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78#
发表于 2008-2-4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
水,背靠大陆,地势十分险要;加上东罗马帝国多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
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要想攻破它,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
    然而,就在十五世纪的一次战争中,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说起这
次战争,那可是中世纪战争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次。
    交战以前,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了充分的准备。土耳其国王穆罕默德二
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
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
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
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
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在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中,战争于1453年4月6日正始爆发了。
    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乱炸,然
后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
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
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攻城
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
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满以为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胜了,可是当塔车靠近城墙时,守城的官兵
就往塔车内猛投蘸满松脂的火把,将塔车烧着,并用大杆推倒云梯,致使土耳其人又遭惨败。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订
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
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攻破城池。然
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
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
    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
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
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
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
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当炮声轰轰地在北城墙外震响时,城中的官兵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没料到金角湾这边会
出现土耳其兵。于是,手忙脚乱地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
兵。这样一来,东罗马军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担任西城墙防守任务的热那亚士兵又不熟谙地
形、地势,致使防卫日趋危急。在土耳其军连续不断的炮轰下,西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
口。
    穆罕默德二世见胜利在望,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向手下的士兵们大喊道:“勇敢的将士
们,虔诚的穆斯林们!城墙已被打开了缺口,我将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古罗马的
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们抢劫,你们将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勇敢地冲进去吧!”
    话音刚落,土耳其人便发疯般地向城里冲去,但是城里的军民仍然拼死抵抗,与土耳其
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土耳其人连攻了两次都败下阵去,最后穆罕默德二世亲自上阵,全力以
赴,才冲了进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
    昏庸无能的君士坦丁皇帝见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堡上空飘扬,顿时丧失了作战的勇气,脱
换衣服,惶惶如丧家之犬,夺路而逃。路上他遇到几个土耳其士兵在洗劫财物,就拔剑去
刺,结果被土耳其士兵当场杀死。
    土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三夜大肆烧杀抢掠,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王宫
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被烧,丧失殆尽,所有的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
伊斯兰教的壁龛,全城最大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
士坦丁堡,并将城名易为伊斯坦布尔(意即伊斯兰之城)。这个名称一真沿用至今。君士坦
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当然,它的陷落也向
统治者们发出了警告:再坚固强大的城防工事都不足以维护其长治久安,如果不修内政,荒
淫腐化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8-2-4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商业比较繁荣。但与西欧各国相比,它的
经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散性,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分散性加剧了政治上的
分裂割据状态。政治经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
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
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
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
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
——“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
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
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
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
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
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
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
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
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
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
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
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
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
教。
    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
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
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
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
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
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
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
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
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
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
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
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
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
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
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
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
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
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
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象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
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
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
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
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
统治。
    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
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8-2-4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勇敢的闵采尔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这两句诗若用来形容1524年的德国国内革
命形势,那是再恰切不过了。在托马斯·闵采尔,这个德国农民的儿子,杰出的农民领袖的
大力宣传、鼓动和组织下,欧洲历史上一场最大的农民战争正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之中。
    闵采尔为何要领导这场震惊历史的农民大起义呢?这与他个人的苦难家世和他对农民们
的深切同情是分不开的。闵采尔出身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当地伯爵处死
了,这使他对贵族统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在学校读书时,他就曾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天主
教会,后来又在茨维考城作神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德国的多难之秋。当时,德国境
内有七个大诸侯,二百多个中小诸侯以及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天主教会占有全国三分之
一的地产,他们都是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在他们的残酷压迫和奴役下,农民们
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毫无生存保障和人身权利,贵族、地主可以象处理财产一
样处理农民本人及其妻儿。农民们若稍作反抗,立即就会招致割耳、割鼻、挖眼、断肢、斩
首、车裂、火焚、夹火钳、四马分尸等悲惨的下场。
    在这样深重的苦难面前,农民们要想过人的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闵采
尔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肤之感,也能感受到农民胸中翻卷着的怒潮,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
到处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公开提出:整个世界必须来一个大震荡,一切政权都应交给普通
人民,没有压迫、剥削的天堂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建立天堂的办法只有一种,即拿起
武器推翻一切不正义的事物和残暴的统治者,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和向上帝乞求。他一面宣
传,一面建立了“基督教同盟”组织,广泛吸收城市市民和农民们,在他的大力宣传和鼓动
下,农民们开始组成各种秘密团体,积极策划反抗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斗争。
    阿尔萨斯的农民们组成了“鞋会”,在旗上画一只草鞋,表示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以
后,“鞋会”中又发展出一个名叫“穷康拉德”(康拉德是农民常用的名字)的秘密组织。
他们不断地策划起义。到了1524年夏,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大约有三分之
二的农民们参加了这场大起义,他们组织成一支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捣毁城堡,杀死恶贯满
盈的恶霸领主,占领了许多中小城镇。他们一边冲杀着,一边唱着嘹亮壮伟的战歌:
    我穷康拉德,我就在这里,在田野,在丛林!
