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
①日期:2001-06-24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如其中的两段: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⑤比读活动。如《沁园春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⑧综合活动。如冰心《纸船》: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
二、现代散文的教学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它分类细腻,品种繁多,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蕴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就像诗歌教学一样,在很多的情形下仍囿于教师的文本研读水平与教学设计艺术而显得味道平淡。所以,研究散文的教学,基础的内容还是研究提高教师的欣赏与设计的水平,要在“细”字上下功夫。
第一,要细细地品味文本
只要有心眼地对散文进行细读,就一定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东西,而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好东西,就表明阅读有个性、有创见、有水平。
比如,人们常说散文神形兼备,然而我们很少从线索、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等各个方面来立体地欣赏散文的这个特点。
又如,人们常说散文内蕴丰厚,但缺乏像下面这样精细的提炼:散文,透过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用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以生活的琐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运用象征手法将浅显升华到精警,通过激情的抒发来深化文章的主旨——这些都是增加散文内蕴的手法。
再如,对咏物散文表现手法的欣赏,人们一般地只说说“托物言志”,但从来不会将其类别与特点“读”得这样的细:
1.对物抒情。用直呼“你”的方式对事物抒情,是一种优美实用的表达技巧,有着直抒胸臆、情意深长、令人回味的表达效果。
2.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3.写物喻人。其写法往往是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4.借物言情。应该说,凡写物抒情的文章,都带有借物言情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借物言情”,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技法。作者对文章中的“物”写得比较略,写得比较虚,不像“托物寄意”类的文章,对“物”进行精心的描画。此时文中的“物”,是抒发情感的一个引子,一个凭借,文章表达的重点在抒情;作者借这个“物”,巧妙地引出自己原想直接抒情的话题。
5.写物忆趣。“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6.咏物明理。“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7.物我交融。“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经历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
8.即物抒怀。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后者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
9.运用“象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可以说,象征,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原来,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有时则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10.演绎“内涵”。事物本没有什么内涵,比如说,雪就是雪,本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却赞美着雪的质朴与纯洁。这种“有意识”“发掘”事物品质的写作技法,就叫做“演绎事物的‘内涵’”。
第二,要细细地提炼课文??
细细地提炼课文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绝少失败。笔者认为,在文章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中,一般可用三种方式提炼课文,并将提炼所得形成文字。
一是制作卡片。
如《小橘灯》课文要点卡片:
1.《小橘灯》中的“小”,“小”中见大。
①人小:小姑娘,小手;②屋小:小屋,小炉,小锅,小凳,小桌,小刀;③灯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
2.《小橘灯》的“小”,文“小”情深。
全文三个场面,内涵极为丰富: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 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 概写 特写
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 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 起因 发展 高潮
暗线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春林
情节线索 买橘 赠橘 制灯赠灯
3.小姑娘形象
①性格特征: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充满信心。
②理解小姑娘形象的角度:外貌、举动、言谈、环境、父辈言行、自我努力。
4.结构艺术
①层层伏笔,处处照应;②双线结构,明暗相济;③小橘灯是全文的线索;④全文充满了映衬之美。
5.文中手法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选用动词、白描的笔法、人物安排的技巧、夹叙夹议的手法。
二是撰写课文欣赏短文。
如《阿长与〈山海经〉》美点寻踪:
美在夕拾朝花。《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经历,夕拾朝花,旧事重提,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名的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伴随着作者的深情缅怀,我们在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叙述中看到了我们所完全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图景,文中的故事令人回味,耐人思索。
美在性格刻画。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笔触细腻,情思隽永。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文中的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一个“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的人,是一个命运不好的人,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道理”和“礼节”的人,是一个听不懂人家“话外之音”的人,是一个迷信的人,是一个能讲奇怪故事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热情的人。她默默地为“我”寻购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展示了她“伟大的神力”。
美在细节描写。本文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它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与罗列。作者精心撷取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文中那些富有个性的情节与细节,让人过目难忘。长妈妈那“低声絮说”时手指的挥动指点,那夏天里“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相,那讲“长毛”故事时的夸张与“严肃”,都写得让我们如见其人;特别是对除夕之夜她“极其郑重地”叮嘱与正月初一清早提醒“我”说“恭喜恭喜”的描写,把她渴望幸福、期待祝福,希望“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得到祝福之后“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的惊喜神态,如在眼前。
美在情感抒发。情感的抒发,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又是贯穿全文、联缀事件的线索。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到“我”的“不耐烦”,从“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到“逐渐淡薄起来”至“完全消失”,从儿时的“我”得到《山海经》后“发生新的敬意”到作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祝愿,故事在抑扬中发展,高潮在铺垫中酝酿,一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将长妈妈在“我”心中的地位写到了极致,一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深深地表达了“我”内心无比的尊敬与感激。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我们还可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发现不少的美点,它还美在详略处理,美在突出中心事件,美在故事传说的穿插,美在长妈妈与远房叔祖及叔祖太太的对比,美在语言的风趣清新与亲切感人,美在作者儿时文化生活的情趣等等。
三是评点课文美点妙要。
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几”鸟之功效。
评点课文,笔法与视点也是千姿百态。总的来说,其规律与要点大致为:
1.粗笔点读。如:总点文章内容,概说选材特点,点示文中线索,指点起承转合,点明过渡照应,指点文中重点,评点人物风貌,评赞作者手法,简说首尾妙处,评说画面美点,指出表达作用,点破文章寓意等。
2.细笔点读。如:点读奇字,点读雅语,点读佳句,点读精段,点读修辞手法,点读句段形式,评点人物性格,点明景情关系,点示景物层次,简说段落要点,描述景物情态,指出繁笔简笔,评议句段作用,评说文段技法,说明启示作用等。
在细笔点读之中,还有一种更精更美的“精细点读”,作者着眼于炼字炼句、时空动静、听觉视觉、修辞手法,往往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给人以舒适的美感。
那种写到极致的评点文字,其中竟然也会有“线索”,表现出一线串珠之美。
第三,要细细地设计教学
散文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教学散文文体基础知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3.朗读吟诵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体验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4.背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文段,积累优秀散文的名言佳句,提高文学素养。
5.指导学生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形式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6.学习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
细细地设计散文教学,要在新、美、深、活、细、实这六个字上动心思,想点子。教学设计的关键还是让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还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自己体验。下面,就《荷塘月色》的教学,从“新”的角度提出几个创意。
1.新——探究品析。
精心创造《荷塘月色》的课中“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①《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②《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
③《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④《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⑤《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
⑥《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⑦《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⑧《荷塘月色》的叠词美。
⑨《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⑩《荷塘月色》的结构美。
第二层次话题:
①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②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③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④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⑤《荷塘月色》名句欣赏。
⑥《荷塘月色》中的“月色”。
⑦《荷塘月色》中的“联想”。
⑧《荷塘月色》中的“衬托”。
⑨《荷塘月色》小统计(自选角度)。
⑩《荷塘月色》语言积累卡。
2.新——分步品读。
上成文学作品赏读课,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的品读活动为主,主要教学板块为:
第一,全文朗读,要求形式新颖、高雅。
组织感知性复述活动:这里有……景。
第二,重点选读,要求突出文中的关键内容。
组织品析性体味活动:这里有……情。
第三,自由选读,要求表现自己的体会感受。
组织鉴赏性品读活动:这里有……美。
3.新——学读实践。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