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48#
发表于 2008-2-10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青年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
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
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
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这篇文
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
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
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
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
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学习专业,谁知
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
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
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
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
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
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
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
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
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
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
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
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
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
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
    你知道得很清楚,
    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
    去换取奴隶的服役,
    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于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
《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
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
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
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
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
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
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
    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
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马克思刚开始来到
《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发行3400余份。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
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
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
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因此,他不断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
人组织的秘密会议。
    由于认真地、长时间地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要使工人阶级翻身
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
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只有在这个社会里,才能够实现人类大同。
    同时他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付诸实际的
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
广大的工人、农民等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从此,马克思对他的革命行动的目的、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一切革命活动都
围绕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宗旨。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因为马克思具有积极进步的革
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鉴》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无理阻挠,他们以“预谋叛国和污辱国王”之
罪,不准任何一本杂志流进德国。为了彻底阻止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德国,普鲁士政府派了大
批军警到莱茵河的船中去搜寻,结果搜出了几百本《德法年鉴》,使这个杂志无法再继续办
下去,不得不停刊了。
    杂志虽然停刊了,但是,马克思却在这本唯一的一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重要文
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思想,而且
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他说:“批
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
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
导革命实践。从此,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为
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08-2-10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资产阶级
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开有大纺织厂的资本家,与其他许许多多资本家一样,以剥削工人为
生,而且他的父亲性格暴躁、强横,稍不如意即大发雷霆。因为恩格斯是长子,所以被父亲
严厉管教着,一切均要按父亲的旨意行事。甚至父亲笃信宗教,就要让恩格斯“按上帝意
志”办事。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恩格斯并不是唯命是从,相反,他常常为软弱的母亲受到父亲欺
负而大鸣不平。他自己也经常希望能冲出父亲严厉甚至蛮不讲理的约束,去寻找自己的生
活,走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他在19岁时写的一首诗,反映了他这种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一股汹涌的洪流,
    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
    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倒下,
    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
    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
    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中学未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停学,让他去学习经商做生意,他希望恩格斯将来能
继承他的事业,成为大资本家。恩格斯虽然不满父亲的安排,但无奈之下,只好听从父亲安
排,去到一个小营业所去工作。
    18岁时,恩格斯又被父亲送到德国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布莱梅,到那里的一家大
贸易公司工作。这一次,恩格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布莱梅虽属德国,但不是普鲁士的领土,这里的思想比较自由,普鲁士专制政治对这里
影响不大,人们可以自由地看书、议论。喜欢自由的人和对专制制度不满者,都希望能够来
到这里,恩格斯也是这样。
    到了布莱梅,恩格斯除了应付一下父亲派给的工作之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恩格斯酷爱学习,但威严霸道的父亲不让他读书,他心里总是窝着一股怨气,暗暗地对父亲
表示不满。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对各方面的书都感兴趣,哲学、历史、
物理、化学等他一本本、一卷卷地深入学习。读书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
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阅读了许多国家的进步书刊,这
使他更为同情工人无产者的遭遇。
    早在家乡读中学时,恩格斯就对为自己家里干活的工人充满了同情之心。他常常一个人
偷偷跑到工厂里去观察工人劳动,又来到工人所住的地方,观察工人生活。他看到了这么一
种现实,工人们在潮湿,窄小的低矮工棚里生活,一家老小挤在一起,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亮
光,乱糟糟简直无法立足。工人们缺吃少穿,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而正是他们在为自己家
里创造着一笔又一笔的财富。他们拖着疲惫、纤弱的身子在没日没夜的劳动,有时有了病也
没有时间去看病。有不少工人因积劳成疾还不得不带病干活。更使恩格斯吃惊的是,工厂里
有不少童工!他们本该和自己一样读书、学习,无忧无虑地度过他们的童年,但他们却在这
里,在这里辛辛苦苦地为资本家创造财富!
    恩格斯越想越多,他甚至天真地想,能让这些人住在我们家里该有多好!
