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 陈先云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经常与一些年轻的语文老师接触的机会。他们常常就语文教材、教学提出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如,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老师和学生不太喜欢,为什么教材中还要编排;如何才能教好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年轻的老师有如此疑问是情有可原的。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普通小学占到了45%,这表明他们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有些人一提革命传统教育,就戴上有色眼镜,认为教材中选编这类课文有些媚俗,不合时宜。就这个问题,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编排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必要性



  任何国家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体现育人的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信仰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尤其像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品德与社会等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里,体现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认同,对领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当前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也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目前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语文学科来说,教材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和情感、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影响、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当然实现这个转变还需要其他学科,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小学生乐于、善于模仿,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刻画的领袖、英雄、模范等这些被主流社会推崇的人物形象,很容易感染、影响他们,在他们心中形成角色期待。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罗盛教等英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心中扎下了根,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长大后做人、做事产生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正是语文教科书编排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必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二、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编排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从人教版全套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面貌来看,选文的题材和体裁都是非常丰富的,体现了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时代性,能够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如,教科书中编排的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爱护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公民意识(如,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亲情友情、成长的快乐、难忘小学生活等专题,就是为了增强教科书的时代感,以及师生对教科书的可接受性。



  第二,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乃至现在提倡的航天精神都是一致的。当今时代的人,仍然需要从这些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第三,教科书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应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思想健康,有启迪价值,而且语言典范,便教利学。



  第四,语文教师应具备积极态度,不能一提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内心就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这与人民教师的职业要求是不相符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几点建议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端正态度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敏感性,在政治上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还要端正对待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态度,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坚持“文道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



  (三)立足文本语言文字,实现多重对话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例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开头,作者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像这样的前后照应,课文中有多处。再如,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为什么这样做,读者不知道原因。“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又如,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没有回来,后来在军警中间发现了阎振三。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特点,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



  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1)李大钊沉着、勇敢、从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课文是如何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李大钊的形象的?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看出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四)抓住课文关键“字眼”,“难课文巧教”



  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工夫。“巧”体现在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眼”上。



  例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体裁是小小__说。这篇课文塑造的是一位普通的老汉──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小说一般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面貌,表现社会生活。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抓关键点。一些老师在教学《桥》时,常常注意到课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简练、准确、生动,如“像泼”“像倒”,而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两个最关键的词“揪”“推”往往被忽略。“揪”“推”就是《桥》这篇课文中关键的“字眼”,应该在这两个词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的伟大父爱,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段,并不意味着不关注课文的整体。



  阅读教学还得遵循基本的模式:整体—部分—整体,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到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们不能忽略课文整体的存在,而只抓重点词语或句段,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种改革的导向性很不好。



  (五)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作随意的多元解读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作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不要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不要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是,近年来却有人任意地解读这篇课文,认为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五壮士奋勇杀敌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于是“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我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现场教学,但非常惊讶于这位老师处理这篇课文的态度和做法,更惊叹于居然有人要“为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现代思想、现代精神而激动、呐喊”。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思想、现代精神,而不尊重作者表达的情感、教材编排的意图,任意解读、歪曲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不应提倡的,也是不应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六)教材编写亦要有创新之举



  教材编写者在编排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不断开发革命传统题材的新资源,以提高这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编排方面,是有许多创新之处的。



  例如,五年级上册《走进毛泽东》单元的编排。本单元的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一位领袖人物,以产生“整体效应”。同样一篇关于毛泽东的课文,编排在不同的专题里,是一个个分散的点;与同类课文编排在一起,可以使它们在前后关联中形成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学习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毛泽东这位领袖人物,而且可以使相关内容形成“合力”。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本组课文,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既可以了解领袖的风采,同时也能感受到领袖凡人的情怀、诗人的气质,给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令人信服的人,而不是传统的“高、大、全”形象。同时,对于高年级学生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有指导作用。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人物的心理、动作和神态描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经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毛主席在花山》通过几件事情来描写(四年级已经开始学习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反映一个人品质的表达方法)。学习本组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观察和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大多数实验教师认为,这样编排,学生阅读兴趣较浓,教学效果较好。



  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革命传统不是在战争年代才有,在和平年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它依然存在。如,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为实现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以及成千上万人的团结协作,这些就是新时代的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很多老师感觉比较难上的一类课文,如何上好这一类课文,如何赋予革命传统课文新的时代内涵,大家可以继续研究,深入探讨,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