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2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语感能力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王学光



[内容提要]“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是中学JIP实验倡导的核心理念。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JIP实验及新课程理念,落实JIP“十六字”方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创设情境  语感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委在2000年颁布的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突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还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语文教育理论的确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而这些同中学JIP实验倡导的“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理念完全契合。随着JIP第三轮实验的深入,“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方针、“主体──合作──创造──发展”的主题词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JIP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用到语文课中,就JIP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利用,以便将新课标和新大纲中关于“培养语感”的新理念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些做法、体会和认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斯宾塞)。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就以四人小组为单元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课堂讨论如此,基础知识竞赛、读背课文、智力游戏、抢背抢答活动、作业完成、出黑板报、出墙报手抄报、编班刊等,都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使得四人小组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因为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深化认识,加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笔者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之不强?

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以幻灯片、图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亲自动手将相关素材制作成课件),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感受领悟。也可以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设障置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此就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会提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六、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成就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行语感训练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

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语感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八、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语感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最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运用己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在教学新知识时从已有的知识点入手,以旧孕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也可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章熊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去学习与感知,这样,先温习巩固旧知识,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学会新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新问题,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语感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语感能力。

九、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冰心先生说过:“悟尽苍生是语文。”叶圣陶也曾经讲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培养语感”。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因此,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创设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实践性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例如,让学生自办班刊、校刊,组织成立文学社诗社;组织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影视节目;设置班级图书角,向学生出借各类读物或指定班级图书管理员定期为同学们借阅期刊图书服务;组织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赛诗会、即兴演讲、朗诵、辩论、联欢会等活动;布置语感训练家庭作业,如欣赏指定的有声读物、录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讲或朗读;写读后感、听后感和观后感,写游记;进行词句与音响或画面的联想训练等。还可以通过做语文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词语成语接龙游戏,开展课外学习小组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语感训练多趣而有效。总之,多多组织这些课外活动,就可以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会”和“会学”、“乐学”和“善学”的问题。

十、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运用推想猜测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推想猜测法,就是通过对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例如,补叙课文、续写童话、虚构故事、故事接龙、补换结尾等,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感,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l)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在学习有“空白”美的课文(如《项链》、《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枪口》等)时,或是在给学生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2)利用艺术作品(美术、音乐):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或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尝试将美妙的音乐想象成动人的图画,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前,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时顺势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利用报纸传媒:首先让学生只看报纸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猜想(写)下文,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猜测的信度。(4)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5)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起“大语文”结构,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激活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意识聚焦,观察,积累,感悟,去采撷、累积、存储和积淀更多的生活表象、经验。如注意强调诵读,多看多记多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与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培养、形成、优化并深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要求教师做培养语感的有心人,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正如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把语感训练作为“切入点”,吸收当前小学语感教学及英语语感教学的一些优点,注重语感培养与训练,推动学生语感呈良性循环发展;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把课文、作品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期达到“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根东主编《主体教育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倪传荣主编《提高初中生整体学习质量的行动研究》(上、下卷)北京教育出版社
    3.倪传荣主编《主体、创造、发展──中学JIP实验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第1期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7.《扬起素质教育的风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8.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10.何贤景《语词?语境?语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13.《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语文学习》1992.10
    14.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15.孙培青等编《教育名言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申继亮谷生华严敏著《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国外母语创新教育及其启示》《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第12期
    18.《语感学习的心理探索》《语文学习》1992.11

编辑点评:文章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又有教学理念作指导,持论扎实,视野开阔。可惜文章不够集中,语感能力未论述。(刘真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