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97#
发表于 2008-2-12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德国以外交大臣
为首的代表团走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签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条
约。停战的条约是十分苛刻的,它包括:
    14天内德军撤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还有在普法战争
中所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以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
    交出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234舰,空军全部飞机,500门大炮和大量
枪支弹药;
    德国交出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德国拿不出这么多,后一再削减,成为7.1
4亿美元);
    德国要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车头5000个,车厢15万个,卡车5000辆……
    战争结束了,如何分享这些胜利果实呢?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分赃的丑剧——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后改为“四人会
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本国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边。所以实际上又变为“三人
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主宰者。
    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
    “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
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那我们也不同意。”已经78岁的克列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
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
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
    克列孟梭厉声喊着:“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
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他们从1月吵到
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列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
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
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
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除分赃外,巴黎和会还有别的议程。主要是:
    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
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
殖民地。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
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因何在呢?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
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把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
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
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
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了,而卖国的北洋军阀却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清
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6月28日,三万多华人齐集
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
    “不能签字!”三万人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
    “谁签字,就打死谁!”十五名敢死军的青年准备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捍卫中国的尊
严和权利。
    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所谓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
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历史
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
20年零两个月!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08-2-12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米骚动
    1918年8月初,在日本本州岛中部傍海的富山县,到处是荒凉的景象,没有牲畜和
家禽的鸣叫,没有人们的笑语欢声,各个村子一片死气沉沉。偶尔能见到一些老人和孩子,
都是面有菜色,没精打采。女人们顶着烈日辛劳了一天,精疲力竭,还得挎上菜篮子去摘野
菜回来充饥。但是,野菜也越来越少,都快摘光了。
    男人们为了养家糊口,早早地就去了北海道渔场打鱼。但打到的鱼越来越少,有时出海
一整天,竟然一无所获。一个月下来,卖鱼所得的钱还抵不上自己的伙食费,哪里还能往家
里寄钱?
    更为要命的是,米价却一直在暴涨,本来去年年底每升米只卖一角二分,进入今年8月
份,已经是三角八分了。事实上,许多人家都已断炊。
    日本是个到处都产米的国家,怎么会突然缺米呢?原来,进入本世纪以来,日本正迅速
向工业社会转变。落后的仍然处于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已跟不上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
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得大米供应开始出现紧张。而这时,日本政府不但不想法调整和加强
农业生产,反而不断征调大米以供它对外进行武装干涉和侵略。当军队用米量大增时,一些
米商和地主又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米价。
    不断暴涨的米价使得人们怨声载道。8月3日,淤积已久的怨愤终于爆发了,骚乱首先
由西水桥村的渔妇们发起。这天傍晚,村里那口古老的大钟“当当”地敲响了,沉滞凝涩的
钟声似乎在诉说和发泄无米下锅的渔妇们心中的哀怨和愤怒。她们300多人不约而同地奔
出家门,涌向米店,要求降价出售大米。老板一看这么多人,吓得紧闭大门,并偷偷派人去
叫警察。愤怒的渔妇们见老板不理她们,便开始砸门。厚厚的木板门在妇女们的撞击中开始
摇晃。可就在这时,警察赶来了,他们拼命地吹着哨子,用枪托和皮靴驱赶着人群。渔妇们
更加怒不可遏,她们似乎已忘了为什么到这儿来,多日来的愤怒与委屈像山洪一样爆发了。
她们转身与警察对打起来。已被饿得面黄肌瘦,奄奄一息的她们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竟
然打倒了数名警察。
    然而,警察的援兵源源不绝地赶来,皮鞭在人群里呼啸,枪托在渔妇们头上飞舞。她们
已有多人受伤,仍不肯罢休,似乎已经豁出去了,什么都不顾了。最后,一名警察朝天空开
了枪,才把这次骚乱平息了下去。
    西水桥村的抢米消息第二天传到了对岸的渔村东水桥。那里的妇女们仿佛是受到了某种
启示似的,800多人当即来到当地一家大米店,这个米店已囤积了1000多袋大米,正
准备运往外地高价出售。渔妇们起先是和平地与老板交涉,要求他不要运走大米,就在当地
卖。也许是西水桥村抢米的失败使老板有恃无恐,他态度强横,瞪着眼说:“米是我的,我
爱卖给谁就卖给谁!你们有什么权力管我?!”他的老婆、那个一身肥肉胖得像猪似的女人
更恶毒,只听她扯着公鸭似的嗓子吼道:“去死吧,你们!嫌米贵就别活了!”听到这话,
妇女们压抑着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不知是谁高声了一声:“跟他们废什么话,抢啊!”这
一下像是在油锅里扔了一个炸弹似的,渔妇们一拥而上,老板、老板娘和店伙计被她们推到
一边,1000多袋大米很快被一抢而空。等伙计带着警察赶到后,只看见坐在地上嚎哭的
老板夫妇。
    富山县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全国。此时的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早已犹如浇满了油的干
柴。富山县的渔妇们的行动,无疑等于在上面点着了火。8月11日,大阪市民和工人暴
功,捣毁或抢光了250多家米店;次日,米商最集中的神户几万市民发生暴动,几家最大
的米店被捣毁。有个大奸商叫铃木,不但被烧掉了大米总店,连住宅也被愤怒的市民们一把
火烧掉。名古屋的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在首都东京,虽然警察当局加强了
戒备,在各米店、工厂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岗哨,仍然有几万市民进行游行示威,并试图捣毁