    钢盔亮晶晶,盾牌清又净,英雄扫敌人!
    教皇和贵族,靠战斧根除。
    我自设法庭,判领主死刑。
    我穷拉德,我就在这里!
    猛刺吧,长矛!
    横扫吧,棍棒!
    闵采尔本人除了到士瓦本、阿尔萨斯等地作鼓动、组织以外,还亲自领导了图林根和萨
克逊地区的农民起义。他指挥工人、贫民、农民推翻当地的反动政府,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政
权“永久会议”,闵采尔被推选为主席。为了实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闵采尔宣布:没收
教会的财产;贵族与农民订立的一切契约全属无效;废除封建特权等。起义农民到处焚城
堡,烧寺院,惩办罪恶的封建领主,声势越来越大。为了扑灭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贵族和
教会进一步勾结在一起,甚至曾经名噪一时的宗教改革家路德也站出来指责农民。由于他在
农民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他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民和手工业者的斗志。
    1525年5月,闵采尔率领的部队与前来围攻的诸侯部队,在弗兰肯豪森进行决战。
当时闵采尔手下只有八千人,而菲力浦率领的诸侯军则有好几万。有人劝闵采尔先撤出弗兰
肯森豪,与其他军队汇集在一起,再寻机与敌决战,可怒火中烧的闵采尔斩钉截铁地说:
“豺狼已经从四面扑来,我们只好作殊死战斗。与其与恶魔们同活于世,不如与恶魔们同归
于尽!”农民们都意气风发,振臂高呼:“誓与恶魔血战到底!”他们个个奋勇杀敌,打得
敌人丢盔弃甲,死伤累累,但终因装备不足,训练不够,寡不敌众,经过一场血腥搏斗,起
义军惨遭失败,闵采尔也因头部受伤被敌人俘获。
    敌人对闵采尔施用了各种酷刑,但闵采尔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会投降,
上帝也会向你们投降!”闵采尔终于壮烈就义了,当时年仅35岁。他死后,反动统治更加
严酷,社会止步不前,而这也正是德国在欧洲发展史上之所以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
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08-2-4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日内瓦的教皇加尔文
    1509年的一天,法国北部的一个家庭中一个男婴出生了。
    盼子心切的父亲乐得合不拢嘴。这位初为人父的主教秘书凝视着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小生
命,心里甜滋滋的,“这小子!将来一定不会是孬种,听听,这哭声有多么宏亮!我要把他
培养成一个闻名遐迩的法律家,让他进全国一流的大学!”这位善于遐想的父亲虽然在为儿
子设计辉煌灿烂的前程,但他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在日后会成为万人景仰的新教教
皇,他的名字和一个新教派“加尔文教”永远联在一起。小加尔文在父亲充满希冀的目光中
渐渐长成了一个倜傥超群的青年。他顺从地依照父亲的意图进了当时著名的布尔日大学专攻
法律。
    在大学里,加尔文抓紧一切时间来充实自己。学法律的他又迷上了哲学。路德教的新思
想如同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他。大学毕业以后,教学工作之余,他便设法和新教团体保持
密切联系。
    那时候的法国,时局动荡不安,因为德法战争困拢着包括国王在内的每一个人。国王殚
精竭虑焦头烂额挖空心思想寻到一个克敌制胜的妙计,突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了在法国传播
日广的路德教。“只要那些信仰新教的诸侯能够全力支持我,何愁战争不胜呢?”然而事实
很令他失望,他眼里“那些狗娘养的”诸侯们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面孔坐山观虎。“我让
你们看我的笑话,我要给你们一点儿好看!”恼羞成怒的国王严令法国境内禁止传播新教,
对新教教徒一律格杀勿论。笃信新教的加尔文不得不在1534年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先
是德国,后是瑞士,他成了无根的浮萍。
    此时的瑞士,虽然在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其实是许多独立的州际联盟。发达的
工商业,充分的自治权,民主的市议会,这一切都使得宗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苏黎世一
个叫茨温利的神父开始领导东北各地进行宗教改革。他所倡导的新主张诸如:否认罗马教庭
权威,反对赎罪券,解散修道院,教士可以结婚,民主选举牧师等等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举。
这些完全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所以当时的市议会对此鼎力支持。
    笃信天主教的封建贵族们害怕了,他们想方设法阻止新教的传播。
    茨温利为了加快推行新教的步伐,动用了武力,结果引起了一场意外的内战,他自己也
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新教失去了自己的领袖,正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当中。
    正在这一紧要关头,加尔文流亡到了瑞士的巴塞尔。他的到来无疑给新教的胜利带来了
希望之先。也许当时的新教徒们并没有马上意识到加尔文将是新教派战胜天主教的一个至关
