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浸透着血与泪的曲折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寻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解放与独立不惜牺牲的革命先烈。这些革命英雄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亮在中华民族的天空,也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真实地记录着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壮历史。这类课文内容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气息。



  “知史方能通文”,文史不分家是我国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金色的鱼钩》可以让孩子理解责任,《桥》可以让孩子认识奉献……



  毋庸置疑,童年时期的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阅历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特型演员王伍福(朱德的扮演者)说:“我从32岁开始演朱总司令,最初不知道怎么才能体验朱老总的内心。小学时学的两篇课文给我很大的启发,一篇是《朱德的扁担》,另一篇是《回忆我的母亲》。”可见,童年时期的阅读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其他反映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课文一样,是今天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母乳”。然而,一个十分危险却常常不为人注意的信号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品质的教科书,有的版本正渐渐疏远这些带有民族血痕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



  究竟是什么,让此类课文逐渐远去?是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昨日血色的记忆?是此类课文的话题本身过于沉重,让今天的学生不堪其重?是今天的教师不能把握好对此类课文的处理,以致编者只能忍痛割爱?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希望,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教师对它们的把握失准而非其他原因才导致编者对它们的挥别。因为唯有这个因素,我们才有渺茫却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此类课文重新归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8:43:00 | 只看该作者




  由于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更因为长期以来对这类课文我们过于强调它的思想政治性,因此,对此类课文的处理确实存在偏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抛砖引玉,与有志于研究此类课文教学的同仁探讨。



  (一)精心设计阅读起点



  1.尊重历史,还原真实事件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跪”着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种精神的下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文中的主人公顶礼膜拜,视其为神,抽空了故事人物该有的“人性”;二是教学时不敢让学生独立解读,封杀了学生与课文原生态的对话与交流。笔者认为,此类课文叙述的是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



  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做出自我选择的价值判断。还原真实事件场是学生与文本展开真实有效对话的前提。这项工作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解读。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让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坝人民五次保卫“红井”。这些简短的文字拓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判断。又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董存瑞,是否还有其他办法顶住炸药包。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后,再回归到文本,寻找推翻“猜想”的理由。通过几个轮回的猜想与否定,学生已沉浸到董存瑞“此时此刻”的历史场景之中:冲锋号已经吹响,部队冲锋在即,董存瑞别无选择。──如果我们是董存瑞,我们也别无选择。通过历史真实事件场的还原和再现,学生更真切地走进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就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2.了解学生,把握阅读兴奋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因而,进行此类课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准文本的阅读兴奋点,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阅读兴奋点的把握,既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准确分析,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一般地说,学生阅读的盲点、故事情节的冲突点、课文内容的矛盾点等,都可以作为此类课文阅读教学的兴奋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抓手,便是一个较好的阅读兴奋点的设计(详见下文);又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作者如此深刻地爱着中国,为什么要离开?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向课文内容的“看似矛盾处”,学生需要经过一定深度的阅读才能作出合适的解读。以上阅读设计,或源于阅读盲点,或起于课文矛盾处,都是较好的阅读兴奋点的设计。



  (二)准确把握人文精神



  1.依据文本,确定核心人文内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记叙的是历史真实的事件,表现的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准确把握它们的核心人文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其放大。我认为,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核心人文内涵的尊重,是教学此类课文必须守住的底线。《一夜的工作》赞颂的,当然是周恩来同志鞠躬尽瘁、不辞辛劳的忘我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控诉的,自然是帝国主义对我国文物的野蛮掠夺和破坏……只有在对这些核心人文内涵进行完整和深入的理解之后,才能作一定限度内的“多元解读”,并且,一个不能逾越的“度”是──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核心人文内涵的处理,必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板块。



  那么,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核心人文内涵如何选定呢?筛选人文内涵的标准又是什么?



  笔者以为,核心人文内涵的选定必须依托文本,尊重历史,符合“真”的要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定。



  其一,“是”与“非”。这是判定此类课文核心人文内涵的价值底线。唯有从属于“是”的人文精神,才有可能提升为核心人文内涵;任何可判定为“非”的人文内涵,无论是怎样的“创新解读”,教师必须予以坚决否定!笔者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有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谈谈对当年“帝国主义掠夺文物”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有学生认为:当时清政府十分腐败,他们也没有能力很好地珍藏文物。如果这些文物留在圆明园,也许它们留不到今天。还不如让他们拿去,今天我们还可以用钱买回来。对这样明显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解读,教师竟然还大加赞扬这位学生“会动脑筋”!



