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语文教学论文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语文教学浅谈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一个瓶颈。我们知道,全部的写作来源于全部的生活。相对而言,城里的学生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显然要比农村学生的丰富宽广得多,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得心应手。相反,农村师生抱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相对而言落后而闭塞并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但事实上,农村存在着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可供并亟待师生们共同开发。如果我们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提醒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与最大效度的用好这些资源,那么学生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动,笔底纸间定会流动鲜活而富于情趣的文字,学生将不再苦于无物可写,而写作也终将成为一种享受。笔者根据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提醒与引导。

    一、提醒并引导学生多留意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厌弃,尤其是它又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是农村与农民,而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农村与农民早已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你要学生以风景为话题来作文,他们眼前立刻浮现的是电视中出现的九寨沟风景;你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他们一定是枯燥几笔虚假赞美而内心则在抱怨自己生不逢地;你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真实理想,他们百分之八九十会说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以后再也不回农村;你再让他们谈谈对父母的认识与感情,他们虽然心疼与体谅父母,但也不乏抱怨与不屑。

    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尴尬之处: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对于一个对自己固有生存方式没有信仰并心存反感的小小少年你是难以要求他用真情实感去讴歌与赞美他最熟悉的生活的。而当学生抛弃了对他最熟悉的生活的守望时,作文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关注生活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教师首先要作的是提醒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这样,他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必说。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乡村之美的认识呢?

    首先可引导学生还原对我们熟悉的课文中的乡村的认识。我们教师在对很多文学作品解读中,往往刻意地加工、诗意地美化了作品中刻画的意境,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通过教师的“坦白”,学生会知道,原来陶渊明也想过农家的生活,孟浩然也想到我们这儿来做客,王安石也会去羡慕农家的一个普通草屋,而陆游甚至会在夜晚游兴大发时拄着拐杖敲开你家的门哟。想想陶渊明所要寻找的桃花源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不是夜夜在村头的池塘中守候吗?而马致远心中深深低吟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我家吗?想到这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会心一笑并对乡村生活重新生出些新的感悟与热爱吗?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标准化”了的作品,那么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会觉得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有趣;闰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虽然也很有效,可现在大可以谈谈用土铳打鸟或是在杉树林的顶部放上鸟夹之法;少年鲁迅回到平桥村时会学着小伙伴们用铜丝钩钓蚯蚓,要是到了我们这儿,我们的少年们还会教给他如何用网下虾用手摸虾,如何捉泥鳅摸泥鳅,如何摸鱼打鱼毒鱼,如何认蛇捕蛇以及被蛇咬后清除蛇毒,更不必说教他识蘑菇、捉野兔、寻刺猬、打陀螺等等这此常规游戏了。此时的乡村孩子们,写起他们的生活定会比鲁迅这样一个外来客所能感应的乡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其次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乡村少年的游戏。爱玩是少年人的天性,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绝活也能成文并独具特色,叫他们如何不会欣然提笔对你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乡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田垄、菜畦、水井、耕牛、野花、杂草、稻场、炊烟、竹林、果园、篱笆、石路、小溪、板桥、池塘、水库、蛙噪、犬吠、鸟啼、虫鸣、草场、炊烟等皆可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乡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的家长大多务农,学生自己也常帮家里忙农活。如同唱歌舞蹈踢球教书一样,务农这一行当也有许多自己的“行话”和操作规则(如遵循二十四节气、农谚等)。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细致清楚地交代这些法则,那么一篇弥散着乡土气的文章就形成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在写一些涉及到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常常忽略了对父母生计的介绍,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如果父母都是务农的,那么可在文中具体展示出农人的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与独特性格语言特点;但随着商业社会对农村的冲击,现在已有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即使呆在家中也都是半农半工,忙时忙农活,闲时忙些手艺活体力活挣钱贴补家用。像这样家庭的子女作文时就可把这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那么,材料与情感都准备就绪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还有对于本地本村独有的风俗人情、婚丧礼节、历史遗迹等材料的占有与运用,都是写出一篇独具一格文章的便捷而速效的途径。

