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4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201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
  【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郁郁葱葱,顽强生长,互比高低,直插云霄,连绵起伏,生机无限。通过“写貌”表现树之奇,亦山之奇。
  ② 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通过“绘形”山之奇尽显。
  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通过“摹声”又显一奇。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四、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2:06 | 只看该作者
一、 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 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 文言词语
  1. 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
  【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
  【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
  【腰】挂在腰间。
  4.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a.叩问之难。
  b.旅途之难。
  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
  ② 王冕僧寺夜读。
  ③ 杨时程门立雪。
  ④ 匡衡凿壁借光。
  ⑤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
  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
  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
  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五、 参考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2:25 | 只看该作者
小石潭记
  一、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2:39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
  一、基本知识
  (一) 文学常识
  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二)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守】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看护,把守。【制】古义:规模。今义:多指制度。【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古义:迫近。今义:多指不厚的,浅显的。【去】古义:离开。今义:由某地到某地。【惊】古义:起,动。今义:指受惊吓。【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景观。【集】古义: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义: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国】古义:国都、国家。今义:多指国家。【空】古义:消散。今义: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心】古义: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义:多指心脏。【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小的。
  2.一词多义
  【或】(1)有时。(2)或许。
  3.通假字
  【具】通“俱”,都。【属】通“嘱”,嘱托。
  4.词类活用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5.成语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6.常规词语
  [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盛状]盛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āng)]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涯]边。[晖]日光。[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因战国屈原作《离骚》而得名。[览]看,欣赏。[得无]莫非,岂不是。[淫(yín)雨]连绵的雨。淫,过多,过甚。[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排]推开。[曜]光辉。[形]形体。[樯(qiáng)]桅杆。[倾]倒。[楫]船桨。[催]折断。[冥]昏暗。[斯]这。[谗]说坏话。[至若]至于,又如。[万顷]极言其广。[锦鳞]美丽的鱼。[芷(zhǐ)]芷草。[汀(tīng)]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极,尽。偕(xié)]一起。[宠]荣耀。[把]执,拿。[临]对着。[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指上文中的两种心情。[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进]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归]归依。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 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2:51 | 只看该作者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蛐吹模?/DIV>
  由白天到黑夜。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延伸拓展
  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2003年中考题](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四、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3:02 | 只看该作者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
  2.词类活用
  【名】起名字,命名。
  3.古今异义
  【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
  [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é)]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ēi)]雾气。[归]聚拢。[暝(mí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ǔ)偻(lǚ)]驼背。[洌]清澈。[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 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
  为文末设伏。
  11. 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 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 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23:16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 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6. 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 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
  老人、小孩。借代。
  20.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 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 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 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 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
  暮而归。
  28. 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 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31. 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 “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颍肓当疚模柑付哉饬骄浠暗睦斫狻?/DIV>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 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