草率从事的莽夫。再想想其后的结局大抵是凶多吉少,豁出去后至少要走弯路,或者失败,更糟的可能身家性命难保。这样的联想固然不无道理,然而,果真“豁出去’’只是这类人的专利吗?“豁出去”的总都没有好下场吗?不!非但不是,而且恰恰相反,要想做一件事,倘若没有一点“豁出去”的劲儿,只想轻轻松松任它水到渠成,十有八九是成功不了的。
    ⑵就拿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来说吧,也常要豁出去点。不信吗?第一次跨上自行车,
手跟心都在发抖,怎么办?豁出去了,摔个鼻青脸肿也不怕;三天得干完七天的活,怎么办?行!加班加点,不干完不回家;高考迫在眉睫了,怎么办?拼搏,让岑凯伦、电视机和足球统统见鬼去。事实证明,学习上的尖子,工作岗位上的标兵,都是在紧要关头舍弃重重顾虑,能豁得出去的人。至于那些走在街上怕天塌下来,要拎西瓜却舍不得丢掉芝麻的人,事情放在他们手上,是保准不会令人满意的。
    ⑶普通人普通的事尚且如此,要办大事情,或者成就一番事业,更要敢于抛弃无端的顾虑,豁出去干。当年楚霸王项羽渡河作战,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简直就不留半步退路,因此全军上下拼死打仗,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想象,如果项羽一个劲地担心敌强我弱,准备好退路,那历史将重写。前怕狼后怕虎,凡事多想几条后路;不敢拼其全力,以至走一步,停两步,退三步,后果当然不如人意。“豁出去”确确实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⑷当然,要豁出去,尤其在关系重大的事上豁出去干,一定得有清醒的头脑,明智的判断,正确的策略,否则要败下阵来的。比如,同样面临严峻的革命形势,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的“反围剿”和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可谓豁出去拼了,然而前者使红军损失惨重,后者却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革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豁出去’’不但是大胆的行动,也是小心细致的行动,这也就是:既要敢于豁出去,又要善于豁出去。
    ⑸20世纪进入最后10年,共和国也已经度过了她的40岁生日,这是人尽其才的时代,
是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能豁出去拼到底的人才,惟有如此,社会才能在创新中不停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一代,更需要有“豁出去”的才智和勇气,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1.本文所要论述的论点是:                                          。
2.第⑴段中“这样的联想”指的是什么?
答:                                                                    
    3.第⑵段最后一句“事情放在他们手上,是保准不会令人满意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里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答:含义:                                                           
    “事情”指:                                                            
4.第⑶段中举楚霸王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                                                                    
    5.第⑷段中“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明智的判断,正确的策略”句中的“一定”一词的表达作用是:                                                                。
    6.第⑷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  ‘豁出去’不但是大胆的行动,也是小心细致的行动”,这句话的意思是:                                               。
    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的作用是:                              。
句中“不但……,也……”前后内容是不能调换的,这是因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7.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论点的?
