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辅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年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辅导


绪  论


一、                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绪论部分的方法

绪论部分的知识结构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包括一、二两个部分),阐述什么是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①儿童文学的内容构成。②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富有儿童情趣)。

第二个层次(第三部分),阐述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特殊性,即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

第三个层次(四至七部分),从题材、艺术手法、语言以及取材方向等四个方面,论述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绪论部分的思路:首先从一首典型的儿童诗入手,引出儿童文学的内容构成,从而回答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外延;继而从儿童文学这一名称的构成因素的特殊性——“儿童”上,论述了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从而回答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回答了什么是儿童文学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之后,又进一步从与成人文学的对比中,阐述了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学的诸要素——题材、艺术手法、语言及取材方向的特殊性上,更深入地论述儿童文学在创作上的特殊性。由此可见,绪论部分由整体到局部、由外部而内部,由浅入深地来回答儿童文学这一学科理论的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绪论部分学习方法建议:绪论是整个教材的纲,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这一章中均已出现,因而,准确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为此,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拘泥于给儿童文学下定义,重要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这一知识来判断一篇作品是否属于儿童文学。

第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论述其特征时,必然要涉及到一些文学概念,诸如内容与形式、题材与母题等,要求学员应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

第三,儿童文学是与人文学相对应的概念,因而在理解儿童文学时,应该时时不忘与成人文学相比较。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都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没有成人文学这个参照系,也就无法说清楚儿童文学的特征,因而比较法应该是学习儿童文学最基本的方法。

第四,文学理论是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得出的。绪论部分的理论性强,概括性大,为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学员应有一定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作为基础,这样学起来才比较轻松。因而要求学员认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作品,尤其是带*号的重点阅读篇目,应反复阅读。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

教材指出儿童文学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两部分,简言之,即依据作品主人公是不是少年儿童来划分。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如果仔细分析每一部分的意义层次,不难看出,对儿童文学内容构成的界定,其实有三个要素,分解如下:

第一部分:①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以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为主;②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①以成人为主人公,反映的生活主要是成人的;②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有“写儿童”与“写成人”之分,但不论是“写儿童”,还是“写成人”,只要它“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并且“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的作品就是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

前面说过,儿童文学的内容构成有“写成人”与“写儿童”之分,那么,同样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个特征就是“富有儿童情趣”;“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作品“富有儿童情趣”。所以,教材例举了《浪》和《浪花》两首诗,说明了成人诗(也就是成人文学)与儿童诗(也就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儿童情趣的有无。

3.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个特点

(1)韵文性。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像儿歌、儿童诗这类韵文体作品是儿童接触最早并且始终喜爱的作品。这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实际来说的。二是在非韵文体的散文体作品中,又特别要求要有诗的特质——富于想象,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因为童心即诗心,孩子们就是喜欢读那些充满诗情、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作品。这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来说的。

(2)直观性。也就是形象性,具体可感性。因为少年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因而对儿童文学作品提出了“直观性”要求。

(3)幻想性。这是由儿童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幻想的最大特征是童话式的,因为孩子的思维与原始思维相通,泛灵性是其显著特点,即认为万事万物都像人那样有生命,而且年龄越小,越信以为真,因而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其中的猫儿、狗儿不说人话,他们就不爱听。

(4)叙事性。这是与议论、抒情相对而言的,也是与少年儿童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相一致的,因为叙事更利于出形象、出故事。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是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加上“儿童情趣”,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儿童文学——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儿童情趣——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

儿童文学题材——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儿童文学母题——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生活流手法——按生活本身的发展顺序与空间转换来组织故事和开展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法。

意识流手法——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方式来表现作品中人物意识流动的一种艺术手法。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什么是儿童文学?

什么是儿童文学?教材没有给“儿童文学”下定义,实在是因为很难简明扼要地给儿童文学一个完美的界定,因为在文学的范畴里,儿童文学的给予者(包括作者、研究者、编辑、父母、教师等)与接受者(儿童)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成人给予者对其评价多高,如果儿童读者在兴趣和感情上作出拒绝,那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给予者与接受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经常发生的这种明显的对立,就说明了确立儿童文学本质的艰难。这也是教学大纲中对学员提出“不拘泥于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这一要求的根本原因。

那么,怎样来回答“什么是儿童文学”呢?学员们可能从别的书本上读到一些定义式的解释,如:

①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作品。

②儿童文学,即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③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

这些定义都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但又各有侧重。蒋风强调的是“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显示着他对儿童文学读者的关注;浦漫汀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则透露着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关注;而鸟越信关注的是“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显然是以读者论为基础的。每一种定义,单独地看都很有说服力,但相互一比较,又各有优劣。因而,在回答“什么是儿童文学”时,仅仅只有定义式的概括是不够的。

要回答“什么是儿童文学”,所应关注的不是“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而是“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所独具的内涵。这个独具有的内涵就是“富有儿童情趣”。在此之外,还应揭示儿童文学的内容构成即范围,这有两个要点:一是“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二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反映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一般还应该反映儿童文学内部的层次性,即婴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与少年文学三大层次。

综上所述,如何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儿童文学是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文学作品中最富有儿童情趣的那一部分。

(3)儿童文学包括婴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大层次。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内容是指反映在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情趣和客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内容的构成要素是题材、主题、人物、环境和情节等。但作品的内容必须凭借与之相应的形式而显现和存在,脱离形式的内容无法表现;自然也没有无内容的纯粹的形式。所谓形式,即作品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总和,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结构、语言、艺术手法以及体裁等。

明白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构成要素,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对具体作品展开分析。绪论部分在阐述了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后,其实就是从内容(第四部分“题材”、第七部分“取材”)与形式(第五部分“艺术手法”、第六部分“语言”)的诸因素来进一步阐述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的特殊性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编  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第一章  概  述


一、                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的知识结构由层层深入的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讲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一节。这又有三个层次: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