重要的筹码,但两年以后加尔文有关宗教改革的经典工作《基督教原理》一发表,新教徒们
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大街小巷听到的是一片议论之声。人们普遍认为《基督教原理》在传
播教义方面甚至要比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还透彻。尤其是其中关于人的等级之分,人
们洁身自律的要求太对教徒们的胃口了。
    同一年里(1536),加尔文的足迹延伸到了当时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日内瓦。
    当时的日内瓦宗教改革运动已进行得如火如荼:废除弥撒、拜圣像、售赎罪券;改进礼
拜仪式,改进教会组织,然而当地天主教的势力依然强大,封建贵族们当时不甘心放弃手中
的神权,他们不顾历史的潮流,妄想蝗臂挡车,所以在当时,新旧两教进行答辩是件司空见
惯的事。新教的另一个教派再洗礼派力量比较强大,主张也要比加尔文教激进得多。他们不
断组织平民起事,破坏天主教堂,拆毁修道院,这一切过激的行动吓坏了当局,为了不闹出
大乱子,当局先是禁止辩论会的召开,接着开始迫害再洗礼派,平民运动遭到了严酷的镇
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加尔文教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加尔文不得不再一次
惶惶而逃。
    时光斗转星移,政局变幻无常。宗教改革的主张毕竟属于进步的呼声,历史的大潮汹涌
而来,无人可挡。宗教改革派在日内瓦终于掌握大权,立稳了脚跟,这时他们开始想念加尔
文,因为这些新教徒们迫切需要加尔文的宗教理论,需要一个加尔文式能领导群众的人物。
日内瓦市政当局于1541年向流落在外的加尔文发出了正式邀请。
    多年飘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使加尔文放弃自己的理论主张,他要进行更大规模
宗教改革的信心日益坚定。一接到日内瓦当局的邀请函,加尔文便踏上了重回日内瓦的归
程。一路上,他在心中盘算了不下千次的是怎样进一步把宗教改革推向深入?经过深思熟虑
之后,一个宏伟的改革计划在他的心中逐渐完善、清晰起来了。
    一回到日内瓦,加尔文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首先,把教会从罗马教皇的麾下解脱出
来,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也不再受制于诸侯。教职是选举产生的。信奉加尔文教的组织,
完全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成为同盟军,由高级宗教会议统一领导。以此为基础,日内瓦发
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国家法律和宗教纪律,成为约束人们
行为的两条准绳。时至今日,加尔文已成了日内瓦城高高在上的主宰。不论是城内的教会,
还是行政当局都要拜伏在他的法杖之下。日内瓦已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自然顺理成章地
成了“日内瓦的教皇”。
    一朝权在手,眼中的世界都改变了颜色。加尔文开始变了。他变得自私、残暴、唯我独
尊。新教中的其他派别统统被他指斥为“异端”,其境况不比天主教好多少。想当年略占上
风的再洗礼派此时成了加尔文的眼中钉,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阴暗心理,他下令将这一派
的信徒全部驱逐出境,否则格杀勿论。
    加尔文自负、狭隘的本性,在另外一件当时影响很大的事情当中也可略窥见一斑。15
53年西班牙极负盛名的科学家凯尔·塞尔维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者之一)来到日内
瓦。塞尔维特作梦也没想到日内瓦会成为自己生命的终点。也许他已忘记了自己当年曾批评
过加尔文的教义,但是加尔文没有忘记。加尔文借口塞尔维特是再洗礼派的支持者,将他处
以极刑,尽管当时舆论哗然,但加尔文毫不手软,干净利索地处理了塞尔维特,出了胸中一
口恶气。
    加尔文教的走红在于它符合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更在于加尔文对新教的信心和
贡献。加尔文的名字和“加尔文教”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8-2-4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6世纪时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居民在肤色上也兼有三个人种的
某些特征。由于它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因此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几乎被沙漠和草原所笼盖的阿拉伯半岛特别适合于游牧,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在古
代农耕业不发达时期,一直比其它地区先进。
    在世界各地普遍进入定居的农耕时期以后,阿拉伯地区的优势地位便开始消失了。到公
元5至6世纪之后,世界上许多地区早已进入文明时代三、四千年了,然而阿拉伯地区,尤
其是贝多因人居住的地区,却仍然未能摆脱原始的落后状态。经济文化停滞不前,部落间的
战争连绵不断,人们经常为争夺牧场和水草而展开血腥的撕杀,狭隘的宗族观念日益顽固,
贫困与愚昧无情地吞噬着那里的人民。
    但是,靠近红海的汉志地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这里虽是不毛之地,但却是从南部沟通
