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 19:08:04
|
只看该作者
收集占有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条途径,这就是观察、调查、阅读。观察的方法大致有定点观察、移位观察、比较观察几种。定点观察有两种情况,一是定点定景,即从一个特定角度去观察某一个固定不变的观察对象,观察点和观察对象都固定不动。二是定点换景,既观察点基本固定,通过视线的移动,空间的变换来观察事物。通俗的说就是观察点未动,而观察对象变换了。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独立草堂之内透过门窗遥望草堂四周之景,足不出户,却看到了四幅景色各异的花鸟山水画。移位观察,既观察者不是固定在某一位置,而是不断移动立足点、观察台的观察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清事物全面真实的面目。比较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方法。它有利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联系,抓住他们各自的特征。许多修饰手法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展开,在某种程度上都得益于平时的比较观察。此外,观察要全面、要精细、要抓特征,特别需要多思勤记。
二、立意。主题解决的是文章“吾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的是文章“吾之有据”的问题,有理而又有据,文章才有看头。人们把主题比作“灵魂”是想说明主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学生学生写文章只知道围绕文体来写,对所写的内容能否表现主题并不在意,即使能表现主题,主题仍然不够鲜明突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三、谋篇。俗话说“凤头”、“猪肚”、“豹尾”,这是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经典概括。学生也有自己的说法,即第一小节一定要点题,最后一节一定要首尾呼应或升华主题。总免不了给我们一种当代新“八股”的感觉。究其原因我想我们的老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的结构如人体的骨骼,如果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那么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就无处寄托,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如果动笔之前,没有“成局了然”于胸,贸然提笔,必定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难免十步九回头,不断否定自己,结果势必“未成先毁”,事半功倍。而只有“袖手于前”,把全文结构布局精心谋划一番,才有可能“疾书于后”,一气呵成。
四、用语。用语是作者的思想转化为物质形式的重要一环,在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在写作中的用语提出了四点要求:首先用语要准确,就是要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做到“词意相副”。其次是简明,就是用语要简洁、明快,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明,文约而事丰。再次要生动,就是指用语要鲜明、活泼、富于形象性。用语生动就能把事物的形神和作者的情感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写人,呼之欲出;写物,状态逼真;写事,活灵活现;写景,历历在目;写情,淋漓尽致。这样,就会使人读后有如临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赌其物的真切感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学生们见解独到,材料要新鲜;其次应注意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和加工。如多用形象、新鲜、具体的语言,适当运用修辞方法,活用词汇等。
五、修改。修改在写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修改却是我们学生经常所忽视的。平时作文课无论写大作文还是小作文注意修改加工者都不多,特别是单元、期中、期末考试,不注意加工的就更多。甚至还会出现通篇只有一段的这种情况。应该说修改是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的。只有重视文章的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文章的质量。其次修改文章也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因此,凡对读者负责,顾及文章社会影响的作者,写作时决不马虎从事,而且反复推敲修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完满地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