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30 10:31:04
|
只看该作者
二、学做真人
陶行知还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对这个观点真是发自内心地赞同,同时我也在我的教学中践行着。不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还是课下和我的交流,或者是在周记中,我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哪怕是错的,哪怕是不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因为我想我必须得了解我的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了解了,我才能对他们那些不正确、不合理的观念加以引导,否则那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在那里做空洞地说教,绝对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努力不讲空话和假话,给学生做一个比较良好的示范。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语文课前我都会准备好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能更好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即使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计划可能赶不上变化,整个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意料之外的事和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对拿不准的我总是很坦诚地告诉学生这个我拿不准,回头确定了再说,绝不将拿不准的题目跟学生瞎说一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也要求学生不能不懂装懂。有的时候,我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学生及时指出,我立马改正,并且肯定这个学生是细心和用心的。有的时候是我自己发现了,我也会及时纠正,跟学生说我什么地方讲错了。我还对学生说,错误当然不好,但是比起知道错误还不去或者不敢改正,后者更严重。没有谁是完美的,也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我们知道自己犯错了,就及时地去改正,这就是个巨大的进步。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时,我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目前我教的学生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基本上都是持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能正确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错误,不求全责备。
三、教学做合一
孔子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孔子特别重视“行”,把“行”观为“四教”(文、行、忠、信)之一。他认为,在“文”与“行”之间,“行”比“文”更重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于做人来说,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对于察人来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关于“用”,孔子常以学诗与学礼为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只有用来指导实践,产生实际效果,才能显示其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学得再多也没有用。陶先生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亲知、闻知、说知,而闻知”、说知安根在亲知里,所以必须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必须做到“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必须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要求在做的同时教,在做的同时学,教学做三者是同一件事,教学做三者做是核心。
我在教学中也努力践行着这一原则。在上完要求复述的课文时,我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复述包括小组说和推荐小组集体交流,还会交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复述给家长听,并及时和家长交流学生复述的情况。在教学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和猜谜语等内容,也是如此。在讲解课文时,我总是试图用最贴近学生的词语和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单元学完后,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来耐心总结这单元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以学生自由说为主,我补充为辅,并将得出的结论及时运用到我们写的习作和周记中,再反馈。另外我还按照我们中心校的要求,号召和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一些家务和农活,并及时和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个别家长不能理解,害怕学生影响学习或者做不好,我便跟他们说学生只有参加体力劳动,才会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感受到体力劳动的不易,对于明确学习目的也是有好处的。对有些不肯参加的学生,我也及时排除他们思想上得畏难情绪,鼓励并督促他们参加。我还鼓励学生把劳动的过程和感受写出来,对写的好的及时表扬。还有,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比如看电影、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班级安全会议等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记下来。凡此种种,都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当然,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的不足,对于陶行知先生的很多教育精髓都未能很好地领悟,以上所谈也不过就是粗鄙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使我收获更多。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