欧亚的商业要道。东方的商品要从印度洋运到也门,然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驮着北上,
通过汉志地区到达地中海,再在那里转送到欧洲各地。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汉志地区带来
了繁荣,其中麦加和雅特里布城最出名。
    麦加城位于整个阿拉伯地区南北交通的中枢,那些长途跋涉的商人通常都要在这里歇
脚。因为这里有一口诱人的清泉井,这在视水如油的阿拉伯人眼中是很不寻常的,况且,过
往的客商们有谁不想在这里痛钦一杯这甘甜清凉的泉水呢。这里还有一块巨大的不知什么时
候从天上落下来的黑色陨石,阿拉伯人将它看成是一个圣物。为了供奉这块圣石,还建了一
座庙,名字叫克尔白神庙。远近的阿拉伯人常常成群结队地专程到此拜祭。同时,他们往往
还随身带来一些货物互相交换。久而久之,一个大规模的交易市场就在麦加形成了。
    公元6世纪,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这就使原来经过汉志的商
路被切断了,麦加城由此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公元572年,波斯人占领了也门以后,
没有恢复原来的商路,而是把运到这里的商品改道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然后再运抵地中海。
    商路断了,财路同样也就断了。麦加人收入因此急剧的减少,变得越来越穷。为了争夺
财富,阿拉伯人各个部落之间加紧了互相的掠夺,战争由此而更加频繁。
    汉志地区的大多数阿拉伯人都感到十分的痛苦,但是又没有人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绝
望中,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希望神能解救他们出苦海。伊斯兰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
中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六岁时母亲也病死了。他是由祖父和伯
父养大的。
    他的童年很苦,从小就得自谋生路。他当过放牧人,后来又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巴勒斯
坦和叙利亚和许多地区。在经商期间,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对阿拉伯人民的各种痛苦也有
了很深的了解。在随伯父在巴勒斯坦经商期间,他又研究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知道了
许多神话传说,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学会了观测天气、预测风沙
和治病的本领。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基础。
    但是他太穷了,他的抱负没有金钱和地位的保证,无法得到施展。在25岁时,穆罕默
德和一个比他年龄大许多,名字叫赫蒂彻的麦加富商的遗孀结了婚。从此,他在经济上一下
子有了保障,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穆罕默德的才干逐渐显露出来。一次,克尔白神庙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了。古庙修复后,
却发生了由谁来把黑色陨石再放回原处的争执。麦加的一些大贵族都争着由自己把陨石放回
原处,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大家谁也不肯谦让,在庙里便大吵起来。这时穆罕默德走了出
来,他把自己的上衣脱下铺在地上,再把陨石放在上面,然后请争执的人各派一个代表,分
别提起上衣的一角,一起把陨石放回原处。争执平息了,大家都说穆罕默德真是一个聪明和
识大体的人。此后,穆罕默德的声望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在麦加城外,有一座幽静的小山,当地人都称它希拉山。穆罕默德经常独自一人到山里
的一个小山洞里冥思苦想。他一直在考虑创立一个可以被大多数阿拉伯人接受的宗教,使那
些整天处于痛苦之中的同胞得到解脱。他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
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但是这个工作太艰难了,
穆罕默德为此常常在山中呆上许多天。终于,在610年的一天,他豁然开朗,想通了最关
键的道理。不久,他从山上下来,便开始传教,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
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人的一切
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
    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
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意旨。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
从先知。
    伊斯兰教有着严格的教规,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所以在传教伊始,穆
罕默德的地位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显著特点。穆罕默德强调教徒绝对
服从教义,主要是为了统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