    这种对工人极为同情的思想,一直持续到恩格斯长大成人之后。长大了,恩格斯懂得了
许多道理,尤其是到布莱梅之后,他认识到工人穷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制度,要想改变
工人们的生活面貌,必须彻底推翻这个制度。
    于是,他开始寻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恩格斯刻苦学习,到了20
岁,他已经掌握了英、法、意、西班牙、希腊、拉丁等十几种外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1
841年,恩格斯入伍了,在部队里,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技术,很快就成了一名好炮
手。在服兵役期间,恩格斯还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广泛涉猎各种专业知识。这时候,他还
发表了几篇著名的理论文章如《谢林——基督的哲学家》等,以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
的神学观。
    在恩格斯兵役期满的1842年9月,正在科隆主编《莱茵报》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
见了。
    马克思早就听说过恩格斯的一些事情,而且对他敢于同情工人阶级、违背父亲意志办事
表示赞赏。但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刚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
“自由人”组织来往甚密,而“自由人”组织是一个只会说空话、骗取别人信任、自吹自擂
的组织,所以马克思对之非常不满。因此,当他与恩格斯见面后,感到恩格斯也名不符实,
他同情工人阶级的生活,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致所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所以,他就很不
热情地与恩格斯作了简短地交谈。
    1842年11月,恩格斯受父亲指派到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去,这对于恩格斯
来说,无异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为他早就听说英国工人运动声势很大,他有心看一下英国
工人是如何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与资本家作斗争的,他预感到,为了生存与权利,全世界的
工人即将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剥削者,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
    于是,他高兴地来到英国工业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到了曼彻斯特以后,恩格斯发现,
英国工人运动确实走在了世界工人运动的前列。他们为了自由、平等、幸福,已长时间与资
产阶级在作斗争。斗争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就是实现《人民宪章》。
    当恩格斯来到这里时,几百万工人正在组织集体签名,要求英国议会批准通过这个宪章
的实施,让每个工人都有选举权。恩格斯也积极地加入他们的斗争行列,与他们一道,争取
工人的平等权利。
    不但如此,恩格斯还从更高一层入手,努力从理论方面反映工人所遭受的痛苦、揭露资
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本质。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访问工人,了解工人的斗争情况、生活情
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愿望,还积极参加了“宪章派”所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以实际行动支
持工人们的斗争。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斗争的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
批判大纲》终于完成了,恩格斯把它寄给了法国《德法年鉴》的主编马克思。
    马克思非常高兴地阅读了恩格斯的这篇文章,认为它能够非常及时地推动国际工人运
动,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鉴》上,并给恩格斯回信,希望他能再详细地反映英国工人阶级
所面临的问题。不久之后,恩格斯就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件资料,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一书。
    在这部经典性著作中,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团结起
来,共同战斗,去推翻资产阶级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部著作为以后的工人阶级斗争指明了出路,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工人阶级
的解放点燃了指路明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08-2-10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惊天动地的红色宣言
    “他们一直在坚持他们的意见,态度很坚决,我们该怎么办?”
    “我认为,我们应该盛情邀请他们,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这对我们同盟的未来有莫大
好处!否则将是不明智的。”“不,那样将改变我们同盟的性质,那也是不堪设想的!”
“没有什么不堪设想的!既然我们的同盟有不少缺点,而他们的思想体系是正确的,那么,
抛弃落后的东西代之以进步的观点又有什么遗憾呢?”
    这是1847年发生在“正义者同盟”总部的一场争论,争论非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是:是否全盘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而改组“正义者同盟”。因为马克思、恩格斯
都不是“正义者同盟”盟员,所以不少人持反对意见。又因为这是本同盟高层人士会议,所
以会议开得激烈而又严肃。
    最后,“正义者同盟”中的先进人物从全局着眼,以多数赞成的表决结果同意了接受马
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方案。并立刻全权委托同盟代表约瑟夫·莫尔前往布鲁塞尔和巴
黎,与马克思和恩格斯面谈、盛情邀请他们。
    “我们可以接受邀请,并全力配合你们的工作。但只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同意。那就
是,同盟必须摒弃原有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因为这类做法是和科学的世界观、
和无产阶级的事业相抵触的。”
    莫尔见到住在布鲁塞尔同盟街5号的马克思时,马克思仍然态度坚决地说道。
    “可以,请您看一看,这是我们同盟全体领导成员签名的‘委托书’,我们同意全部采
纳您的意见,并邀请您和恩格斯先生为我们同盟——啊,今后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同盟了——
写一个宣言,正式改组它!”
    莫尔说着,双手交给马克思一封集体签名的信件。信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请马克思、
恩格斯参加同盟。
    “可是,恩格斯现在还在巴黎。”
    “这个没问题,我马上就去把您的意见传达给他。”“好吧,谢谢你们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一定把这件事作好,因为其意义非常大!”