答:                                                                    
8.第⑸段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                                                                    
(三)学 贵 质 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此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3.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一观点,从而得出                       
                                           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答: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答:                                                                     
(四)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彳艮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常常以为    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C.其实也不尽然      D.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陶渊明对读书的独到见解是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3.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答:                                                                     
    4.《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英雄记钞》: □□□□
      陆象山语录: □□□□□□  
    5.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6.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生  活
    有人说,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它使人眼花缭乱。
    有人说:生活是一条河,它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急湍奔腾;它有径流,也有洲漩涡;它有时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有时浊浪排空,暗礁四伏。
    生活确实是复杂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不管它多么纷纭复杂,瞬息万变,在人类生活中,又总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可寻的。纵观人类生活的长河,我们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万千现象,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捉住这样一个基本的真实和事实的脉络:走向真善美。
    在生活中,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并存,而且前者总是在不断战胜后者中发展的。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追求真理和美好事物的仁人志士,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在风雨如晦的年代,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解救祖国的理论和方法,慷慨辞国,东渡日本,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是要到邻国去精心探、求真理来改造社会,并且下了最大的决心,即使壮志难酬也要为理想献身。这种志向和追求真理途程中的喜悦,在他到日本后所写的《雨中岚山》这首诗中又抒发出来:“……潇潇雨,雾雾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华罗庚则是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1950年,他抛弃了在美国的洋房和汽车,毅然回国。在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在美国的留学生的公开信,其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在十几年的岁月中,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美好未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们赞美为真理献身的英雄,赞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不已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我们还要赞美各条战线上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旗帜鲜明地同精神污染作斗争的战士。生活中确实还有一些藏污纳垢的角落,有旧社会的沉渣泛起,也有乘对外开放之机偷运进来的精神垃圾。这就构成了我们社会中某些丑恶现象存在的原因。有的以讲卫生为宗旨的读物,却刊了一些并不“卫生”的、宣扬色情、恐怖的文章;有的标明讲科学的刊物,却发表阴森可怕的闹鬼故事;还有的杂志竟宣传所谓“性解放”。这类用离奇怪诞的情节和感官刺激手段以招徕顾客,攫取钱财的做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本来,从粗野到文明,从迷信到科学,从动物的本能到高尚的情感,这是历史的进步。而搞精神污染那一套,却正好相反,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返祖”现象。其中散布黄色下流货色的,则简直是“兽性的复归”,害处极大。
    然则,生活的主流,还是走向真善美。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向来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美德。在有些人顶不住“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向赵公元帅虔诚顶礼的时候,有的同志大声疾呼“宁为清贫,不为浊富”,坚持了正确的方向,这八个字,铿锵有力,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是要富的,这就是靠勤劳和智慧使生活富裕起来,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真善美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越开越灿烂。
    1.文中画线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英雄一战士”分别指什么人?
    答:                                                                     
2.“生活的主流,还是走向真善美。”这句话与上文中哪一句相呼应?
答:                                                                     
3.“宁为清贫,不为浊富”中的“清一浊”各指什么?
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5.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              
    6.依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写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
    答:                                                                     
(六)精  神
尚德琪
    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即使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全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再去乞求,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人们敬重的,永远是那些自强不息、知道别人的脸色和自己的血色,知道别人的语调和自己的格调的人。
    ③即使再难,也得有点骨气。否则,这一次被人抬起,下一次瘫倒之后,就可能连同情的目光也得不到。今天的呻吟哀号,得到别人的抚慰,明天再呻吟哀号,就可能让人鄙夷和厌烦了。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④唉声叹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他人同情的可怜相.有时唤起的恰是一种冷漠:自己糟踏自己,别人又怎么抬举你?
    ⑤如果你想依靠别人让你保持站姿,别人就只好拴个绳子把你吊起来,但要知道,那种方式与让你上绞刑架的方式最接近;如果你想依靠另11人使你往前走,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牵着或从后面推着,但要知道,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
    ⑥即使再累,也得有点毅力。把自己的耐力发挥到极限,咬住牙,沉住气,才能走过一段艰难的路。坚持,最能使生命美丽,最能使人感动。为了清闲而宁愿忍受屈辱的人,绝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
    ⑦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⑧小人物也需要一种浩然之气。“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任何外来的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姿势,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形象都无济于事。
    ⑨别人可以给你一点钱,可以给你几句安慰的话,但没法给你一种力量,没法给你一种精神。缺乏脊梁骨的人,谁也没法让他抬起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联系全文,概括出“精神”所包含的内容。
    答:                                                                       
    3.文章的第②③⑥段从结构形式上看是          关系,从内容上看是            
  关系。
    4.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和               。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精神”的意思应该理解为                              
6.第⑤段中“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中的“那”指代的是         
                       
(七)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fàngqì。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dànshēng,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jīngǔ,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
    ①fàngqì(    )    ②dànshēng (    )    ③jīngǔ(    )
    2.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限40字)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4.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             ,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5.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6.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答:                                                                     
(八)给我未来的孩子
张淑梅
   ①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当你童年,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
②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