其次是讲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即儿童文学的功能——第二节。

再次是讲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受——第三节。

学习本章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确定儿童年龄特点本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任务,但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就不能回避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儿童的年龄特点还是用来解释儿童文学特点的出发点,因而学员应该阅读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的著述。二是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都可以联系我国目前通行的幼儿园、小学与中学这三个教育阶段来理解。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材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作了如下定义: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综合表现”。“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就是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因素,它们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

2.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

(1)婴儿期(1~3岁)   (2)幼儿期(3~6岁)   (3)童年期(6~12岁)   (4)少年期(12~15岁)  (5)少年后期(15~18岁)

3.儿童接受文学的特点

“儿童接受文学的特点”这一命题中内含有两个子命题,即“文学接受的一般特点”与“儿童接受文学的特殊性”。文学接受的一般特点又是什么呢?教材指出:“文学接受在本书具有特定的含义。所谓文学接受是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至产生兴趣的过程”。因而接受不同于欣赏,接受的结果是“产生兴趣”,然后才进入欣赏阶段;而欣赏的结果则是对作品产生美感。那么,文学的接受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心理学方面来说,是先有需求,再有注意,然后才去听讲或阅读作品。如果在这过程中,读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就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进而从情感上接受它。从社会学方面来说,“接受”便是作为社会成员的读者,依照自己所习得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来认可作品。也就是说,当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社会情感和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社会角色相一致时,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所接受。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也必然遵循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即需要→注意→阅读→兴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接受环节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成人的接受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即儿童的文学需要、文学注意、文学阅读与文学兴趣都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教材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儿童如何接受文学作品的。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综合表现。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因素,它为人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人体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状态等。

心理因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

社会化——指人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社会适应性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最核心的是人际交往。

文学接受——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至产生兴趣的过程。

第二章  婴幼儿文学(作一般了解)


第三章  童年期文学


一、                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系统分三个层次,从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点、童年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童年期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及意义作用来全面释述童年期文学,也就是教材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讲述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其知识结构系统是:童年期儿童的生理特点——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特点——童年期儿童的社会化。

第二个层次,讲述童年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首先阐述童年期文学范围的开放性,指出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都是童年期文学。再根据“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需要,对童年期文学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浅显性、真实性、趣味性、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个层次,讲述童年期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及意义作用。其知识结构系统为:童年期文学的样式(儿童诗、英雄故事、小说、科幻作品、童话和寓言、散文)——常用手法(写实、夸张、幽默)——童年期文学的意义和作用(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陶冶情感的作用、宣泄作用)。

二、学习重点解析

1.童年期文学的范畴与要求

教材指出:“童年期的儿童文学,是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如何理解这一宽宪法的界定呢?关键在于要认识童年期文学在其范围上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无论题材内容,还是体裁等艺术形式,童年期文学都是向两极延伸的,或者说它与婴幼儿文学、与少年文学之间的分界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具体来说,童年初期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还有着幼儿的一些特点;而中年级以后的儿童,其年龄特点又接近于少年,具有了许多少年的特点。两极延伸的结果,就是不能对童年期文学的范畴作出静态的界定。

对童年期文学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四个方面:

(1)浅显性。首先是文字的浅显,因为童年期儿童还处于小学教育阶段,识字与阅读的能力都有限。其次是指内容的浅显,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2)真实性。因为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供给他们的作品不仅要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情感的真实,这主要是指作者的真诚和作品艺术形象所渗透出的情感是真实可信的。

(3)趣味性。主要指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儿童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看完作品。

(4)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是与婴幼儿期文学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语言表现手段与艺术手法。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既是满足童年期儿童在这方面的知识性要求,也为着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2.童年期文学的作用

童年期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与智两方面。从“情”讲,它必须首先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具有娱乐作用、陶冶情感的作用和宣泄作用;从“智”讲,它必须发挥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具有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

娱乐作用、陶冶情感的作用、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这是整个儿童文学都具有的功能,只是在不同读者层次中所发挥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譬如童年期文学的认知作用主要是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与此相适应,教育作用则侧重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宣泄作用本可以归入陶冶情感这一大范围内,但因为童年期儿童生活的快节奏、学习任务的繁重,给他们身心都造成一定的负荷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排遣这种负荷感,减轻压抑,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为童年期儿童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宣泄作用是童年期文学值得重视与开发的一种心理调节功能。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童年期儿童文学——指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

幽默手法——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写实手法——真实地描写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第四章  少年前期文学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与前两章一样,本章知识结构分三个层次,即:

少年前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化程度)——第一节。

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第二节。

少年前期文学常见样式(小说、童话、散文、科幻作品、剧本)和表现手段(抒情手法等)及意义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陶冶情操、宣泄作用等)——第三节。

学习本章的方法:与童年期文学相比较,在比较中了解少年前期文学的特征与要求。 主要要求学员了解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少年前期的年龄特点

少年前期年龄的界定大致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由于这一时期孩子们生理心理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且发展速度极快,因而被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困难期”、“危险期”。这一时期少年的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相混合,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伴随,自觉性和被动性相交错。具体来说,在生理上进入青春发育期,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在心理上,兴趣范围扩大,有意注意和抽象思维均占主导地位,情感丰富,道德感进一步加强。在社会化程度上,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有了明显的“成人感”。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使得他们对文学的接受远比童年期要广泛和深刻得多。

2.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少年前期文学有一个颇难界定的范围。少年期文学不同于童年期文学,但又有与童年期文学相似相通之处。少年期文学有向成人文学飞跃的趋势,又不同于成人文学。所以它的界限比童年期文学更为模糊。

对少年前期文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真实性——与童年期文学的真实性要求相比,这里的真实性主要指生活的真实性,因为少年前期的儿童已有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加入到社会中去,因而迫切想了解真实的世界,特别是了解人的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深刻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情感的深刻性,因为初中生已经能读懂有一定深度的文学作品了。

新奇性——主要是满足少年前期儿童对一切隐秘事物的强烈的新奇感和探求欲,尤其是他们渴望知道他们还不了解的人和事。新奇性主要表现在题材、情节和表现手法上,是引起这一时期儿童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

艺术性——少年前期儿童已开始对艺术本身发生兴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开始成为审美对象,因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在艺术技巧手法上应力求丰富多样。

