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点滴体会
向山小学 陈 霞
我们知道,完成课外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但是,不难发现,许多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久而久之,作业也就成了学生的一个承重包袱,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项活动,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做作业(这种现象在我们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数学课程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航向:“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引领着我们提升了作业设计的理念,促使我们对数学作业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思考。我校的“关于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数学课题开题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老师们在一起摸索、讨论、思考课外作业的设计,尝试着做出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下面仅就自己这一、两年来对课外作业设计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设计童趣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这一点低年级的孩子表现的更为突出。新课标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如:教学《基数和序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古时候,有个人特别能吃。一天他去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了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四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问:他说的对吗?为什么?”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不仅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又如: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5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厘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让学生找出小马虎在日记中用错单位的地方并改正。这样的作业,显而易见,学生更容易接受些。
我还经常这样“包装”作业,将“连线题”美其名曰“找朋友”或“手拉手”、“改错”变为身穿白大褂的“啄木鸟”或“我是小医生”、“小兔作客”、“玩具超市”等等,这样经过了“美容”的作业,学生就会乐在其中,趣味盎然了。
二、设计游戏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生活者。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能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培养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
如数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以后,用课上学到的分类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归类,并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培养、锻炼了孩子们的生活能力。
又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一个放在口袋里的立体图形,说出是什么物体,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
再如: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布置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和”与“差”;学习了《高矮》,让学生回家与家里成员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这样的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乏味的作业变得有趣味极了,也使得作业具有了浓浓的“亲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