    二、提醒并引导学生多弥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体会创造之趣。

    众所周知,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很落后。条件稍好一点的乡镇中学,一般而言有个空荡简陋的操场、书籍陈旧的图书室、配置落后的微机房、花木稍多点的小花园,已是很可观的了。但这些设施陈旧落后,对学生而言,发挥本身应有作用都已不明显,更遑论能直接作为写作资源了。在如此简陋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如何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资源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便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门坎。跨过去,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才会产生崭新的面貌。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教师首先应承认并敢于面对由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及学生家庭条件贫困对学生的文化认知领所域造成的空缺,并明示给学生,师生共同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弥补。比如在农村学校生物、地理等课都是形同虚设,一学期下来,学生并未学到相关的知识。而初二阶段,学生在练习写说明文时,又必须学会对某一植物、动物做具体明确的介绍,这就必然要涉及到生物书中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只停留在对说明文写作技法的讲解上是远远无法促使学生成文的。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对以前的生物课本部分章节重新补习外,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还要作专题普及。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植物的说明文时,教师可设专题课,通过对校园每种植物的实地介绍及自制的名称卡片,教会学生认识了解校园内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不要以为学生理所当然地早应该知道,事实上他们理所当然地不知道,因为确实没有人教给过他们啊。)所以当学生终于知道他们曾匆匆而过熟视无睹的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竟都有一个在书本上早就曾令自己想往过无数次的美丽名字(紫薇、杜鹃、山茶、玉兰、含笑、梧桐、水杉、栎树、白杨……)时,他们是多么的激动与快活啊。籍着这份美丽的心境,他们能不用一种新鲜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曾因为无知而冷落下来的花木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创新一词是创立与创造的意思。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又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 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其次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个重要领域。 