盾。穆罕默德教喻教徒必须要顺从,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安分守己,因为一切都是安拉
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的。
    伊斯兰教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夫多妻。在伊斯兰教教义中,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
    虽然伊斯兰教教义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要求人民采取消极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又
给教徒提出了作人的基本准则,如为人行善,买卖公平,救济贫困,照顾孤寡老人等。此
外,对偷盗和欺诈等犯罪行为,伊斯兰教义规定要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这些教义得到了阿
拉伯下层劳动人民的拥护。伊斯兰教教义也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长期奉为法律。穆罕
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反而遭到一些麦加富商和奴隶主贵族
的反对。因为伊斯兰教是一种一神教,同传统的古莱西部落的多神教是极不相容的。同时,
教义中提出的施舍济贫的主张,也损害了大贵族和富商的经济利益。一些贵族和富商时刻准
备谋害他。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率领他的信徒离开了
麦加,移居到雅特里布,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徙志”,伊斯兰教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历法的
元年。雅特里布在后来被改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
    雅特里布与麦加不同,这里不是顽固的古莱西部落贵族统治的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也很
发达,贫民也较多。在这里,伊斯兰教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在这一基础上,穆罕默德又颁
布了伊斯兰教社团的章程,建立了神权国家,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不久,麦加贵族向雅特里布发动了进攻,企图消灭穆罕默德的势力。穆罕默德将雅特里
布的教徒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同麦加贵族进行了多次的战斗,打败了麦加贵族军
队的进攻。628年,穆罕默德和麦加的贵族们签定了停战条约,使双方的战争暂时停止下
来。
    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大军进攻麦加城。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麦加贵族被迫接受了
伊斯兰教,承认了穆罕默德的权威和最高地位。为了缓和当时的敌对矛盾,穆罕默德也承认
了麦加贵族的特殊地位和既得利益。不久,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起一个军、政、宗教大权集
于他一身的神权国家。
    穆罕默德进入麦加之后,清除了克尔伯神庙中的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做
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
里朝圣一次。
    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见麦加城如此强大,纷纷派来使节,表示愿意皈依伊斯兰教,
承认穆罕默德的宗教领袖地位。
    632年,穆罕默德在雅特里布病逝。这时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此
后伊斯兰教又传到北非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到16世纪时,伊斯兰教徒已经遍布世界各
地。伊斯兰教的产生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对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发展,抵御外来侵略
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中让教徒进行“圣战”的教义,使它在传教的过程
中,具有极大的侵略性。伊斯兰教徒们正是以“圣战”的名义,在新月的旗帜下,挥舞着阿
拉伯弯刀,进行猛烈的扩张,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8-2-4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8-2-4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世界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阿 克 巴
    1556年2月14日,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三代帝王阿克巴被宣布为王位继承人,时年
13岁,由他的舅父代为摄政。他的舅父穆阿扎姆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不仅独揽大权,
