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专家点评节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前精心准备
       这里的课前准备是指评选之前长期有效的准备。要想在优质课评选中胜出,,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探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这也是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的主要目的。要想在优质课评选中胜出,这需要评选之前长期而有效的准备。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充分结合,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这也是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的主要目的。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据,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此次评选中,各位选手设定的教学目标差异非常大,有的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10条之多,有的老师一堂课的知识目标却只有1、2条。一堂课结束,前者的教学目标肯定有落空,后者则会因为知识目标太少而降低教学效率。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将导致一节课无法成功。因此,应该根据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心中有教学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设计之中。
2.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既包括了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也包括了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同时,还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规范的语言(如不能用“点”代替“单击”这个词)和规范的行为(如不能随意命名文件、文件夹),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行为习惯,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这可以让教师将规范、美观的作品(制作的作品、教学设计)展示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教学资源合理准备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专门的学习网站和学习卡,但大多数选手未能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次评选中大多数选手都未能向学生提供使用的教材;专门的学习网站有部分选手做了,但未能很好地给学生利用;课件也只是作为教学工具在使用,而没有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如学生制作时,课件应该展示制作要求、方法、目标);包含学习目标、方法的学习卡通常都流于形式了。
二、直接、有效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正式实施的开端。精心设计、别开生面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并能在短时间内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评选过程中,可以看出,所有选手都能明白导入新课的重要性,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但这一环节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如导入时间过长、案例选择不符合学生特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认为有效地导入新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案例零起点
导入案例零起点是指导入所用到的案例本身是学生不用学习就知道的,不需要教师再花时间对案例本身进行教学。有位老师在教授“Excel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一课时,导入的案例用的是网络游戏,且不说这可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原来不玩网游的学生因此案例对网游产生了兴趣),考虑到初中学生很多没有接触过网络游戏(他们可能只是偶尔玩玩简单的单机小游戏),对网络游戏中复杂的参数很难理解,这给过渡到本课的教学内容Excel公式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种导入的案例就不是零起点。所以,应从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案例出发导入新课。
2.导入时间严格控制
   导入是作为一堂课的序幕,显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曾有位老师教授“Word贺卡设计”一课,先用了12分钟展示大量的四川地震灾区图片、视频,图片和视频制作得非常精细,把评委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同学们都陷于情境中不能自拔,然后才引出引入让学生给灾区制作慰问卡这一教学任务,以致下课铃响了,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能完成教学任务。
3.导入案例贴近学生
   导入所使用的案例越贴近学生,越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人总是最关注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关注度会越小,这就如同合肥市民会订阅《合肥晚报》,而不去关注《兰州晚报》。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使用搜索引擎》一课的教学情境:自己为本节课教学制作的教学资料放在U盘中,到教室中发现U盘损坏,无法读取资料,好在资料放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中,请学生帮其找到。此任务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与学生没有关联,学生没有义务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学生很难有兴趣去完成。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
4.导入案例真实可信
导入的案例不能是自己编造的,否则首先违背了教育的根本问题,而且也会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设下障碍。前面例子中说U盘损坏的教师,到下课时说,这个案例是自己编造的,我想这对学生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求真,而不应为教学需要而忽悠学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1:54:14 | 只看该作者
三、注重课堂有效性
从实施课程改革到今天,历经数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所以更应该注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给学生以成就感,实现有效教学。
1.保证全体学生完成基本任务
评价一节课固然有许多科学的指标,但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节成功的课应该表现为:学生能圆满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而且意犹未尽、心满意足地离开机房,期待着下节课的早日到来。那种课堂上热热闹闹,从导入、讲解、演示、评价、小结等每个环节都不少,但下课铃响了,布置的作品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完成的课,肯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不是把文字上的教学设计给表演出来。所以,不能只考虑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教学效果达成度。
2.分解、细化教学任务