    马克思说完伸出双手,与莫尔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关
心着“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因为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工人团体和共产主义小组中,“正义者
同盟”影响最大,而且其思想、宗旨也较为进步。同盟在欧洲各国都有会员。马克思和恩格
斯早就有意参与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时机不到。而且,同盟中陈旧的宗派主义传统很严重,
要参加的话,必须彻底改组,使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导组织,让它带领全世界
无产阶级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改造世界。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面改组同盟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一切基本准
备就绪了。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未
能出席。恩格斯根据事先同马克思商量的好计划,与威廉·沃尔佛一起指导了同盟的改组工
作。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
会还通过了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的章程。章程已经删除了旧章程中所有过去秘密活动时和宗派
活动时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代之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同盟的行动目的,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
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型社会。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同盟原有的口号“人人皆兄弟”予以废除,代之以“全世
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的、富有战斗意义的伟大口号。
    这样,一个最具进步意义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了,此后的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盟成立后,为了避免反动势力的迫害,其活动仍然是秘密的。同时,为了扩大阵营,
同盟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组织建立了一个“工人教育协
会”,又把《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宣传阵地。1847年9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组织了一个“国际民主协会”。这些,都是公开的群众性组织,其目的是
教育和组织革命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1847年12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
斯都出席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新的《章程》和制订纲领。大会共开了10天。早在两个
月前,同盟中央委员会曾用一种问答的形式写成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的象征》,同
盟把它分发给全体成员讨论。因为这份纲领还具有不少空想成份,如把共产主义看成是思想
家的发现。为此,恩格斯又草拟了一份纲领,也是用问答体,名为《共产主义原理》。新章
程的讨论比较顺利,但在讨论纲领时,第二次代表大会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于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耐心地做了宣传和解释工作。渐渐地使代表们的意见趋向一致。最后,大会同意了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且决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宣言,作为共产主义同盟的行
动纲领。同时,也作为同盟的重要文件,向全世界公开发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基本观点,在大会结束以后,积极投入新
宣言的写作,不久,《共产党宣言》顺利完成了,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正式出版发
行。《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总纲领。它着重阐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
可避免的这一客观规律,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
略思想。
    《共产党宣言》的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豪迈地宣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
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最后,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宣言》庄严的结语。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很快就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崭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
改造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08-2-10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资本论》的诞生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
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
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
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第四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
令,以前,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为此,马克思曾愤然退出普
鲁士国籍,要做一个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
    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这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这对
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
“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俱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
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既然不为反动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
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
分文。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
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
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185
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
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年的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
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
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煌煌巨著《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
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
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
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
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连“蓝皮书”他都一本本阅读了。
    “蓝皮书”是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的报告材料,因其封面为蓝色,所以叫它蓝皮书。
英国议会的蓝皮书每到一定时候就会下发到议员手中,对于议员来说,此书并没有多大用
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废纸,在废纸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
    但对于马克思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他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
剥削工人的本质,所以,这些官方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它里面记录着英国每年、每阶段的经
济报告及经济政策,因此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非常认真地阅读着,不
时地把其中重要的资料摘录下来。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
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
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
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
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
的斗争历程。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
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
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
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
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
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
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
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
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
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
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8-2-1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第一个国际工人的组织——第一国际
    “为了工人大众的事业,各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要团
结起来解放自己!”
