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方面作以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既能发生形态的变化,又能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点燃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如果只通过让蜡烛发生变化一个实验,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我又增加了很多小实验如在碱中到入少量白醋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设计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二、说教法
《科学大纲》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集体研讨法,并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如蜡烛、酒精灯、,碱、白醋等,各种直观实验材料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比较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要采用是实验、观察、讨论、记录、小组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
为确保课堂探究的顺利进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本节课理解,我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蜡烛,蜡块,烧杯,火柴,碱面,食盐,实验记录表等。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体现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和层次性。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新课引入时,如何导入才能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我创设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吗?在你学习的古诗句中哪句表达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的。在这些变化中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物质世界的变化”。(这个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2、探究蜡烛的变化,建构新知。
师:如果让你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那些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点燃、加热、切割、弯折等。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比较点燃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2.自主探究,探究其它物体的变化。
师:同学们,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食盐,食用碱,醋,糖,橡皮泥等。由于时间有限,每组自选2个实验进行探究。(小组商量,填好自选实验记录单)
(科学探究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实验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方法,发挥其能动性。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这些实验相对简单,效果明显,更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
生;交流,汇报实验成果。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他们都是什变化呢?
生:互相交流属于哪一种变化。
生:汇报交流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4、畅谈收获,引发新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
(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喜悦。)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特别多,课后参照老师提供的把鸡蛋放进醋里的实验方法,在家里做,记录实验现象。
这个环节,进一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是归纳式的板书,直观明了,体现全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设计如下板书;
蜡烛的变化
加热 蜡块 ―― 蜡油 不产生新物质
(固体)冷却 (液体)(形态变化)
点燃 蜡烛――――----产生新的物质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提倡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着力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