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处处有信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三节的内容,包含三个小标题的内容:什么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有哪些应用领域;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侧重生活体验,贴近生活。但课本上并未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做任何说明,我认为很难向学生解释相关问题,比如:为什么使用烽火是信息技术,因此在此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对于学生比较生疏的知识,可以配以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加以说明。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指导思想,参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并能举例。
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技的情感。
体验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认识信息技术的两面性,主动抵触不良信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难点:知道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也了解了信息的编码方式,而对于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大都数学生片面地理解为“计算机”或“手机”,因此,上节课布置了相关问题,本节课通过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入手,讲解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
三、说教法
1、本节课体现“生活”特色,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
2、通过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采用小组讨论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
4、边启发、边思索、边讨论、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灵活地将零散的生活体验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学法
1、课前,学生搜集他们身边自认为是信息技术的技术,在课堂上将结果与同学共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结合生活体验,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3、小组讨论交流,促进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4、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就地取材,引入新课
由本学科的课程名称引入“信息技术”一词。
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技术?
2、各抒己见,了解概念——什么是信息技术
(1)学生提出自认为属于信息技术的技术,教师做必要的记录。
(2)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比较典型的事例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可以从以
(3)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判断之前老师记录下来的技术中,哪些属于信息技术,哪些不是。
(4)引导学生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对学生不熟悉的技术提供图片,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
过渡:计算机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生活体验,畅所欲言——计算机有哪些应用领域
(1)学生围绕“计算机能做什么”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做必要的记录。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归纳,对学生未提及的领域进行补充。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播放一段“机器人跳舞”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
过渡:从计算机的应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有着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势必受到它的影响。
4、分组讨论,技术两面——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1)学生按事先的安排进行分组讨论,从正面与反面分别说明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2)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技术的两面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利用时应注意扬长避短。
5、课堂小结,学有所得
教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吗?
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六、说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把情感态度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侧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体现新课改注重过程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2、把课堂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本节课也可以都让教师来讲述,但这样就丧失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课改理念。
3、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长补短,体现了“关照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的新课程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