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今日农村教育改革之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2:3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今日农村教育改革之启示
工作单位:无为县牛埠镇安桥小学
浅谈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今日农村教育改革之启示
[摘要]农村教育改革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六七十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着“行”而“知”的理念,以亲身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乡村教育之路,为我们今天农村教育改革方向、内容和支柱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农村教育改革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就提出:“中国以农立国”、“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村教育改革已经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强调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农村教育理论百花齐放而实践探索亟待加强的现今,深入发掘前人创造的宝贵财富,结合现实进行再创造,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回顾历史,上世纪初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成就较突出的有黄炎培建“农村改革实验区”,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先生倡导“乡村建设研究院”……其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丰的当推陶行知先生以创办晓庄师范为起点的乡村教育实践探索。陶行知先生关于乡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今日农村教育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 农村教育改革之方向—“教育与农业携手”
正确的方向是先导。端正办学方向,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写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今日农村教育同样存在明确方向的问题。
1.农村教育“不能适应乡村的需要”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强调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只有依*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才能“建设新中国”。
教育“不能适应乡村的需要”, 仍然是当今农村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病。农村教育的制度体系、课程安排都是以城市价值为导向,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他们给儿童惟一的东西是书本知识”,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城里人。考上学便跃出“农门”;考不上只能“复之农亩”或进城打工,所学知识能用上者寥寥,最终“穷的变得格外穷”、“弱的变得格外弱”。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学生既没有升学,也没有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一技之长,从而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一方面经费紧张,物质条件贫乏,只能依*政府资助,没有充分发挥农村自给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另一方面采用与本地区实际条件不符的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路还存在问题,还在许多方面跳不出“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1]
2.农村教育应“立在教育的农业和农业的教育上”
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农村教育应“立在教育的农业和农业的教育上”。
今日“农村教育应强调为“三农”服务,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要考虑“升学有望”,还应做到“致富有路”;要努力探讨农村教育的新需求、新模式、新趋势、新问题和新的管理体制。当前,农村教育坚持“与农业携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云南某洲坚持发动农村中小学开展结合当地实际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商则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校园经济收入,“既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书杂费和生活费用,又能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既能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技能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辐射和带动当地推广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服务群众”,[2]实现了陶行知所提倡的“教育与农业携手”。在这里,乡村教育与农业结合,不再是“空洞的”、“分离的”、“消耗的”,农业有了科学知识作后盾,其发展便可能是由量到质的转变。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差距中,农村教育改革要革去“城市中心”的错误方向,要本着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突破旧的教育评价体制的掣肘,走“教育生活化”的道路。
二、 农村教育改革之内容—“发展学生的活本领”
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力量,探索一套适合的农村教育课程体系,是农村教育改革有效实施的保障。
1.农村教育不能“用死的书本”
先生言道,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
“死读书,读死书”是许多农村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不改变这种现状,教育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在单纯追求升学的教育背景下,转变教育内容首先要变革现行农村教育评价体制,农村教育改革需确立农村教育主要应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兼顾升学的目的。
发展学生的“活”本领,首先要把课程搞活。现在一些农村学校已经开始关注“校本教材”和“校本研究”,实行文化课与农业课并进教育,为走农村自己的改革和发展道路作出了榜样。
2.农村教育当以“以改造农村生活为中心”
陶行知指出,乡村教育要“培养创造、建设、生产之力量”,进而改造农村生活。为此,陶行知创设幼稚园、夜校、民众学校、中心茶园等教育机构,对当地农民进行素质提升,其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仍不落后于今天。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完整的农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儿童早期养护与发展;对所有儿童的优质的初等教育;对青少年和青年的第二次教育机会;为青年和成年人的扫盲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信息、技能和知识。”[3]
农村教育中,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应该成为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的教育。在我国,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正在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其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农村学校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科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也在发展起来,例如陕西的“一村一品”就做的很好,为中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所谓 “一村一品”,就是说政府与科研机构或者高校联合,针对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促使其共同致力于某个产品的开发,实现共同富裕。“‘一村一品’理念和模式,随着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内涵的不断丰富,‘一村’已不仅指不同国家与地区相对落后的村落,也适用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镇,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品’已不再局限于指农副产品,也包括手工业产品,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农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用的启示:各村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一村一品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决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4]
变革若想行之有效,必须先从人脑入手。农村学校不仅应培养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还应通过教育增强农民“对有关农村生活所有重大问题的理解”,“努力帮助他们或引导他们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并达到小康生活水准。”农民子女是未来的新农民,其父辈是老农民,农村教育要想从思想上“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就要从改造农村生活着手,围绕农村生活开展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三、农村教育改革之支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认为,“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是否关注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是否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村教师不利的生存现状,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的信心和热情,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乡村教师要使自己“农民化”
陶行知先生对所处时代七种置身乡村之外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进行了批评:一是天使派,“好比是天使到地狱里来救苦救难”;二是夫子派,“以为乡下人不懂事,要来教训他们”;三是模范派,“到乡村来建一个新村,希望农人也照他的样子改一改”;四是桃花源派,将乡村与都市、与世界隔离开来,“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只顾在乡村里工作,对于都市的生活,已是懒得与闻”;五是绅士派,“拥护原有的绅士做乡村的主体,……结果是伸张绅权,摧残民权”;六是济富派,“想用金钱救济农村破产”;七是养猪派,他们也“提倡科学农业,也要改善农民生活。但他们的目的,是在多收点租”。现今的农村教师,缺乏的是陶先生那种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的“以乡村当事人的身份参与乡村教育活动”的精神气魄。“当前农村问题也成为热点,事实上也存在看待乡村问题不同的出发点,但唯有以乡村当事人的角度才能把乡村的问题看真、看准、看深,从而彻底加以解决。” [5]
受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对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僵化。今天,在优化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认同感的熏陶,使农村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殊性与任务的艰巨性,在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农村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2、乡村教师须有“农民甘苦化的心 ”
陶行知认为,“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当改造农村生活的新使命。”
农村教师尤其需要建立扎根农村、改造农村的理念。“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大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这是陶行知对乡村教师的要求,这一要求仍符合当代农村教育的需要。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齐出来,加入这个运动,赞助他发展,督促他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缺乏这样一批热爱农村、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及其他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特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与专业能力培养是当今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
师范教育须为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出有“农民甘苦化的心 ”的教师。农村教育改革需要一批高瞻远瞩的教师,一批乐于奉献的教师,他们是农村教育之支柱。
参考文献:
[1]杨红,程方平.深入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山西教育,2004,3
[2]肖敏.西部农村学校自力更生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报,2003,5,23
[3]蓝建.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策略.中国教育报,2003,5,15
[4]一村一品的启示: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新华网陕西频道
[5]储朝晖.陶行知乡村教育活动的特色及其当代价值.乌有之乡网,2004,3,2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