   一、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细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而在教学流程中,执行得又过于死板,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预先安排。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有越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师就急不及待地进行点拨引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我们教师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二、结合学生实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现行的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有三百多篇课文,其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还有说明文、诗歌、小说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用来教育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和创造志向的革命故事。如《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说明文、童话。如《太阳》、《小壁虎借尾巴》等。有感染力极强,能启发学生想象 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林海》、《鸟的天堂》等。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皮球浮上来了》、《小交通员》等。而《蝙蝠和雷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全面地介绍了创造发明的过程。由此看来,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材料。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敞开思维的大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是基础,表达是目的,而思维是核心。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大纲》规定小学阶段作文的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而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形成的前提,看图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的指导,既要注意以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在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的看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在看的同时,积极思考,也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了解事物的一般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获得新知。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见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所想象的意境中去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不仅依赖于过去的感知,依靠记忆表象,同时还要抽象思维的参与。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多方面的训练,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其想象力。 1、通过看图写话,让学生想象。 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写好看图作文的重要一环。作文时,要求学生边看边想,把“我”摆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想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象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想象画面中没有画出来的而又和故事有关的情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图为基础,思前想后经过正确、严密而又活跃的思维过程,写出各种画面。由于学生积极性高,全身心投入,所以能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悬念可以促进想象。 为了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我们要训练学生学写童话,充实想象空间,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学会把不会说话的事物,通过观察、思考、创意,想象成有生命、有语言、有动作的活的生命来写。有时教师故意把引人入胜的故事讲个开头,嘎然而止,让学生去想象、分析、推理这个故事应如何发展下去,结局如何。学生面对这样的习作,充满了好奇心和写作欲望,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执着地去思考,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使思考的问题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这种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将来创造性地工作必不可少的。 3、扩写可以丰富想象。 加强扩写训练,能使学生更加自主、活泼地锻炼。我们要运用扩写这种形式,把着眼点放在对积极思维的诱导与培养上。扩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供大概内容,扩写成具体。其次,扩写时又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想象必须合理。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更新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里明确指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现结合平时教学经验,谈谈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一、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课时,预习前,我就要求同学们认真预习,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孙中山小时候那么会提问题,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了吗?”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孙中山以后的事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二、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如第六册语文教材〈〈积累运用六〉〉,里面有一篇短文〈〈盲人与画〉〉,旁边还配了一幅没有彩色的画,学完短文以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彩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很快就把画涂得五颜六色。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涂的画,有个同学说:“我的图上有一颗火红火红的太阳。”有的则说:“我的图上是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河边是一块碧绿的草地。”有的则说:“我的图上有一幢童话般的屋子,屋里住着一只小白兔呢!”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再如在教《奴隶英雄》这课时,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奴隶主、贵夫人、斯巴达克等,然后让他们表演。类似的例子教材中还很多,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三、    立足自主学习的起点。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以为,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给的材料太简单,低于“最近发展区”,学生早就会了,没有学习的兴趣。所给的材料太复杂,高于“最近发展区”,学生同样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自主地学习。所以,要立足“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个班级都有优生和学习困难生,每个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1)、落花生有什么特点?(2)、父亲说做人要做怎样的人?(3)、你对父亲的话怎能样理解,谈谈你的感想。前面两个问题属于一般性的问题,较适合中下生,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联系自身的经历才能作答,适合于优生。在作业设计的时候,也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读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在小组里都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自如地发表意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五、    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不允许学生有异常的想法。长期以往,学生没有了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我在教《景阳冈》一课时,学校刚好为每个同学发了一张“保护珍稀动物——华南虎”的宣传明信片。学完这一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同学说:“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师不是说,老虎是珍稀动物,叫大家保护老虎吗?武松却把它打死了。你们说,还要佩服他吗?”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我引导大家继续讨论,并适时地结合学校的活动,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六、    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方法的教学可以单独地进行,如教学生学生字时,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就行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教,具体如下:(1)、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教师就应该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2)、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教《赵州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方法主动去查找有关桥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和日记一起生活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培养出人的独立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日记恰巧是能够将这种个性反映出来的文字表达方式。但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日记时总会抱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其实,日记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心中不快,通过日记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日记诉说,心情恢复平正。在日记里,可以谈天说地,可以描绘未来,可以直抒胸臆……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畏惧日记的心理障碍,要以平常心对待日记,要把日记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日记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日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日记当作最好的伙伴呢? 1、 和日记一起诉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记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比如深秋的一天,刮起了风。顿时,落叶纷飞。树上的叶子飘然而下,地上的叶子也追着、赶着往前跑,好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我马上召唤正在早读的学生们出来观察。同学们一出教室,就被吸引住了,争着拾飘飞的落叶,追着捡地上的落叶,还比赛谁捡的多,谁捡的漂亮。回到教室,我让大家分组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同学们七嘴八舌,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整个教室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决定以《群蝶飞舞》或者《落叶纷飞》为题写一篇日记。不久,在大人眼中司空见惯的落叶竟被学生形容得妙不可言。有位同学写道:“看啊!一片片彩蝶般的落叶,正跳着芭蕾舞比美呢!瞧呀!它们互相追逐着,飘飘悠悠,在空中打着转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树妈妈,极不情愿地落在地上。又像淘气的孩子,脚一着地又立刻飞了起来,好像总也玩不够。不一会儿,叶子在地上不动了。轻轻吹来一阵风,它们又慢慢地散起步来,直到走累了为止。” 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餐桌上的闲聊,一次实验,一张照片,一次电话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日记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成为你最好的伙伴,让你进一步体会生活的滋味,丰富敏感的心灵。 当你烦恼时,可以向它倾诉,当你快乐时,可以和它分享,当你痛苦时,它会给你安抚,当你愁闷时,它会悄悄地到你身边,默默地跟着你,让你不觉得孤独。烦恼的时候,和日记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排解心中的烦恼。今年春天,阴雨连绵,数日不晴。每天教室的地面都是湿淋淋的,运动会一再推迟,五一长假也只能无聊地待在家中。于是许多同学都以“烦人的雨”为主题写了一篇日记,在日记中抱怨这几天的烦心事。 2、 和日记一起画画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需要用眼睛和思维去认识世界,需要用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社会,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画画就是教人学会“看”,学会观察、欣赏大自然,训练学生观察形状、色彩的能力。学生的日记可以用画来再现,看到一幅画,可以用文字来表现。观察的表述过程实际就是再现一幅幅画面,再用文字写出来,日记和画画关系十分密切,和日记一起画画尤为重要。山坡下有几株松树,直直地挺立着,浓绿的树冠,镶上了金灿灿的宽边。面对这样的场景,用眼睛去勾勒,去着色,会发现松树不同的美。 3、 和日记一起编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家长平时就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4、和日记一起旅游 外出旅游是孩子们十分向往的一项户外活动。