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言文考点梳理举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以《桃花源记》为例对初中文言文考点进行专项梳理,为大家学好文言文、备战中考提供一些方便。

理解●考点诠释

一、文言实词的考查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平时应该注意以下五种文言实词现象: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如“便要(yáo)还家”,“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文中类似的古字通假词还有“具”、“志”等。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方的配偶,即老婆。文中类似的古今异义词还有“鲜美”、“交通”、“绝境”、“无论”、“缘”、“延”、“津”“乃”等。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舍”字,在“便舍船”句中作“舍弃”讲,在“屋舍俨然”句中作“房子”讲。文中类似的一词多义词还有“寻”、“志”等。四是词类活用现象。如“处处志之”,句中“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做标记”讲;“渔人甚异之”,句中的“异”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认为异”讲。五是辨析同义词。如文中“悉”、“并”、“具”、“咸”、“皆”都有“都”的意思,但也有细微差别:,“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

二、文言虚词的考查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一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一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等。平时要注意熟练掌握常用文言文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特别是“之”、“其”、“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而”、“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如“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文章中有“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悠闲、安详的样子)”、“欣然(高兴地、愉快地)”几个词可注意区分差异。

三、文言句式的把握与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一是判断句,文言中多用“者”“也”表示判断句的标志,也有用“乃”和“是”的,如“见渔人,乃大惊”,可可译为“看见渔人,他们是非常吃惊的”;“问今是何世”,可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二是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其外还有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谓语的。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我们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三是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如“忘路之远近”,定语后置句,“远近”为偏义复词,“近”无意义,可译为“不知不觉中,渔人几不得他已经走了多远的路。”又如,“问所从来”,介词结构后置句,“所”作介词“从”的宾语,可译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四、文意的分析与评价

文言文进行文意分析或评价,主要通过对作品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中心思想、表达意图等。有时也通过分析作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来了解文意写作特点、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等。如:文章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还需注意的是,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形看,对文意的分析与评价并不局限于我们课内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有时也会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知识,灵活地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如:请你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自志”中的“志”是什么?比较中,你会发现:“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诱思●实例点拨

【真题回放】(2006温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从整体把握中得知道,本文是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的。第2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紧扣原文语境,以及题目要求。第3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乃”“无论”等词语的用法,并把省略部分补上。第4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也要注意。解答时,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应该在发现桃源的内容中找,而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应该在进入桃源的内容中找。对文中名句的默写,还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第4题考查理解和评价能力,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须弄清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并紧密结合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1.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