米店,8月中旬。“米骚动”达到高潮。随后,各大城市的暴动相继被镇压下去,但在广大
农村地区,“米骚动”继续持续着。
    1918年日本这场“米骚动”波及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参加的人数在1000万
人以上。一部分海军水兵也参加了暴动。这次风潮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政府,使他们看到了人
民的力量。当时的寺内内阁在这场骚乱中倒了台,新上台的原敬内阁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降低米价,惩治奸商。人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部分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08-2-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新经济政策
    一个美国青年来到克里姆林宫前,路上的人们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他。很快人们就得知
他就是受列宁热情邀请而来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
    当时23岁的哈默已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19
21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原本想帮助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规模的
饥荒所引起的灾难却使他大为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
运到苏俄销售。
    列宁知道这件事后,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在办公室里,列宁用英语和哈默交谈着,他问
起哈默在苏俄旅行的印象。哈默告诉他说自己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呆了一个月。列宁
听到这里,脸色露出忧郁的神情,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
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很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
术。”列宁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一边说:“瞧!这是你们
人民做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代替人的双手。”他放
下杂志,“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美国可
以在这里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
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哈默谈起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认为俄国的物资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
计的要好。列宁点点头。“不错,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
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
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提供很好的机会。”
    哈默怀着极大的兴趣听列宁谈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惊恐万
分,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德国,都派出军队入侵苏俄,进行
直接的武装干涉;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企图一举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这种
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带领着人民,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斗,到19
20年10月,终于打败了国内外的武装,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但是,新的政权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饥荒成为广
大农村地区的灾难,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府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靴
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而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千百个工
厂处于半毁坏状态,多数设备破旧得如同废钢烂铁;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
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报废,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期限使用;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
农村。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
暴动,时刻准备进行颠覆活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和政府必须来个重大转变。斗争的重心要逐渐转到经
济方面,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应到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
农联盟;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
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
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等。
    尽管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它明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
    哈默从同列宁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
赁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经销汽车和拖
拉机,于是其他一些公司也蜂拥而来。后来,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厂。虽然福特一
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但对这笔生意却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保证
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也使苏俄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2年
12月,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08-2-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青年人的任务
    1920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年轻的共和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苏联人
面临着许多任务:肃清弗兰克尔残余白匪,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进行文化科学
建设,等等。然而,在此时,列宁却提出,青年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列宁的这一要求是在苏联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列宁为今后的青年工作指出了方向。
    代表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列宁演讲的。然而,“学习”这一字眼使他们迷惑不解:
怎么能在国内外形势这么复杂时谈论“学习”呢?
    然而,他们的疑惑很快解除了。列宁以他那惯有的极富热情和鼓舞人心的语气解释道,
是的,青年们应该学习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像那些书呆子和牛皮大王所认为的那样,
从教科书和通俗小册子里就能学到。它需要的是艰苦而复杂的劳动,是要掌握人类所创造的
一切知识财富。列宁举例说,在完成了保卫共和国的任务后,现在的任务是要恢复工业和农
业。然而,只有在现代最新科学基础上才能恢复工农业,这个基础就是电力化。然而,如果
连字都不识,又怎能谈得上掌握最先进的电气化知识和技术呢?就更谈不上把它应用到工农
业各个部门中去了。因此,只有接受现代教育,青年们才能肩负起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没
有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谈到这里,列宁深深地望着聚精会神的青年们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和热情的脸,热情洋溢
地说:“你们应是千百万青年中的第一批共产主义建设者!”