3.少年前期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

与童年期文学样式相比,少年前期文学并无多大差别,主要还是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科幻作品、剧本等,但对各体裁的要求却有了新的变化。譬如诗歌就要求有一定的内容深度,篇幅也可稍长,主题表现上讲究隐蔽性,表现手法上强调多样性。小说是这一时期儿童最为喜欢的体裁,与童年期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内容更深刻,形式更多样。童话则偏向于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带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散文也深受这一时期儿童的青睐,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乐于阅读各种优美的散文,从中吸收知识,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除童年期文学的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手法之外,还有抒情手法,因为抒情手法是借作品中的形象直接或间接表达某种情感体验的手法,很适合少年前期儿童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成人感——指儿童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产生的个体成熟的体验。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第五章  少年后期文学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有三个部分,即:

少年后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化程度)——第一节。

少年后期文学的范畴(开放性)和要求(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深刻性——抒情性——艺术性)——第二节。

少年后期文学的常见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和表现手段及意义作用——第三节。

学习本章时应注意与少年前期文学作比较。

第二编  儿童文学的文体


第一章  儿  歌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分三个层次,即:

第一节讲述儿歌的特征,其中又有两个层次,即先讲儿歌的定义,后讲儿歌的特征。在讲述儿歌的特征时,又是从内容(主题单一,内容浅显)和形式(结构简单,语言通俗,音乐性强)两方面来分析的。

第二节讲述儿歌的类型,列举了7种常见的类型:摇篮曲——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游戏歌——谜语。

第三节讲述儿歌的创作,主要强调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体现口头文学的特征——体现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诗体文学的特征。

学习本章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运用比较法,认识儿歌与儿童诗的不同。二是要多读作品,学习时联系具体作品来体会儿歌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就是从具体的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二、 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歌不是儿童诗

从欣赏对象看,儿歌适合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不识字,主要靠听觉来接受;儿童诗适合学龄期儿童阅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更为少年读者喜爱。

从思想内容看,儿歌主题单一,浅显单纯,不一定有完整的内容和明显的教育意义,如一些摇篮曲、游戏歌等;有的主要是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如绕口令、谜语歌等。儿童诗重在叙事或抒情,有明确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形象性十分鲜明。

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一般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复杂,讲究遣词造句。

然而,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尤其是创作儿歌与儿童诗的界线并非十分明显,它们都是适合儿童接受的诗歌文体,同时文体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在创作中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诗化的儿歌和歌化的儿童诗屡见不鲜,这类作品往往又同时为儿童诗选和儿歌选所选录,如收入《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儿歌”部分的《坐火车》(柯岩)、《我给小鸡起名字》(任溶溶)和“儿童诗”部分的《摇篮》(黄庆云)等,就属于这类作品。

第二章  儿  童  诗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儿童诗的特征(第一节)——儿童诗的分类(第二节)——儿童诗的创作(第三节)

学习本章,应注意与上一章所讲述的儿歌作比较,同时还应多读一些儿童诗,将知识学习、作品分析与编创作品结合起来,认真体会儿童诗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诗的特征

教材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儿童诗的特征。

首先,从成人对儿童的引导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强调儿童诗必须有健康积极的主题;并且指出中外优秀的儿童诗,无不因为其具有这一首要特征才被确认为佳作。这里也体现了给予儿童的作品,必须把正确的导向放在第一位的艺术主张。

其次,从儿童诗与成人诗的比较中,指出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浓郁的儿童情趣。并从儿童作者与成人作者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儿童情趣的体现,其核心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描写生活。

第三,从儿童思维的特点出发,指出儿童诗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法相适应,儿童诗必须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从想象性和叙述性两个方面,个体阐述了儿童诗的形象性。

第四,从儿童诗的语言特点出发,指出必须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这是由两方面的要求决定的:一是儿童诗语言的表达需要,即它必须是诗的语言;二是儿童诗还承担着语言训练的任务,即它必须规范、得体。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押韵上,还表现在节奏上。对于后一点,教材例举了《雪白的墙》,表明即使不押韵或押韵不严,但只要注意感情与句式节奏的协调,读起来同样自然流畅,富有音乐美。

2.儿童诗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儿童诗作出不同的分类。教材侧重于从内容的角度对儿童诗进行分类,同时又兼顾其他分类标准,将儿童诗分作六大类:童话诗、故事诗、讽刺诗、寓言诗、科学诗、抒情诗。

3.儿童诗的创作

教材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从作者角度提出的。儿童诗的作者主要是成人 ,因而要求成人作者必须了解儿童,有一颗童心。

二是从读者角度提出的。因为读者是儿童,创作时就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体现出儿童文学所独有的阶段性。也就是眼中要有儿童读者,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是给哪一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创作者必须心中有数,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艺术兴趣与需求是很不相同的。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儿童诗——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童话诗——以诗的形式叙述童话的一种诗体。

故事诗——以诗的形式叙述描绘故事的一种诗体。

讽刺诗——以夸张讽刺手法写成的幽默诙谐的诗。

寓言诗——以诗的形式记叙寓言的一种诗体。

科学诗——以反映科学知识、科学规律,赞颂科学精神为内容的诗体。

抒情诗——与叙事诗相对应的一种诗歌形式,以直抒胸臆、咏叹情感为主要特征。

第三章  儿  童  故  事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系统有三大层次,即:

儿童故事的特征——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分类——第二节;       儿童故事的创作——第三节。

学习本章,首先要多读作品,要求先读完《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全部儿童故事,再选读几篇童话和儿童小说,阅读时还应认真体会作品后面的简析文字。在对儿童故事这一类作品有了初步印象后,再来看教材,就会加深理解,更容易掌握有关知识。此外,要注重比较的方法,除比较同为散文体的童话、儿童小说外,还可以与已经学过的韵文体儿歌、儿童诗进行比较。因为在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这一点上,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故事的特征

教材从内容(主题、情节)与形式(表现手段与语言)两大方面讲述了儿童故事的四个基本特征:

(1)主题:集中而明朗。指儿童故事的主题一般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寓有相当明显的教育目的。