  其二,“核心”与“多维”。这是筛选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人文内涵的重要尺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虽然同样可用于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解读,但是,作为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殊事件的“真实记录”,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必然具有一个核心的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必须以文本核心人文内涵为重点。师生在解读此类课文时,因时代变革又必然会产生新的多元化理解,有时尽管不能说它们属于“错误”解读,但同文本核心人文内涵相比,它们只能处于衍生的层次。教师对此要有准确的把握,进行有效的引导。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敬仰革命领袖的奉献精神,体会革命者对群众的关爱,是文本的核心人文内涵;而领袖和群众的相互尊重,“感恩”等人文内涵可作为衍生的人文进行解读。这是由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内容特点决定的。这也提示我们,教学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师首先必须准确地吃透教材,深刻地领悟文本的核心人文价值。



  2.尊重读者,进行适度拓展。人文内涵的处理,向来是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设计的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空洞地赞颂“牺牲”“无畏”等“革命英雄主义”,人为拔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因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地渗透人文精神。



  我的认识是:新时期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必须克服“脸谱化”和“教条主义式”的人文精神的处理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挖掘“革命人物”的崇高精神世界,在尊重人物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拓展。这是一个“英雄”走下神坛的过程,也是读者走近“英雄”的过程。如,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文内涵的把握,我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处理。第一层次,感受核心人文精神,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通过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来领悟革命领袖对人民群众的关爱;第二层次,适度拓展解读:围绕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领悟“感恩”,懂得“图报”。这个板块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步骤一 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师:那么,石碑立好以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呢?他们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几篇关于沙洲坝这口井的资料,你们想不想看看?



  生(迫不及待地):想!



  师(分发四类资料,学生选择性阅读):看过石碑的人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会说,毛主席真是个好人!



  生:村里的人会说,我们有水喝,还要谢谢毛主席和红军呢!



  生:这里说(指指手中的资料)这口井被反动派破坏了五次,村里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里的人也很伟大!



  师:你说得真好!



  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红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



  步骤二 学习课文句式“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让学生仿写句子“我们在享受其他事物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



  师(学生再次齐读课题后):吃水的时候,我们要不忘“挖井人”。那么,我们在享受其他事物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呢?比如,我们穿衣服的时候,“穿衣不忘……”



  生:穿衣不忘做衣服的人!



  生:老师,是“穿衣不忘做衣人”!



  师:好!还有吗?



  生:吃饭不忘种田人!



  生: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要不忘造房子的人!



  师:说得好!



  生:老师,还有,我们学了知识要不忘给我们知识的老师!



  以上处理,避免对“领袖人物”的脸谱化解读,通过对文中“普通人物”(乡亲们)的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同时尊重读者(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领袖人物”的精神,理解乡亲们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怀念。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三)巧妙落实语言训练



  1.设计最佳问题。问题的设计既要有思维训练的深度,又要具有语言训练的效度。问题的语言训练意义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问题,仅仅对学生起到说说议议的教学支撑作用,而是能有效促使学生沉下心来,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阅读设计要尽量避免在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内容浅显处花大力气,大事张扬;而要把阅读重心落到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的地方,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度。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描写五壮士“壮言壮行壮举”之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故而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可以“适可而止”;而课文第三自然段却是学生容易“一扫而过”的部分。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引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这一自然段写五壮士作出选择,决心将敌人引上绝路。正所谓“寻常文字最奇崛”,此段看似寻常,如果仔细分析,却颇有“嚼头”。此时,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按常理完全可以归队,可他们为保证主力和群众的绝对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把敌人引向绝路。由此,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思考与交流:五壮士的选择行为”),分三步进行教学,以树立五壮士的光辉形象:A.熟读深思,五壮士有无其他的选择?理由是什么?B.扣词品读,从“斩钉截铁”和“热血沸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C.角色写话,如果你是当时班长马宝玉手下的一名普通战士,你如何评价他的选择?你想对班长说些什么?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奋点,使他们更深入地钻研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同时,扣词品读和角色写话,让学生进行如临其境的体验,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也巧妙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2.组织有效阅读进程。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是语文课的主旋律,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既要求教师要具备精心解读教材的耐心和能力,也要求教师具有大胆处理教材的勇气和胆识。



  《桥》是现代作家谈歌的作品,记叙了一名新时期优秀基层共产党员在与山洪的搏斗中,忠于职守、群众为先、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课文语言简洁、篇幅简短,情节跌宕起伏,结局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依据课文的这些特点,我们大胆地把这篇课文提前一个学期教学,并进行了活页教学设计──隐去课文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阅读,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受:



  A.第一层面:隐去原文结尾,引领学生感受老汉“党支部书记”的人物形象:在危险面前,共产党人先人后己、以身作则,为了群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



  阅读并交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老汉的哪些语言、动作深深地感动了你?重点研读以下文段:



  文段一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文段三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B.第二层面:揭示事情结局,体会老汉父子的人性光辉:在危急关头,老汉克己奉公,铁面无私;在危难时刻,父子互让,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把死留给自己。



  阅读并交流:他是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要把排在队伍里的儿子“揪”出来?你为什么要对他如此大声地“吼”?为什么对他“凶得像只豹子”?二次研读以下文段:



  文段一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文段三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这两个层面的课文研读本身就是比较扎实的语言训练(潜心会文,研读深思);在研读基础之上的写话训练,也是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面对坍塌的“桥”,如果你是在场的村民,是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的老太太,是读了这个故事的读者,你想说些什么?



  揭示老汉与小伙子真实身份的瞬间,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冲击是巨大的,两个层次的阅读,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到了生命的凝重。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写话必然辞真意切,情由心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