    这是1864年9月28日,伦敦圣马丁教堂里工人们互相发言的热烈场面。
    原来,这里正在举行集会,声援波兰人民反抗沙皇统治的斗争。会议大厅里挂满了许多
国家的国旗。
    当时,也来出席大会的马克思看到这种场面非常高兴,他感觉到,有必要把全世界的工
人无产者联合起来,组成工人联合组织,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这次大会就是英国工人联系法国工人而召开的,英法工人率先发言,鼓励倡导大家团结
起来,共同斗争。
    这标志着工人运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马克思的支持下,各国工人一致要求,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
际”,还选举成立了其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总
委员会委员,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大会委托马克思起草纲领和章程,在起草之前,还有一段不小的风波。
    本来,大会决定由总委员会领导起草纲领和章程,马克思因为有病而未能参加,这样,
各国代表之间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代表起草纲领时,把改善工人的地位放在首位,要求工人阶级为了经济利益而斗
争,而意大利代表则要求把意大利工人协会的章程作为第一国际的章程,甚至提出要成立一
个以意大利人为首的“欧洲工人阶级中央政府”,这明显是偏向于意大利的工人,会在第一
国际中造成不和,甚至分裂。不管是英国或意大利代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经济利
益,而没有涉及到工人阶级所迫切要求的政治地位问题,而工人的政治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
益,有了政治地位作保障,其他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德国代表看到这么多不同意见,便写信把情况告诉马克思,马克思接到信后,立刻意识
到,这样下去会产生严重问题,会背离组建第一国际的实质与意义。所以,10月18日,
马克思带病来参加会议。
    总委员会又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于10月20日作出最后决定,由马克思负责对文
件作具体的修改。
    于是,马克思不顾疾病缠身,严肃认真地把所有文件进行审阅、修改。经过七昼夜的辛
勤劳动,马克思于10月28日,向总委员会提交了修改后的文件。文件共有两份:《第一
国际成立宣言》和《第一国际共同章程》。
    总委员会在随即召开的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了马克思修改后的《成立宣言》和《共同
章程》。
    《成立宣言》是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国际工人运动的要求十分清楚,它说:
“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
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只有团结在自己的组织周围,才能促进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赢得自身的解放。
    第一国际成立之后,立刻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如18
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青铜工人大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
大罢工等,这些斗争,在第一国际的有力支持下,都取得了胜利。第一国际在支持各国工人
反对各国资产阶级,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的同时,也在同各种机会主义者作顽强的斗争。这
些斗争主要有与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普鲁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普鲁东,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取消国家、
取消政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种想法说透了,就是要求世上所有的
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主张明显是在捣乱,也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真是萝卜白
菜,各有所爱,这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居然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有不少信徒,不少
人在为之摇旗呐喊。
    本来,普鲁东在世界各地捣乱,还没有形成什么气候,也就算了,可是,他居然找到了
第一国际来捣乱,这就使第一国际的领导们不能视而不见了。
    1864年秋,普鲁东趁人不备,加入了第一国际,到1865年1月,他就死了。他
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信徒却有不少也偷偷摸摸地混进了第一国际,而且已经形成一股不小
的势力,到处捣乱。有时还试图夺取第一国际的权力,用他们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改变第一国
际的性质。
    如1865年9月,第一国际代表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刚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违背第
一国际的纲领,如第一国际要组织工人斗争,他们说,那没有必要!各国有各国的情况,无
法指导,更无法组织等。第一国际要援助波兰工人反对俄国沙皇统治,他们又说,那是波兰
工人自己的事,第一国际没有必要去把这件小事列入议事日程等。
    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第一国际的其他代表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人专门和大
多数代表们的意见相对抗?经过调查了解后,委员们知道了,这伙人都是法国第一国际支部
派来的,他们都是普鲁东主义者。
    认清了他们的身份与目的,马克思对他们作了尖锐的驳斥。马克思指出,各地工人阶级
的斗争,是第一国际总行动的一部分。第一国际纲领中指明了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不进
行政治斗争,就无法赢得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政治斗争是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
今后仍然要全力支持各国工人的政治斗争。至于援助波兰工人的斗争,实际上也是第一国际
争取民族解放的主要任务中的一部分,第一国际就是要反对专制政府,反对剥削制度,提倡
被压迫者的彻底解放,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经过斗争,大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支持波兰工人的决议。普鲁东主义者失败了。
    但象所有失败者一样,普鲁东主义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在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
荒谬的问题。他们说,第一国际是工人组织,因此,应该全部由体力劳动者参加,不应该吸
收脑力劳动者。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想挤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马克思又痛斥了这种思想,指出排斥一切知识分子就是不要知识作指导,那么,工人运
动就会变成蛮干,结果只能是失败。
    在全体代表的支持下,普鲁东主义者张口结舌,无话可说,他们中的不少人灰溜溜的溜
走了,另有不少人离开了普鲁东主义阵营,来到了第一国际这边。
    第一国际所开展的第二个斗争,是与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
者,曾参加过奥地利1848年革命,但被捕后三次写信给俄国沙皇,奴颜卑膝地乞求政府
宽恕。以后窜到英国。加入第一国际时,把这段不光荣的历史隐瞒了。
    1868年10月,巴枯宁在日内瓦背着第一国际,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组织,大肆宣传“废除国家”、“阶级平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等无政府主义思想,
还派人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去建立支部。巴枯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造成强大的声势,
提高自身的威望,最后夺取第一国际的领导权。
    1868年12月,他还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说了一大堆恭维马克思的话,并希望马
克思接纳他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所有成员,集体加入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到信后,立即意识到巴枯宁的险恶用心,于是他代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给巴枯
宁写了一封回信,告诉他,第一国际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组织了,其内部不能再有一个国际组
织。拒绝了巴枯宁的无理要求。
    巴枯宁口头表示同意,并“解散”了“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但他却指使心腹以个人身
份,加入第一国际,妄图伺机捣乱。
    机会终于来了,1869年,第一国际在巴塞尔召开代表大会,巴枯宁分子便伪造了许
多证件,冒充代表,试图取得多数选票,挤走马克思及总委员会主要成员。马克思发现后,
立刻予以斥责,并揭穿了他们的阴谋。这样,巴枯宁主义者的捣乱也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国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更加有力地团结各国工人,支持各国无产阶级的斗
争,在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8-2-1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
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
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
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
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
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
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
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
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
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
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
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
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
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
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
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
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
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
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
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
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
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
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
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