(2)情节:曲折而单纯。情节曲折是儿童故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但这种曲折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与成人故事相比,又是单纯的。主要表现在情节主线一般都单线发展,不枝不蔓,但又不是直线式地推进,而是呈曲线形、波浪状地发展,所以说儿童故事的情节特点是曲折而单纯。

(3)表现手段:叙述明快而有童趣。叙述是儿童故事的主要表现手段,其特点是开头要开门见山,结束要干净利落,整个叙述过程一般总是粗线条的。同时要富有童趣,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4)语言:质朴而活泼。故事语言的总体风格应质朴,表现为朴素、浅近、口语化,故而比较活泼、明快,富有表现力。

2.儿童故事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论。一般多从内容上划分,同时兼顾难以用内容尺度来界定的具有显著个性特征的图画故事,因而,教材将儿童故事主要分作四大类:

(1)图画故事。以图画表现故事内容,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不用或极少用文字;二是以文辅图,叙述描写乃至对白都比较详细。前者主要适宜于不识字的婴幼儿,后者主要适宜于学龄儿童。以动画(卡通)形式出现的图画故事书,最受小读者欢迎,如《大闹天宫》、《米老鼠和唐老鸭》等。

(2)历史故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叙述对象的故事,主要是既传授历史知识,又给孩子们以教益。如《三国故事》《鲁班的传说》等。

(3)生活故事。以儿童生活为叙述对象的故事,如《篱笆上的洞》《李子核》等。

(4)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特别能吸引较年幼的孩子。而那些表现动物习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故事,又能开阔儿童眼界,扩大知识面,很受小学生及初中阶段儿童的喜爱。前者如《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后者如俄国屠格涅夫的《小鹌鹑》等。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儿童故事——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故事。         图画故事——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内容的一种故事。

历史故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叙述对象的故事。       生活故事——以儿童生活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事件为叙述对象的故事。

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童故事与童话、儿童小说的区别

童话一词未产生以前(童话一词产生于五四时期),其所指称的作品实际上都归属在儿童故事这一名称下,因而,童话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释为“专备儿童阅读的故事书”,而与儿童故事混用。发展到后来,童话才专指儿童故事中“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广义的儿童故事包括童话,狭义的儿童故事与童话相并列,童话即专指带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

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儿童故事着重于故事情节,讲究精彩事件的叙述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而儿童小说重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和主题的深度。在文学性的要求上,儿童小说比儿童故事要高,或者说,故事是粗线条的,小说则是精细的。

第四章  童   话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大体与前几章相同,分三大层次,即童话这一体裁的特征(第一节)、分类(第二节)及创作(第三节)。但第三层次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创作要求”之外,还有“童话的表现手法”,这是与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三章所不同的。

学习本章时,因为已经有学习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三章经验,可以通过这几种体裁的比较来加深理解;在学习有关童话知识时,最好联系自己熟悉的作品来体味,避免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知识;第三,学习本章前,应将《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童话作品阅读一遍,再认真体会作品后面的“简析”文字,从中学习一些分析评论作品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解析

1.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

童话这一体裁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不论大人小孩都能脱口说出一两个童话故事,如《小红帽》、《海的女儿》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建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并且谁都清楚,这里叙说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全是源于人类的幻想。如果说小红帽反映的是要防止装扮成外婆的狼一样的恶人,人鱼公主是对万物之灵的人的歌颂,那么这些现实的主题也只是通过幻想来作折射式的反映的。因而,可以这样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童话的灵魂。

2.童话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童话分成不同的类型,列表比较如下:

分类标准

童话类型

基本特点

典型作品


作   者

1.民间童话

流传于民间以及据此整理加工而成的童话

《一千零一夜》 《五卷书》


2.创作童话

作家独立创作的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宝葫芦的秘密》


体   裁

1.童话故事

用故事形式来写

《皇帝的新装》 《小蝌蚪找妈妈》


2.童话诗

用诗歌形式来写

《金色的海螺》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3.童话剧

用戏剧形式来写

《小熊请客》 《马兰花》


人物形象

1.超人体童话

以具有超人的神奇的形象为主人公

《渔童》 《白雪公主》


2.常人体童话

以普通人为主人公

《皇帝的新装》 《卖火柴的小女孩》


3.拟人体童话

以人格化的形象为主人公

《木偶奇遇记》 《浮云》


内   容

1.文学童话 (传统童话)

反映社会生活为主

《古代英雄的石像》 《快乐王子》


2.知识童话 (科学童话)

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

《小蝌蚪找妈妈》 《尾巴》


3.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是通过其特具的表现手法来实现的,这些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假定等。

夸张。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但童话的夸张自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不是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简单而适度地放大或缩小,而是极度的夸张,全面的夸张。这种夸张具有假定性、比拟性、虚幻性情节性。比如《格列佛游记》,通过对人物大小的夸张,虚拟了“小人国”和“大人国”两个假想国,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从这极度夸张中发展而来,没有了夸张,也就没有了这个故事本身。不仅如此,童话中异彩纷呈的童话人物形象也是由夸张产生的。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拟人的夸张;木偶皮诺乔的鼻子一—说谎就长,是变形的夸张;马良的神笔是神化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到40条垫被下面有一粒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所以,童话的夸张是从童话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是从童话人物到童话情节的极度夸张,这种夸张成为童话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没有夸张,也就没有了童话的幻想。

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体的童话人物,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塑造的。在超人体与常人体童话中都离不开比拟,因为一个概念、一种观念、一种品质,都可以在拟人手法下变成童话人物。比如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中那个能说会道的“宝葫芦”,就是“不劳而获”寄生思想的人格化了的产物。严文井《春夏秋冬》还将四时变化的天气现象人格化,称冬天“是一个冷酷而又易于发怒的老人”,夏天“是一个脾气很坏的郁闷的青年人”,“冬有一个女儿,叫做春姑娘。夏有一个妹妹,叫做秋姑娘”。拟人手法的运用既使童话形象具备了人的特点,又保留了它作为物的某些基本属性,使童话形象具有了似幻犹真、亦真亦幻的美感。