而且想篡夺王位。阿克巴18岁时,他夺回大权,命令他的舅父到圣地麦加退隐。阿克巴终
于自己独力执政了。
    阿克巴摆脱左右羁绊后,便开始扩张领土的征讨,他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对
表示愿意归顺的地区,他仍让原来的头领管理土地,并对他的子孙委以重任。1562年,
阿克巴同愿意归顺的王公罗比哈里·马尔的女儿结婚,并让他的妻弟担任要职。对不愿意归
顺,拒绝投降的地区,阿克巴就用武力征服,并兼并他们的土地。1567年,阿克巴攻打
梅瓦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攻下,屠杀了3万人,并把作为王国象征的大铜鼓和母神座上的
大烛台拆下,当做自己的战利品。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
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
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
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
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服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
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世界上
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
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
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
教派平等,他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阿
克巴自己还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
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他
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他还创立了一个没
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这种宗教的特点是提倡廉俭,其教义是要求信徒
“弃绝世俗欲望而求得救”。要求入教的人,可以直接见到阿克巴。将头巾放在阿克巴的手
中,将头放在阿克巴的脚上,阿克巴将人扶起,向他祝福,给他戴上头巾,送他一幅自己的
肖像,这人就算入教了。这个宗教要求信徒忠于国君阿克巴。教徒们把阿克巴当作上帝,相
见时呼叫“安拉——阿克巴”(意为“阿克巴即真主”)。信徒还效忠皇帝献出自己的财
产、生命、荣誉等。阿克巴的“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只要求教徒平时爱护动物,尽
可能施舍、赈济或做好事。“圣教”也不强迫别人信教。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缓和了当时的
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处,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阿克巴做为国王,他尊重印度教,但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反对寡妇自焚殉
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
    印度教寡妇自焚殉身是个愚昧、残酷、野蛮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要跳入火堆为丈夫
殉葬。这个风俗在印度流传很久了,到阿克巴的莫卧儿王朝已有1000多年了。阿克巴对
此非常痛恨,他派督察专员到全国去巡察,当寡妇不是自愿殉葬时,督察专员就去保护她
们。阿克巴还曾经亲自去解救过一位被迫跳火殉葬的孟加拉总督的寡妇呢。
    据传说阿克巴是个文盲,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给他朗读各种书籍,因此他也获得了比较
渊博的知识,能够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教等问题。他还画画,在宫庭中养
了100多位画家,这些画家每月开三、四次绘画展览。阿克巴总是兴致勃勃地观赏,经常
加以点评并给好作品赏赐。在阿克巴的宫庭里,还有各地的音乐家,他经常听印度、波斯、
中亚、克什米尔等地的音乐,渐渐地他也能作曲,而且命人将印度梵文乐谱转译成波斯文,
再用波斯文演唱。他要求他的官员互相学习,印度教官吏学习波斯文,伊斯兰教官吏学习印
度文,到后来,他的官吏们有的同时能用波斯文和印度文赋词做诗,很好地促进了波斯文化
和印度文化的交流。阿克巴当政时期,他善于理财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后代统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
—1657年)是莫卧儿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阿克巴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莫卧儿王朝功勋显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2: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