每次在课堂上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家总是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的确,旅游途中不仅能欣赏到祖国各地的山川美景,也为学生日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学生记日记的欲望。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日记,如在日基本上年写相片、剪报、旅游胜地的门券、邮票、明信片……某位同学在日记旁,就贴了一张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澳大利亚珍稀动物标本展览”的入场券,蓝色的鸭嘴兽图案非常醒目。这样图文并茂的日记,非但做的时候有味道,将来读的时候恐怕更有味道。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为你学习某一件技艺性门类,增添上一层斑斓的色彩。我们知道,日记是一件艰苦的劳动,但它同时又能激发你莫大的愉悦。一旦你对日记产生了兴趣,它必将成为你启迪、挖掘写作才能的一种启动力。写日记一旦成为孩子的日常习惯,日记就会像“严师”一样督促孩子每天必须完成的训练;写日记一旦成为孩子的日常爱好,日记就会像“诤友”一样鼓励孩子把训练做好。这样无声的督促和鼓励,对促进孩子作文的进步,是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指导无法替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评价五化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培养目标的,其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样化,突出促发展功能。新课标指出:“评价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保证评价基本功能的实现,必须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向互动化,即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群体关系,变教师权威下的轮型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渠道型评价模式。 例:按如下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学生自定目标和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及家长、教师参与评价——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写出自评小结)——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写出鼓励性评语。这样的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和关怀,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三、 评价手段灵活化 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力图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通过数量的比较与分析,推断某一评价内容的效果,具有精确的优点。这种评价使用得当,能够凸显某些教育现象,发现一些教育问题,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它适用于学业内容的评价。但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各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提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所谓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其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分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毫无数量概念;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包括数量化但以描述性为主的材料。定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袋评价无疑是效果比较明显、可行的一种形式。它把课程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课程实施过程中去,即运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定性评价适用于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体验等,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并指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 总而言之,教学是复杂的动态统一体,定性才是定量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定性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定量,而且定量的结果还要靠定性来解释,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辨证的综合分析,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例:有些学校为使评价尽可能达到科学化,运用了现代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评价因素及其等级建立模糊集合,确立权重;再根据评价者的评价值进行矩阵运算,从而得出量化结果。基于此,辐射我们平时的课程评价,除了考试外,还应综合采用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察、个人经历记录、档案资料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将量的测量、分析与质的研究有机结合。 2、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在教育过程结束时进行,只有目标评价而无过程评价,只有选拔性功能而无发展性功能。布卢姆语:“教学评价是为了获得和处理足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证据。”因此,我们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成长记录袋”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留下他们努力的痕迹,把进步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使得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收集了学生优秀的作品,积累了获得的荣誉,并通过班队活动等途径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成长记录袋”是展示个性的窗口,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独特地方,为学生搭建了表演的舞台。 四、 评价形式不一化 1、口头、书面、体态语言相结合。 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互动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因此,口头式的评价最为常见和实用。如,课堂中某学生表现突出,我们给予口头表扬:“你这节课表现特别好,为我们大家作出了好榜样,谢谢你!”书面式评价作为一种沟通师生心灵极为有效的方法,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亲睐。如,发现某学生作业做得有较大进步,我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经过努力,你终于取得可喜的成绩,祝贺你!”发现书写工整、漂亮的作业,我会写道:“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让老师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谢谢你!”尽管口头、书面式评价在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体态语言式评价(眼神、表情、动作等)在评价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有可能引起对方的震撼,唤醒蛰伏的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表现好的学生,用满含笑意的眼神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鼓励;又如,课堂上有学生朗读声音放不开,教师做出倾身侧耳细听的样子,并用手贴在耳背,以示意学生大声些。这种意趣高雅的评价无声胜有声,让学生在涉猎知识时获得艺术助推。 一 言以蔽之,我们只有综合采用口头式、书面式、体态语言式评价,因时制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2、模糊评价与导向性评价相结合。 模糊评价是对“我能行”教育的又一诠释。现代教育提倡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模糊评价所营造的正是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所得到的是鼓励、是指导,所获得的是知识、是技能,是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对学习更加兴趣,也更有信心。如,在平时作文或作业的总评时,我给学生的不是等级,而是“真好!”、“有趣极了!”“有进步了!”“再加把劲就更好了!”等。这种人性化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不搞对比,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尤其是让后进生看到自己优点和进步,以平和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然而,因模糊评价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欲让学生明显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表扬优点共同学习等时,应因时制宜地采用有一定导向性的评价,以有的放矢。如,“这节课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说明你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查找了很多有关资料,我们要向你学习!”“你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思考很积极,思维能力强!”这样有导向性的评价不仅能让该生对自己有一个确切而积极的认识,而且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具体、可供学习的榜样。当然,当学生未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委婉地、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缺点,更有利于他的改正,让他人也能引以为戒。 3、即时性评价与延缓性评价相结合。 “即时性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学生某行为表现给予适时鼓励和价值判断,具有及时性。由于即时性评价是一种较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更直接、明确、简易的一种评价方法,因此,更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例:课堂上一学生精彩地回答了某问题,我就马上发给他一张鼓励卡。即时性评价虽运用广泛,但不是随时可用。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评价,应给他一定的提示及反思、感悟的时间,以便自悟自得,获得成功,这就是延缓性评价。延缓性评价能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反思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在不断自我教育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出新的学习活力。它一般适用于学生犯了错误或碰到障碍时的引导、激励。如:当学生测试不理想,可以暂时不评价,待重考满意后再给予评价。 五、评价标准分层化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加强年级教导制的教研管理,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21: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而电教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描写了孩子们在沙滩上用沙子建造一座城市的情景。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沙滩没有感兴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沙滩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海滩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海边,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沙滩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沙滩真美啊,沙滩太美了……学生们置身于沙滩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 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让鹳鸟到咱们家过冬》是一篇感情深厚的文章,如果只通过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这感情毕竟是肤浅的,而电教媒体的介入则更能深切的使学生入境生情。讲课时,我用幻灯片做了一个“鹳鸟的故事”,学生们立刻被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一边看一边议论,“小鹳鸟太可怜了,我可不要做没有练好本领的鹳鸟……”学生们情从心中发,我便就势引导他们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怎么做呀!学生的感情立刻爆发出来,“我会把鹳鸟接到自己家来住”“我特想飞上蓝天去保护那些弱鸟”“我会告诉大鸟要爱护自己的孩子”“我不要做弱鸟,我要练好本领”……没想到小小的课件竟激发了学生如此丰富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 在教《骄傲的舞蹈家》“柳树姑娘使劲扭着腰,怎么也跳不起来了”时,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柳树姑娘怎么也跳不起来时,她会怎么想,怎么说?”开始,学生的思维很受局限,他们只会说“柳树姑娘很后悔”“柳树姑娘说‘我真不该骄傲’”。想象上缺少广度,于是我便适时的引入教学课件,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争先恐后的说着“风伯伯,谢谢您,是您让我跳起优美的舞蹈”“河公公,真感谢您,您帮我改正了错误。我应该听您的”“小伙伴们,大家不要像我一样骄傲,我能跳舞,离不开风的帮助,我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 ”。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这离不开电教媒体的帮助。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 加强直观,深化思维 五、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乐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21: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敢问“动态生成”路在何方
日期:2008-08-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然而,动态生成该“生”在何方?我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以飨读者。