假定。运用假定手法所写的童话,称之为超人体童话。假定可以是人物、事件、环境,教材就是从这三方面来例举的。巨人、灯神之类是假定的人物;耳朵、嘴巴被气跑了是假定的事件;安徒生笔下的海底皇宫是假定的环境(地点)。所谓假定,就是假设或虚构,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但假定又必须“合情合理”,能在童话环境中自圆其说,从而达到“假中见真”,折射式反映生活真实的目的。

除上述三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外,还有对比法、惩罚法、巧合法、误会法、反复法、梦幻法等其他表现手法。出于情节内容等方面的需要,同一篇童话中的表现手法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超人体童话——以神仙妖怪、魔法宝物为主人公,幻想神秘、奇特,表现出超乎人类力量的童话。

拟人体童话——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物为主人公的童话。

常人体童话——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童话。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童话与现实的关系

教材指出:“童话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对现实生活作折射式反映的思维活动。”这里所说的其实是童话与现实的关系,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首先,童话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它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现实生活是童话创作的源泉。其次,从具体的童话作品看,童话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社会上出现了冻死孩子的悲剧,安徒生才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世界上有那些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安徒生才写了《皇帝的新装》。所以说,童话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的原样,而是折射式地反映着生活。

2.童话的逻辑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创作童话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童话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规律,在童话创作中被称为童话逻辑。童话逻辑的核心内容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规律,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童话的幻想必须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胡思乱想,即童话中的幻想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其次,童话的幻想必须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认知规律,让幻想故事获得合理性并产生真实感,也就是让虚构的情节得以合乎逻辑的发展,读者读来才觉得合乎情理。

第三,在拟人体童话中,幻想一定要做到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忽视物性,而将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完全当做人来写,就会破坏童话的艺术假定,违背童话人物的物的本性。童话中的人物应该是既物非物,既人非人,即一种富有生命的童话形象。

第四,童话中出现的人物、情节、环境必须取得幻想的同一性。也就是作者必须为幻想的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存在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让三者协调起来,不至于相互冲突,破坏了童话假定的合理性。

第五章  寓  言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共分三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第一节),阐述寓言的特征,从寓意、情节、语言、结构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二层次(第二节),阐述寓言中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第三层次(第三节),寓言与童话的区别,从作品的内容、形式与读者诸方面来进行比较。

学习本章,可以通过与童话的比较来弄清寓言的特征。又因为寓言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喻体的生动形象及其表达寓意的巧妙上,学习寓言时要善于分析把握运用喻体的方法及隐含的意义。参照《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寓言作品后面的“简析”来学习写作寓言评析短文。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寓言的特征

从内容方面看,特征有二:

首先是具有鲜明的教谕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寓言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喻体就是所叙写的故事,本体指寓言所阐明的教训或哲理,即寓意。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所在,故事是为着说明寓意的,因而寓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假托故事,寄寓哲理。

其次是具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但这个故事在本质上是比喻的性质,或者说寓言是用巧妙的比喻构成的。举一则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就明白了。稍有动物常识的人都知道,狐狸是食肉动物,从来不会垂涎于葡萄,而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这显然违反了“物”性。但读者却乐于接受,其原因就在于寓言本质上只是一种比喻、一种影射,它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将整个故事当作一个比喻,或以此喻彼、以古喻今,或以大喻小、以远喻近,借此传达某种教训和事理。

从形式方面看,也有两个特征:

首先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因为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藏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对语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具体来说,叙述必须直截了当,描写必须简约鲜明,而在那些讽喻性寓言中,又要求语言具有幽默风趣的风格。

其次是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

2.寓言的表现手法

教材中列举了比喻、拟人、夸张三种寓言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具体说明时,都是与其他体裁相比较而言。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文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面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3.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首先,比较明显的区别有三点:

(1)篇幅长短不同。寓言一般都很短,童话篇幅较长。

(2)读者对象不同。童话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但寓言的读者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

(3)结构方式。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教训)两部分组成。所谓“点题话”的形式是寓言最外在的特点。童话则没有这种结构上的特点。

其次,比较难以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同样是拟人和夸张手法,童话讲究“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而寓言则要求有利于寓意表达,可以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寓言——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寓示——指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寓言“三要素”

有的研究者认为:一则完整的寓言应包括故事、寓意、寓示三个要素。

寓言必须具有故事与寓意,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而沟通故事与寓意的正是寓示。在具体作品中,寓示是指“将故事引向寓意”的那部分议论文字。在多数情况下,寓示性文字并不直接写出来,而像寓意一样可以被省略。但这并不等于说寓言可以不要寓示,其实整个寓言故事处处都在暗示,竭力让读者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的寓示。这是寓言故事与非寓言故事的区别所在。正像寓言大师莱辛在《论寓言》中所说的:“教训从一则出色的寓言的各个部分一下子迸射出来。”所以,一则完整的寓言,其构成有故事、寓意与寓示三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图示为:

第六章  儿童小说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系统仍然是三大板块,即教材中的三节:(一)儿童小说的特征;(二)儿童小说的分类;(三)儿童小说的创作。

学习本章,应有意识地将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作比较,从中体会儿童小说的特征及其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还可以将儿童小说与体裁特征相近的儿童故事作比较,体会儿童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多读作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量的作品作基础,就很难理解教材中已经高度概括了的那些理论知识。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小说的特征

教材将儿童小说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 (1)主题:积极,有针对性;(2)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可信;(3)情节:曲折生动。 (4)语言:准确、精练、琅琅上口。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读者是儿童的缘故,作品的主题即思想与情感倾向必须鲜明、积极、有针对性。含蓄、隐晦和消极情绪都不符合儿童对文学的心理期待,也不符合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的原则。但儿童小说毕竟不是教科书,其积极的主题必须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完成,而人物形象则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形象。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可信与否,又是通过小说情节的展开来体现的,因为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上述三个方面的最终完成,又必须依赖于语言这一文学的建筑材料。

2.儿童小说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儿童小说有不同的分类,现列表如下(举例作品主要见《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分类标准