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
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
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
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
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
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
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
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
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
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
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
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
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
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
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
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
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
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
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
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
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
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
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
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8-2-1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色当战役
    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一个重大战役。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
期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
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
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
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
手痒痒的。
    再说法国一方,当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
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
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了历史上所说的法兰西
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是个独裁、残暴、狂妄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称霸欧洲,当时皇后欧仁妮就
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
    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
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不仅拿破化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
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了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
    法国率先一步,普奥战争刚结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
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
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
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
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试图挑
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了俾斯麦的做法,火冒三丈,决心与普鲁士决一雌
雄!
    尽管如此,法国并未立刻动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
了。
    原来,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国外,王位空缺,
俾斯麦看到有利可图,就派人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
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
王,法国腹背受敌,打起仗来,普鲁士前后夹击。
    拿破仑三世也看到了这种危险,随即就把抗义书递到了普鲁士国王手中,抗议书说,西
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则,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对此,俾斯麦非常气愤。同
时,法国政府内部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普鲁士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视为战争的原
因,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事情却有了转机,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
国王候选人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作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
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
    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就告结束。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就完结
了,认为普鲁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进尺,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作出书面保证,保证今后
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国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国王。
    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度假地埃姆斯会见了法国大使。对法国的要求,威
廉一世也感到无理,所以断然予以拒绝。然后威廉一世把会谈结果用电报告诉俾斯麦。
    俾斯麦本来对法国这种节外生枝之举十分不满,如果没有法国干预,恐怕利奥波德亲王
已经成为西班牙国王了。正在俾斯麦难以咽下这口气时,威廉一世的电报到了。电文的内容
主要有:法国大使提出的无理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经予以拒绝;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已经
通告了法国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经过去;关于此事,我不准备再接见法国大使了。
    俾斯麦饶有意味地仔细阅读着电文,突然他抬起头来问身旁的参谋总长毛奇和陆军总长
房龙:“如果与法国开战,我们能否取胜?”
    这两个人也是“铁血政策”的得力执行人,立即说:“一定取胜,我们会全力支持您
的。”
    “好!”俾斯麦喜形于色,立刻手指电文,“我们可以……”说完,三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报纸公布了威廉一世的“埃姆斯急电”,但内容已经变味了。原来俾斯麦为了
挑起战争,故意激怒拿破仑三世,他把电文作了改动,然后拿去发表。
    法国人看了电文,感到普鲁士国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尤其是拿破仑三世,认为普鲁
士是在让自己出丑。这样在议会的支持下,拿破仑三世终于忍耐不住,于1870年7月1
9日,宣布对普鲁士开战。狂妄的拿破仑三世还说:“我们这只不过是到普鲁士作一次军事
散步!”
    战争开始时,拿破仑三世充满了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
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于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
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
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
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战机一个个失去了。
    法军坐失良机,普军却赢得了时间。
    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
    8月4日,普军转入反攻,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
法军败退。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8月6日,麦克马洪率
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全线溃败,继续撤
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
    拿破仑三世看到情况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元帅巴赞,自己乘上一辆马
车向西逃窜。8月14日,巴赞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
    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又随麦克马洪所率的12万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
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
    9月1日,色当会战开始了。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
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
次受伤。
    接着,普军20万人向色当发起猛攻,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
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竟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
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
破仑。”
    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
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
虏。”
    1871年1月28日,普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宣布法国投降。5月10日,双
方在法兰克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偿50亿法
郎,宣告战争结束。
    色当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色当惨败”,它使德国最后完成了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1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