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09:40:15
|
只看该作者 
| 【教学过程】 一、自主迁移,用简便方法估算
 1.复习估数:
 (1)独立估,汇报结果。生活中除了估年龄,还有很多数需要估。请看练习1,快速地把估数结果写在课本上,完成的请用手势OK示意。(师抽一位幸运星),请你(幸运星)帮帮忙,分别点名请他们估我的年龄。你要等我把同学估数结果写在黑板上,再点下一名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有与前面猜重复的就提醒说“有了”。(老师记录时有意识地将估整百的、整十的分别排两纵列,如有特例写在第三列。)
 592≈600      590
 108≈100      110
 688≈700      690
 1328≈1300     1330
 (2)观察、归纳估法。同学们都掌握了凑整法,估数可以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这些数是用四舍法估的,还是用五入法估的呢?我抽幸运星来指数,然后由他请同学起来说“四舍”或“五入”。
 108≈100,这用的是“四舍”还是“五入”法?这样去掉尾数,叫去尾法。
 2. 自主迁移:同学们估数方法掌握得很好,试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练习3,描述情境后,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估算,写在草稿本上。
 3.检查反馈:请不同于课本书写格式的两生板演各自的算式。
 算式一:612×19≈600×20=1200(名)
 算式二:612×19≈1200(名)
 这两位同学列式相同,算的结果一样,不同在哪?你能一眼看谁哪个算式的估法?他是怎么估的,请用虚线框把他怎样估的画出来。
 为了节省时间,估算可以不写过程,就像算式二。你知道用算式二做的同学是怎样估的吗?请上来想办法在算式二上写写画画,让同学们知道估法。
 算式二:612 × 19≈1200(名)
 ↓    ↓
 600    20
 请同桌互相看看同学的,并互相说说同桌是怎么估的。
 4.教师点拨:列式口算前为什么要将精确数凑整?
 5.板书课题:估算。释义“估”,为了方便口算,人们在估算前,先将精确数凑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
 【设计意图:先用练习1复习估数: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将精确数凑整(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自主迁移用简便方法估算练习第3题。算式一、二表数学语言达方式二、三年级教学估算的方法,也是我们在几位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喜欢的表达形式,先建模后估算与先建模后计算思维过程同。】
 二、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例5 情境图,出示问题时,在“四年级”前面加上“沙坪小学”与练习3联系起来。
 2.理解题意:默读例5题目后,用手势(掌心向外)示意明白;那儿不明白的用笔画下来,用手势(掌心向里)示意。哪儿不理解,谁来告诉同学这是什么意思?
 3.提出问题:在解决“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问题时,沙坪小学的同学算法相同,估法不同,估算结果也不一样。(出示两种算法中卡)仔细对比看,他们各是怎样估的?
 4.分两大组说理:估大好,还是估小好?为什么?
 5.扮演角色: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怎么估吧。
 两同学分别扮演交费的老师(简称“交”)和收银员(简称“收”)。
 交:(手持估小的中卡前去交费。)你好,我来交学生旅游的套票费5000元。
 收:每人套票49元。你校多少人去秋游?
 交:104人。
 收:(用计算机算后)交9776元。
 交:你算错了。我估算大概要交5000元。
 收:我再算一遍(边说边按键)104 × 94 = 9776元
 交:是49,不是94。
 收:对不起,是把两个数字换位置了。
 交:哈哈,我估算过的,一听就知道你错了。
 收:我再算(边说边按键)104 × 49 = 5096元。哈哈,你估错了,带5000元不够。
 交:怎么会错呢,104不能五入,我用了“四舍”法。
 收:估算买东西一般要估大,以防不够。应该这样估(估大的中卡)。
 交:(指中卡)104≈110,不是四舍法,不是五入法,也不是去尾法。那叫什么法?
 收:叫进一法。不论尾数多大(0除外),向前一位进一,就叫进一法。
 交:谢谢你教我买东西时要用进一法把数估大。
 6.全班讨论:刚才小品中的估算有什么用?准备交费时为什么把数估大好一些?
 7.教师点拨:生活中的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口算。(板书:符合实际,估大,估小)
 8.变式巩固:保留例5的两个因数,将情境改为与学生秋游相关的客车(练习把数估小的方法)。
 (1)创设情境,出示题目:大巴车载客旅游。每趟限载乘客49人,第四季度计划运客104趟。应该准备卖多少张票?怎样估算符合实际?
 (2)列式估算。
 (3)讨论:数据与例5一样,为什么要估小?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先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习惯讨论例5,再从角色扮演中“顿悟”新知(根据实际用进一法把数估大),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做变式练习(根据实际把数估小),在数据不变情境改变的对比中,强烈感受生活中的估算要符合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