儿童小说的类型

作品举例


叙述方式 (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

《湖畔儿语》《三个铜板豆腐》


2.第三人称

《饿》《小粗心》


篇幅长短

1.短篇小说

《喀布尔人》《双人茶座》


2.中篇小说

《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


3.长篇小说

《汤姆·索耶历险记》《草房子》


题  材

1.历史题材小说

《雨来没有死》


2.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包括学校与社会)

《男生贾里》《三点半放学》


3.科学知识、科学幻想题材小说

《小灵通漫游未来》《大熊猫传奇》


4.惊险侦破题材小说

《埃米尔捕盗记》《小侦探》


5.动物题材小说

《野性的呼唤》《狼王洛波》


  3.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一般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的儿童小说一般都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分析《雨来没有死》中的小英雄雨来形象,就必须从作品中描绘的典型环境出发,才能充分理解雨来成长为英雄的社会、情感背景以及必然性。这一典型环境包括大的时代背景——抗战,以及他生活的具体环境——学校与家庭。

(2)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从事件看人物性格,是最简洁易行的分析方法,因为什么样的性格决定着人物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班台莱耶夫的小说《诺言》,其中写长着雀斑的小男孩“忠于职守”,不得到“上级”的命令决不“下岗撤退”一事,就集中反映了这一儿童性格——天真、认真,在憨态可掬的稚气中显现出高尚的品德(坚守诺言)的光芒,使得小男孩这一形象生动丰满而又真实可信。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这有两种情形;一是儿童形象之间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如《双人茶座》中的“我”和“改”;二是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既相互对比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如《雨来没有死》中的小学女教师、雨来的父母和雨来。儿童小说以塑造少儿形象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塑造成功的成人形象,因为儿童生活中离不开成人,他们的成长也与成人的教育、培养分不开。因而,儿童小说同样要重视对成人形象的塑造,使之与儿童形象相得益彰。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儿童小说——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心理特点创作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

典型人物——指小说中具有某种代表性、并且有独特性格的人物。

典型环境——指小说中典型人物活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

情节——也叫故事情节,是叙事文学所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它既构成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也展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是小说创作的三大要素之一,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形象——又称文学形象。作家依据现实生活,经过艺术概括,表现在作品中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

第七章  儿童散文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分两个部分,即:儿童散文的范畴及分类;儿童散文的特征和创作。两个部分共讲了四个问题:儿童散文的概念、分类、特征与创作。

学习本章,可以与儿童小说、儿童故事这两种体裁相比较,因为儿童散文虽不以塑造形象取胜,又不以故事性吸引读者,但小说、故事的表现方法它都可以借鉴,用以表达一种童真童趣。还可以将儿童散文与成人散文来作比较,细心体会儿童散文的特征及其在创作上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编  儿童文学的鉴赏与批评


第一章  儿童文学鉴赏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系统是两大部分,即教材中的两节: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和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包括以下的知识点:儿童文学鉴赏的含义——儿童文学鉴赏主体——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

学习本章,除联系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经验外,还可以结合教材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受”这一部分来学习,也可以与成人文学鉴赏作些比较,来体会儿童文学鉴赏的特殊性。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

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即儿童文学鉴赏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活动,教材从鉴赏过程和鉴赏结果两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从鉴赏过程来看,儿童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从鉴赏结果来看,儿童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鉴赏必须以阅读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对作品中隐含的形象、情感与理念进行感悟,因而儿童文学鉴赏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其实儿童文学的审美活动就是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潜在的审美功能的一种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鉴赏又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所谓寓教于乐,也就是儿童文学鉴赏的审美效果。

2.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

教材中对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列举了五个方面。为方便理解,可以从文学作品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来认识。

与作品相关的主要因素是作家、读者与生活,其相互间的关系可以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韩进)第124页图示。

也就是说,生活影响、感发作家,作家对之作出反应。由于这种反应,作家创作出作品。作品与读者见面,立即对他产生影响。读者因阅读作品、接受教益与启发,从而对生活的态度有所调整。从生活出发,最终又反作用于生活,整个文学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读者出发呢?以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为中心来分析,就是文学鉴赏活动,其意义便可以归纳为:

对于儿童读者,鉴赏有利于发展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如果读者是一位文学批评者,鉴赏便是他开展正常的儿童文学批评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作品本身,鉴赏是充分发挥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有力保证。

对于作家来说,鉴赏有利于他们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创作,使创作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儿童,由此增强创作的自觉性和提高创作水平。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和需补充的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儿童文学鉴赏——指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童文学鉴赏的过程

教学大纲要求学员了解鉴赏的过程,并将此作为学习重点,但教材并没有专门的论述,现补充如下。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先有意象,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最后奉献出的是作品;那么,文学鉴赏首先面对的却是作品,通过读者的鉴赏活动,将其“还原”为意象。这种“还原”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具体来说,其过程大致如下:

阅读作品,破译语符。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而阅读的首要任务是破译语符。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都隐含在构成作品的语符系统里。如果不认识文字,或不能理解字、词、句的含义,鉴赏过程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有的儿童读者无法进入作品中,与作者对话,文字常是最主要的障碍。

感受形象,再造形象。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读者在阅读中,看到某个字形,读到某个字音,就会在脑海中再现某个形象。比如在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读者读到“丑小鸭”这个词,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出现丑小鸭的形象,但不同的读者脑中的丑小鸭形象,又不完全一样。因为文学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不具有绘画、雕塑、电影艺术、戏剧艺术那种视、听的直观性;因而,无论作家描绘得多么详尽,其笔下的形象仍然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加之鉴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差异,对形象的理解就更不可能是一致的。这也就是在不同的儿童读者心目中会有不同的“丑小鸭”形象的原因。换言之,每一个丑小鸭形象,既是鉴赏者所感受到的作家笔下的形象,又是鉴赏者个人的再创造,是作家和鉴赏者所共同创造的。