一些教师导入课题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笼统的,没有明确指标限制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漂亮的电子报刊,这让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对于较复杂的任务,应该对其进行分解,分成若干小任务,由简到繁,从易至深。当学生完成第1个任务后,再一同完成第2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学生起点、目标都相同。这样学生就会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这样能让较差的学生不至被拉得太远,从而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作品制作课适度开放
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目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法,这使许多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制作电子报刊、电脑动画。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限定主题、技术,导致课堂过于开放,教师在课堂上难于控制教学节奏,学生的作品完成度很低,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时间,既要有适度的开放,也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方向,让学生按直线距离尽快达成教学目标。
4.留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
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必须留有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但一些选手将课堂作为自己教学设计表演的舞台,不停地讲解、不停地控制学生机,留给学生的上机时间寥寥无几,如一节汉字输入练习课,学生打字练习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练习的汉字不超过50字,这就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0年前颁布的纲要已经明确规定要给学生70%上机时间,按照这个比例,45分钟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只有13分钟,除去导入、评价所用的时间,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是需要适当控制的。
四、减免教学形式化
从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已经逐渐摒弃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实际的做法,但在这次评选中依然看到不少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分组、高档的教具、给学生发放实物奖品、热热闹闹的评价,这些手段的采用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让观摩教师失去学习点,对评委打分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1.减少评价形式化
评价是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必要的教学环节,但这次评选中,不少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频繁采用热热闹闹的评价,例如“键盘输入”课学生打不到10个字就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对抽查的学生鼓掌,一节课学生鼓掌愈10次之多。有些分组贴小红花,甚至发放价格不菲的奖品等。有的教师发放满满一页纸的评价表,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照此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手段异化了评价目的。与之相反的就是,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与评价:坐在后面的评委很容易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屏幕上的作品没有完成,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它能及时、公正地以分数的形式给出评价,教学评价也必须如此。就目前情况而言,教师需要迅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技术学科,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如开发出相应的评价软件),即时、客观对学生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
2.避免分组形式化
   分组教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优质课评选中使用分组教学常流于形式,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近于空白,只能采取随机分组,而分组教学贵在长期,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组内成员之间才能配合默契,把组内每个成员的才智发挥出来。有教师让2个学生1组,其中1个学生打字,另外1个学生看着他打,这是对分组教学的一种异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1:54:25 | 只看该作者
五、渗透过程与方法
信息技术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其知识与技能变化非常快,所以更应该注重另外二维教学目标,特别是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对待本学科。这二维教学目标是渗透在每节课教学中,而不是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教学。其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最容易达成。
1.完整经历整个过程
     “过程”既不容易为广大教师所理解,也是教学中最容易被或略的。我在黄山市组织教研活动时,曾问教师一个问题:活动结束后,许多人要上黄山游览,山上天气多变,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上山还要花不少钱,且要吃不少苦,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买一张黄山风景光盘,回家慢慢欣赏,其看到的效果肯定比自己亲自上山看到的要好得多。大家通过思考,以为:经历上山这一过程,会收获许多东西,而且这种收获会深入内心,可能伴随一生,而看黄山风景光盘通常是过眼云烟,其内心感悟、收获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活动,比如作品制作课,完整的过程应该是分主题选择、规划分析、素材准备、作品制作、评价反馈、修改完善等6个主要环节,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作品制作这一个环节,导致过程的缺失。
2.实践总结成为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每个方面,对学生终生有用,因此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大多数选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新课导入,将任务引出后,就带着学生制作,学生不知道最终要制作出什么,也不知道制作的具体方法,导致漫无目的地跟着做,教学目标很难得以实现。任务驱动最关键点其实是规范分析,让学生掌握方法。具体而言,在布置任务之前,对任务进行规划分析,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的目的、所需要的条件、要达成的目标,再进行技术分析,了解使用的工具、实施的主要方法、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操作步骤等,虽然表面上这费时间,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会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任务上,为后续的教学降低了难度。       
    经历这次评选活动,感触颇深的是:获奖的课就像是模特比赛穿的衣服,华丽,漂亮,时尚。而我们平常不可能去穿那样的衣服,但我们会知道那是今年的流行的款式、颜色,但或多或少也要学一些那里边的东西。我们的常态课,不可能学的和他们的课一模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毕竟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6 0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