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 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 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 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

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反思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和过去教育的功过得失的基础之上,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教育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必然性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

从大工业的本性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与制约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工人们又怎样适应这种变换、更动和流动性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多方面地发展自己的本领。马克思说:“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的生产的普遍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工人“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了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即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能够适应变换劳动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先是热衷于争论提“三育”恰当还是提“五育”合适,继而争论哪一“育”更为重要,却很少考虑各“育”间内在的核心、基础和联系,结果导致“智育第一”和“德育为首”轮流坐庄,而贯穿教育过程中的最核心的教育价值问题仍未得到足够清楚的认识和有效的解决,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严重忽视的正是个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样一个核心,或者说这样一条发展主线。个人的主体性品质,不可以简单化地归属于哪一“育”中,它表现在个人德智体美劳发展之中。“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

2.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并变革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这些教学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认识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刺激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因此,在教育观上,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主动发展。因而可以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观。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教育的规律是绝对的,殊途同归而统一于绝对的教育规律之下。实施主体性教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的客观要求,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体现世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说和理论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 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高潮迭起的时代。客体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发展、现代化,而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弘扬,又必定会推动客观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 要求。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地期望教育能培养与弘扬人的主体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弊端, 如:

(1)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表现为统一的课程结构和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的知识,并且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不注意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品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以记忆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以强制性的、简单规范性的指令要求学生盲目被动地服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参与,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管理上,表现为对分数过分关注,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练习量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并因此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活 动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特长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地期望教育能培育与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新教育的需要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现实基础。

三、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拥有较高教育技能与技巧的教育者受社会的委托,代表一定的社会,并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那么,为了充分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有必要了解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1.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也称自我完善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外部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世界,依靠自己 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尊自信。表现为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以及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识。

(2)自我调控。表现为强的注意力,做事有始有终,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以及与伙伴游戏时能遵守集体规则等。

(3)独立判断决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对同学的优缺点有公正客观的认识以及遇事有主见且合理果断地做出决定。

(4)自觉自理。表现为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及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些独立自主性的表现是以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为前提的。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可以说是主体性最本质的特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要自主地驾驭自己同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因此,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主体掌握对客观现实进行认识与改造、选择与参与的主动权。学生的这种自觉能动性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就动机。表现为渴望当优等生,以及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等。

(2)竞争意识。表现为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努力取胜,在各种活动中总是想表现自己并超过比自己强的人,在游戏中总是充 当组织者、指挥者。

(3)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表现为他们有一门特别有兴趣的学科和某方面的兴趣爱好,课外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

(4)主动参与。表现为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 而且踊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工作。

(5)社会适应性。表现为好的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善于交际,有一定凝聚力,能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等。

3.积极创造性

如果说自觉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积极创造性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所谓积极创造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讲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积极创造性“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作为主体的人,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特征可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意识。表现为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喜欢解难题。

(2) 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直觉思维和借助具体形象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新颖。

(3)动手实践能力。表现为学生不仅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出较强 的动手能力,而且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有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活动及 社会活动中能表现出其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本质、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主体性特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内在结构。

四、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最令人振奋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今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 的伟大时代的基本精神,反应了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其实自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乎每 隔十年便向全世界各国普通教育提出一项宏伟的教育目 标口号:60年代提出 “学会生存”,70年代提出“学会学习”,80年代提出 “学会创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 “学会关心”。这些响亮的教育口号实质上是从不同侧面 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 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通过教学,他们掌握 知识,身心得到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 的主要弊端以及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我们需要 进一步的改进课堂教学。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新课预习、讲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与测验,无论哪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成功。

2.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当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使得学生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但是,新的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量的剧增而且更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传授和掌握知识不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成为教育的惟一目的,因此,必须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也就是强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外,教师还要能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训练学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 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我国学者黎世法总结中学生最优的学习方法体系而建立的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和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法等都把学生的自学活动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了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与自觉能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中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不仅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而且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是教学与知识掌握的中介,而且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儿童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的作用。赞可夫认为,学习时要依靠、利用学生的情绪,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学习时的情绪生活,学习时要使学生感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这样就可以强化大脑的工作,治疗脑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代课堂教学中,最具情绪色彩的有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我国南通师范第二附小的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法以及曲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改革实验等。这些课堂教学针对传统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从学生的情感领域入手,并以此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乐学”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4.注重教学的启智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积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当代的教学理论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上的作用,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把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主体性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启智作用的发挥,首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另外,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马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提倡的问题教学法和我国上海师范学院附中的老师吸取启发式与发现法的优点而创造的引导发现法也是一种着重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法是依据创造力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成功的课堂教学,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条件、师生情况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总之,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而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又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管怎样,当代社会和教育发展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

五、结束语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改革课堂教学着手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塑造学生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