交流情感,领悟意蕴。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为作品中的形象所感染,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自觉地与作者一起构筑着多彩的艺术世界。比如,当小读者在鉴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他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名观众,甚至就是那个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读完这篇童话,回到现实中来的小读者会感到情感与心理上,都有所得。比如童话中小孩的“发现”与大胆,让他感到兴奋与满足;对童话中展现的昏庸无能的皇帝受骗子之骗,落得个裸体游行的荒唐结果,感到痛快。当鉴赏者在情感上有这些体验时,就会领悟到作家在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评判——一种力透纸背的社会讽刺和批判意味。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对这篇童话意蕴所作的剖析:“那些皇帝、统帅、诗人,挖空心思去给自己弄些伟大的标志,可这全是假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破,就连皇帝也空空如也——一丝不挂!”这样一种哲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它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这篇童话也正因为具有了这一哲理性主题,才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至此,可以说一个较为完整的鉴赏过程已经结束。

2.儿童文学鉴赏文学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比成人为低,多数情况下需要有教师、家长或其他成人的适当指导。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别,作为独立的鉴赏主体,儿童对文学的鉴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1)偏重直观感受,以感受性阅读方式进入作品。具体表现有二:一是重视第一印象。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头、装帧、插图、版式及开读后的“第一感受”,对儿童读者的阅读选择或继续阅读有着直接影响;二是重故事情节,希望作品出故事,而且越快越好。

(2)易于情感投入。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理智较差,也因为经验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对作品中描绘的情景,会信以为真,因而在鉴赏作品时,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投入情感,更容易参与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苦乐同悲喜,甚至会忘记自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

(3)善于模糊解读。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儿童在解读作品中,往往会遇到他们弄不懂的地方,比如不认识的字词,不能理解的句子等。但他们却能跳过不懂之处,根据自己的解读,将形象进行重构、组合和补充,从而大体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

(4)拙于鉴别评判。儿童对作品的评价不像成人那样,从主题高度、形象塑造和艺术水准等方面来进行鉴别评判。他们一般缺少理智的冷静的分析,而是凭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好看”或“不好看”、“有趣”或“没劲”这类情绪化的语言,来表明他们对作品的评价。

第二章  儿童文学批评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具体来说,儿童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活动;儿童文学批评对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读者鉴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部分,即第二节: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教材具体讲了七条。

学习本章,要结合上一章的学习,因为儿童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儿童文学的鉴赏基础上的。同时,还可以与成人文学批评相比较,体会儿童文学批评标准的特殊性。再者,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选取一篇范文,对照批评标准,试作评述。

二、学习重点解析

1.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

教材对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作了三点阐述,分别是从儿童文学批评的对象和自身特点两个角度来考察的。前两点都是从儿童文学批评的对象来看的,第三点是从自身特点来看的。

(1)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的审美创造,批评者在评判它时,就必须并且也只有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出发,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按艺术规律和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来进行评判,而不是从政治的、社会的等其他非艺术的视角来进行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批评首先是美学的批评。

(2)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同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儿童文学像成人文学一样,根植于社会生活,包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评价,那么,儿童文学批评在美学批评的大前提下,也只能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程度——广度、深度和力度出发,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其历史价值。所以说儿童文学批评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批评。

(3)儿童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它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在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作科学的评判。也就是批评者不以个人的审美享受为满足,而是要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从而阐明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儿童文学批评隶属于文学批评,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门类。这是儿童文学批评与一般文学批评相通的一面。此外,儿童文学批评还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即鉴赏者与批评者的分离。儿童文学的鉴赏者主要是少年儿童,但批评者却主要是成人,这给儿童文学批评带来复杂性,有时批评者赞赏的作品,少年儿童却无动于衷;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在批评者那里又反映冷淡。理想的批评应该是鉴赏者与批评者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调和,首先是作为批评者的成人要重视小读者的反应,同时又要运用成人的优势与影响,给小读者以积极的引导。所以说儿童文学批评又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是一般文学批评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2.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教材列举了儿童文学批评的七条标准,讲得比较细,但对学员理解与记忆有些不便,这里试将这七条标准作些归纳与合并,目的是便于学员掌握。

从儿童读者的角度要求作品,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即“有益”与“有趣”。“有益”主要是就作品的审美效果而言的;“有趣”主要是指适合儿童审美心理,富有儿童情趣,让儿童乐于阅读。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儿童感到“有趣”,乐于阅读,才谈得上“有益”。内容“有益”,却没有趣味,不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作品中潜在的价值也无以发挥。因而不妨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来考察儿童文学批评应有哪些标准。

在“有益”的一方面,可以列出以下两条:

(1)真实性标准。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教材中的标准之一);

(2)教育性标准。作品是否有利于儿童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标准之二)、知识面的拓宽和求知欲的激发(标准之七);

在“有趣”的一方面,可以列出以下三条:

(1)趣味性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儿童情趣(标准之三),是否与读者的年龄阶段相吻合(标准之六);

(2)形象性标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标准之四);

(3)形式美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形式美(标准之五)。

在上述两大方面五个标准中,突出体现了儿童文学特殊性要求的,是两条标准,即教育性(广义)标准和趣味性标准。其余三条标准可以说是一般文学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所共同遵守的,只是在具体实践中各有所指。

三、重要的名词解释

儿童文学批评——指以儿童文学鉴赏为基础,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评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儿童文学评论的写作


一、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本章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讲述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一般要求,其知识点为:儿童文学评论的种类、特殊性及写作要求。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具体讲述写作儿童、童话等各类儿童文学评论的要求。

学习本章,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因为一篇评论的写作,要涉及到作家与作品、鉴赏与批评、儿童文学一般原理与儿童文学文体知识的方方面面。所以,学员在学习本章时,一要有意识地复习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二要与成人文学评论写作相比较,体会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特殊性。

二、学习重点解析

教学大纲将这一章的内容与上一章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儿童文学的批评与评论写作”,但对这一部分学习重点与难点的要求,还是很明确的。重点掌握的是:“评论写作的要求,并能针对作品思想艺术特殊撰写评论文章”;难点是:“如何对具体作品选择角度进行评论”。