   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但是,就具体落实每课时的教学而言,目标过于定量、精确,形成封闭,则会事倍功半。其一,程序化教学会束缚教师的思想,视课堂为执行教案过程,以致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其二,漠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抑制学生思维,痛失众多无法预约的课堂资源。 袁振国教授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精细的课时目标,往往会忽略最有价值的个性发展和塑造人格的功能。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做到适度模糊、开放,有助于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文本,为师生留有灵活操作和活动空间,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生命的一股源泉。

  二、 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静态语文教学资源(如文本、教具……)和动态语文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学生的突发事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以往课程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文本,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请看一老师是如何指教《丑小鸭》一课: (初读课文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写错了,应该是“它”。 (话音刚落,立刻有些学生响应)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娟娟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得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作人来写的。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是跟人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看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娟娟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作朋友。 师:老师也学习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想娟娟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该教师紧抓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态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思考、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释,也培养了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理念。

  三、学生全人发展诸因素的动态生成 美国教学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三个领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三位一体,努力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诚然,为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纯知识教学走向全人发展,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重视学生“非知识”的生成。 1、智慧生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章反映主人公卓越的智慧,如《司马光砸缸》、《称象》等,教师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言行的感悟上,让学生在与教师、学生、文本的开放对话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2、道德生成。课文中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的故事中含有大量对学生精神感染、熏陶的成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习惯、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梳羊角辫的小姑娘》,通过对人物品质的分析,达到对学生精神、道德的默化,建构文本意义。 3、情感生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儿童兴趣盎然,对学习、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要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4、人格生成。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在知识的掌握、学习中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把课堂不仅作为知识传递的殿堂,更变为人格养育的圣殿。教师作为教学“平等中的首席”和引领者,要尊重、关心、理解、牵挂、关注学生,真情对待学生,呵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自身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养成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荐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化宝库,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领学生自我感悟,树立良好人格。

  四、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全人发展均呈现动态生成之状,教学过程及效果势必动态生成。语文教学应秉承以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为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始终确立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并运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能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束缚学生思维。 请看一教师如何教《江畔独步寻花》: (事先设定的程序:读诗题,了解背景;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 出示课题后,生:“老师,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 生议论纷纷,教师意识到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于是放弃预设方案,让学生和文本、教师进行对话。 生:有桃花、李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有桂花。 师:可能有桂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可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看出。 师: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 生(私下小声说):可以出去看看学校里的花园吗? 师:当然啦,也可以仔细观察花园,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后,激情飞扬。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把他们分成五个学习小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室查寻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 语文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体性在课堂中飞扬。然而,只有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追求真实、自然,才能实现学生生命的灵动,个性的张扬,体现教学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发展。如该老师的课堂,看似无形,却浑然天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0: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