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让学生先根据旧知概括出求面积的两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数方格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在发现数方格的方法很难求出圆的面积后,让学生根据方格图大胆地猜想出圆面积的范围。学生获得用转化法求出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操作、探究得出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过程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价值。
二.自主探究,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以激励学生再创新。课堂的生命活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通过对比复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猜测后,再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极限”思想渗透的最好体验。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通过学生操作,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例题,本节课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是有作用的。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