1.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要求

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要求可以从“一般要求”与“文体要求”两方面来理解。

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一般要求,亦即总的原则。

(1)顾及全篇,知人论世。“顾及全篇”,就是在评论一篇作品时,应在把握作品的基本精神、总的倾向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知人论世”就是要求在评论一篇作品时,必须从产生这一作品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知人”是要求评论者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及创作情况。“论世”是指评论者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2)实事求是,贵有“灼见”。“实事求是”就是评论时,褒贬恰当,分寸适宜,既对作家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不能昧着良知,曲意奉承或恶意棒钉。所谓“真知灼见”,就是评论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但自己的见解必须是从对作品的科学分析中来,有理有据,而不是捕风捉影,为着标新立异。

在上述两条基本原则下,还必须考虑不同体裁的作品在艺术样式上的特殊性,依据不同体裁的特征及要求来对作品进行评论。一般来说:

(1)儿歌评论的写作。儿歌的主要读者是婴幼儿,主要特征是:内容浅显,主旨单一,篇幅短小,易记易唱,且富有节奏感与音韵美。因而儿歌评论的写作就应从婴幼儿这一接受群体出发,紧扣儿歌的形式特点,围绕儿歌的形象性与音乐性来展开评论。

(2)儿童诗评论的写作。儿童诗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主要特征是:健康积极的主题,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等。儿童诗评论写作就应努力以儿童的眼光、简明的情感设身处地地去欣赏它,从作品所体现的儿童诗特征来展开评论。

(3)童话评论的写作。童话最大的体裁特征是幻想,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如夸张、象征、拟人等的运用,都是为营造童话的幻想情景服务的;童话也正是通过幻想来反映生活的。评论童话就应从这一根本特征出发,分析这一幻想世界的艺术特征,探究作者创造的童话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揭示童话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4)儿童小说评论的写作。儿童小说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主题积极、有针对性;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可信;情节曲折生动,有较强的可读性;语言准确、精练、琅琅上口等。因而,儿童小说评论的写作往往以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挖掘、形象的塑造、语言特色及可读性来作为评论的重点。

(5)儿童散文评论的写作。与其他体裁相比,儿童散文的体裁特点是贴近儿童生活,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评论则多扣住这一体裁特点来展开,着重探究儿童散文的诗意美、意境美和童趣美。

从上述五种主要的儿童文学体裁的评论写作可以看出,对任何一种体裁的作品进行评论,都必须顾及这一体裁的儿童读者群体,同时结合该类体裁的自身特征,可以说,这是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2.如何对具体作品选择角度进行评论

评论角度选择得是否得当、准确,往往关系到评论的成败。评论角度的选择与评论者的水平直接相关,一个成熟的评论者必然善于发现角度。从许多成功的评论看,评论角度的选择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具体来说,有两大步骤:在阅读中发现角度;选择恰当角度进行评论写作。

(1)在阅读中发现角度。评论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因而评论者要善于从作品中发现角度,这就需要认真阅读作品。阅读的范围最好不限于被评论的作品,还可以阅读一些有关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以及同类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开阔评论者的思路,在与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中,还有助于发现作品的个性特征。一篇作品读后,评论者可以有许多发现,而每一个发现就可以是一个评论角度。

(2)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写评论。一篇作品给人的启示可以是多方面的,评论者从这篇作品中可以获得多个评论角度。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角度来写作评论呢?一般有三个原则:一是现实的需要——繁荣儿童文学事业的需要,配合党的文艺政策、教育政策及儿童读者的需要等;二是被评作品确有价值——作品在某一方面有其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有值得争论的问题等;三是评论者有所发现——对作品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道人之所未道。这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分别决定了论题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独特性,使评论者感到“应当说”、“有话说”,甚至“非说不可”。

常见的论题角度,归纳起来主要有四:

一是全面剖析。可以是对某作家的全部作品,也可以是对某一种体裁的作品,还可以是对某一部作品的各个方面。这一角度,一般难度较大,属综合性评论,要求评论者有较高的评论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初学者不宜使用。

二是抓住特点。抓住作品某一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可以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也可以是作品的形式或表现手法方面的。因为论题集中,比较适合初学者,关键是论题角度要定得集中、得当,特点要抓准讲透。

三是针对问题。这问题包括解难释疑、论争诘辩。这类评论,要抓准争论的焦点,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以理服人。

四是横向或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指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指与历史上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是作者本人过去作品与现在作品的比较。比较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题材、主题、人物,也可以是表现形式、语言艺术,还可以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差异。通过比较,找出相互间的异同,从中作出某一结论或得到某些启示。

三、 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童文学作家的类型

从作家之所以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主观原因以及他们创作儿童文学的动机来划分儿童文学作家的类型,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家划归两大群体六种类型:

一是“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家群。他们都有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包括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和娱乐型三种类型。

二是“自发”的儿童文学作家群。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但其作品却被儿童占为己有,并世代相传,成为典范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贝洛童话、格林童话、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等。这一作家群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童心型、儿童崇拜型和童年回忆型。

教育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这类作家主要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他们认为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不可分,以一种教育者的责任心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这类作家有我国的陈伯吹、贺宜等。

社会使命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这类作家与教育型的作家相比,在愿望和观念上基本一致,都有一个“育人”的目标,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一个强调社会使命,一个突出教育责任。这类作家往往同时又是成人文学作家,或者是社会活动家。如我国的茅盾、冰心、张天翼等。

娱乐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这类作家强调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投儿童心理之所好,将儿童文学看作是娱乐儿童的文学。这类作品在中国不多见,在西方则比较普遍。如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的故事》等。

童心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这类作家一生童心未泯,其创作心理非常接近儿童心理,其作品自然而然地成为儿童文学,如印度大计人泰戈尔等。

儿童崇拜型的作家。这类作家站在成人的立场来礼赞儿童,将儿童状态的自由与儿童世界的纯洁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来描绘。因其极写儿童世界,充满童真童趣,其作品被稳固地归入儿童文学。这类作家有我国的丰子恺等。

童年回忆型的作家。这类作家以童年为母题。他们往往有一个难忘的童年,或充满苦难,或幸福和谐,但他们长大后一回忆起来,就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这类作家有美国的马克·吐温和中国的任大霖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0: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