    青年们恍然大悟,他们以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自己领袖的崇敬之情。接
着,庄严雄壮的《国际歌》奏响了。在那悲壮的乐曲声中,每个人更加明白了“学习共产主
义”的含义,他们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列宁的期望,完成他们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08-2-13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一股股炊烟伴随
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们,赶紧回家吧!然而,就在此
时,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
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义务劳动,抢修两
台坏损的机车。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
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
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
前的难关。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以响
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随着汗水蒸发了出
去。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然而,眼见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
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
    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出,工人们挥动着
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工人们为了支援前
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次体现。他们决定在全分局
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定无形中大大增加
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
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
意。《真理报》、《消息报》等各大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刻肯
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他号召全体青年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
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并于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
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劳动。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
的带有共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展起来
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08-2-13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列宁逝世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十月革命
前后那些最艰苦和繁忙的日子里,他甚至一天要工作二十个小时以上。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
迹: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由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即广大工农群众来管理和建设国家;
他领导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
切武装干涉;他使人们相信,人类从前只是作为理想的公平和正义正在变成现实,从而鼓舞
起人们对生活的巨大勇气……
    然而,奇迹的创造是要付出超人代价的。由于长期超负荷、超强度工作,列宁的身体状
况开始衰弱。头疼、失眠这些脑力劳动过度的症状无情地折磨着他。他以坚韧的意志力顽强
地坚持工作,指导着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1922年,他带病参加了党的第11次
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报告。从1922年5月起,在医生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坚持
下,列宁到了莫斯科郊外哥尔克村去疗养。在这里,他的动脉硬化症第一次严重发作,连语
言功能也发生了障碍,经过治疗,2个月后病情有所好转。
    病中的列宁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不时和前来探望他的政治局成员们讨论工
作。医生不得采取强硬措施,严格禁止他的这一切活动。
    11月20日,在列宁的强烈要求下,他参加了莫斯科苏维埃全体会议,并发表了演
说。然而这却是他最后一次发表公开演说了。
    十几天后,病魔再次袭击了列宁。他的右半身彻底瘫痪了。
    列宁神志始终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每一分钟。他半身麻木,无
法执笔写作,便口授文件,让别人帮着记录。严重的头疼时常折磨他。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
性,他一边冷敷额头,一边口授,列宁后来的多篇文章就是以这种方式写下来的。
    1923年春天,病魔第三次袭击列宁。他连话都无法说了。随后的日子,是列宁与疾
病进行顽强斗争的日子。惊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身上似乎出现了奇迹:夏天,他不再失
眠,在别人的挽扶下,他可以下床走路了。而到了秋天,他居然又能说话了。这位年轻共和
国的缔造者以他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毅力与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人们期待着奇迹真的出现,
盼望他们的领袖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主持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作,领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然而,事与愿违。1924年1月21日傍晚,这位巨人溘然长眠,永远离开了他眷恋
着的土地和人民。
    苏维埃共和国举国致哀。钟声长鸣,礼炮轰响,哀悼这位20世纪的巨人。
    70年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政治的变化,苏维埃国家内部的风风雨雨、坎坎
坷坷,终于使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然而,人们对列宁的尊敬并不因此
而消逝。列宁为了消灭人类的一切剥削和压迫、为了实现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理想而不懈努
力、顽强斗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人们,成为人们追求光明与幸福的一盏明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08-2-13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经济危机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
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
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
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
    根本不是!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
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
“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
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
兵。他们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家却在把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
羊毛毁掉。
    这不是“真正过剩”。因为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一方面加强剥
削;广大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
于广大劳动者的“相对过剩”。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产品廉价卖给劳动者,而要毁掉它们呢?
    资本家要追求利润。产品毁掉后,“物以稀为贵”,资本家就能保证产品高价,保持高
额利润。资本产主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忍,在此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秋天开始,首先向美国,随后向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席卷而来。直到1933年,持续了4年之久,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总计约2
500亿美元。欧美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瘫痪,生产倒退了20多年。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
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失业工人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职工人开展罢工,反对资本家,反对
政府。资产阶级政府如坐针毡,竭力寻找出路。
    一些国家,如美国等,宣布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利用旧市场,开
辟国内新产业来缓和经济危机。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为获取新市场,用战争掠夺
殖民地人民的物资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疯狂地扩军备战,为重新瓜分世界
而挥舞起了血腥的屠刀。
    于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形成了。战争的阴云开始飘向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23: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