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心成长激励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4:4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心成长激励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
——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校现有留守儿童36名,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孩子,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留守儿童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    
李元(化名),男,1998年8月出生,今年13岁。在家是个独生子,自小就比较受娇宠。读五年级时,父母开始外出打工,只有在春节时买些东西回来探望一下,其它时间顾着干活赚钱,基本不回家。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做不了。李元由他的爷爷负责看护。爷爷已年近花甲,是位普通的农民,没上过几年学,文化教育程度不高,除了管一管他的日常起居和饮食,至于读书学习方面的事一般不过问,都由孩子自由支配。
  平时在班级有以下表现:
一、头脑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证明事例是:有老师督促下的背书、听写、写字等效果总是不错。
二、上课坐不住,好动。不是拿一支笔或小刀在手上玩着玩着,就是低着头在桌子底下摆弄着什么。
三、不做作业。课堂内的作业一拖再拖,回家作业则根本不做。等到要交作业了,就采取“蒙”--告诉老师说作业落在家里,忘记带了;“混”--随便找本自己的本子交给组长,作业有没有写则不去管它;有时老师催得紧了,就干脆来一招“偷梁换柱”--趁前后左右同学不在,就把别人的作业本拿来,撕掉封面,在第三页“签”上自己的大名。真相“暴露”了,却要硬撑着,非说那本子是自己的不可。
  四、下课后生龙活虎,喜欢跟同学追来跑去,对任何“玩”的活动兴趣百倍,表现异常积极。
  五、喜欢找借口装病,请假在家,几天不来上学。老师派同学去查看,总能看到他精神抖擞地和邻居的孩子追逐打闹。等老师亲自上门去找的时候,本来在房间里看电视的他就赶紧钻到被窝里躺好装睡;老师问他病好了没,他总着说哪儿哪儿还疼,哪儿哪儿还没好,哪儿哪儿不舒服……问得急了,应你一句:“我就是不想读书。”
  通过分析,认为这个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相关原因有:
  一是家庭教育几近空白。自李元的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就很少与孩子沟通。基本上每半年寄一次钱回家时才会通一次电话,除了询问一下“寄来的钱收到了吗”之外,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有没有听爷爷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即便成绩不好,他稍微“应付”一下就过去了,父母从不深究。此外,则别无他话。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他曾抱怨说“虽然很想念爸爸妈妈,但好像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毕竟孩子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学习上失去前进的动力,遇到了问题又无处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是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是家、校生活的鲜明反差。李元在家是独子,自小就比较受娇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自然的事。上小学时,虽然离家近,但一直要父母背着才肯来上学。近几年父母外出打工了,爷爷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在学习上却从不辅导、督促,让其享有充分的自由权。于是,在家他根本不谈学习,把孩子“贪玩”的天性表现地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在学校里就没那么宽松自由了:每天要完成许多学习任务,要早早到校,要遵守许多严格规范的纪律制度,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约束和压力,不能再随心所欲了。养尊处优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夏东林有了过强的依赖感,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当他面对着这些上学的“苦”与“累”,对比着“在家”与“在校”的这些鲜明反差时,心里自然地畏惧、退缩了。
  三是小~中学阶段变换引起的微妙改变。据了解,小学时虽然也发现过类似的苗头,但不会如此严重。升入中学后,相对说来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如写作),难度也有所加深。特别是一部分作业,更多地需要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一来,本来习惯于应付学习,习惯于遇到困难绕道走的李元无路可退了,厌学心理日益加剧。加上他不完成作业已成习惯,经常因此而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指责。只要老师说“今天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作业没交”,同学们便会异口同声的哄笑是他。再加上发生过几次“偷”同学作业本据为已有的事件,前后左右的同学对他有所顾忌,不敢把他当作朋友,不愿和他一起玩。上述这种不光彩的班级定位和在集体中孤僻、遭排斥的处境也强化了他的厌学心理。
  四是教育自身的无意识影响。在进一步分析厌学心理成因的时候,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自身无意识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首先,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周到地考虑像夏东林这样的特殊情况。遇到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更多地是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另外课堂中“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张嘴”的教学法普遍存在,落后的手段方法创造出来的索然无味的课堂也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积极的兴趣,因此,厌学心理的产生也就不是件奇怪的事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矫正这种厌学心理。
  (一)联系家校,形成合力。通过李元的爷爷,我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为此特地放下手边的活计,专程从外赶回来,向老师了解有关情况。我实事求是地作了介绍,特别诚恳地提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要改变他当前的心理现状,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配合。希望他们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不只关注孩子的生活,更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重视孩子的学习,逐步地改变露露过强的依赖感以及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同时,建议家长运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以他最感兴趣的“玩”作为一种奖励,把完成学习任务同进行这些快乐的玩耍活动结合起来。从改变作业习惯开始,每天布置的作业由他自己记录好,任课老师签上字,然后由带回家,由爷爷负责检查督促。每当他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奖励让他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
  (二)疏导同学,形成氛围。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助长理论启示我们:几个人共同工作学习,往往比一个人单独工作学习,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三位乐于助人,待人友善宽容的同学作为李元的合作伙伴。指导他们从学习的全过程及时有效地帮助他,比如听课时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了,就悄悄地提醒;大家都开始做练习了,发现他还在自个玩,就马上劝诫;看到他有一丁点进步了,就及时向老师汇报,大力表扬肯定。同时开展“人是会转变的”、“我来帮你找优点”等活动,引导大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相信每个人都会转变,都会变好的;不要瞧不起李元,要看到他也有许多优点,大家一起来帮助他克服缺点。这样在班级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人际氛围,有利于他改变自己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从而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机会,体验成功。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我的主要做法是:
  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对他做到五个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特殊,即提出特殊的学习要求,布置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其提供了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
  ⒉克服教育自身的影响,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变化教法,如电化教学、实验实践、活动教学等,组织各种参观、展览、社会调查┅┅不断调整学习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在李元身上也收到不错的效果。
  ⒊选取突破点,积极评价,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首先以课堂作业作为目标,耐心帮助、指导他及时完成,稍有进步就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后的那种充实、轻松、快乐。进而再自然地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几经循环,逐步提高。其次是每当发现他有了什么方面表现比较好,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一周统计表扬次数,给其发喜报或者在班里张榜公布。从而逐步改善他在班级同学中的印象,同时也满足他尊重的需要,增强信心,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当然,对他经常性不良表现的重复,除了宽容,也要耐心进行说理教育,注重挑起他心灵深处两个自我的斗争,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经历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终于欣喜的看到李元的成长。现在,他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明显增强了许多,课内作业能及时完成,正确率比较高。回家作业也有了显著进步,基本上能接受监督,耐心去做。上学期期末成绩达到班级中等水平。在班级同学中的形象也大大改善,再没发生过类似本文开头所提的“瞒天过海偷作业本”事件。同学们也都接受了他。在班级中还形成了一种针对夏东林的“友善”、“互助”、“鼓励”的良好氛围。
  据以上案例,我认为:相关研究证实,厌学和学生的心理、人格健康是互相影响的。厌学学生较多生活在紧张、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状态中,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反之,低水平的心理健康又加重了厌学情绪和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失落感、自卑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都易于使其出现内向、孤独怪僻、喜欢撒谎等不良人格特征。反之,这种不良人格特征又成了学生厌学的影响源和催化剂。所以,特别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来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厌学心理问题。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已逐渐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索矫正厌学心理的对策,要依靠家长、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兼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真正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对留守孩子而言,厌学心理的产生具有其独特的原因。通过对全校存在明显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我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家庭中对他们的学习都是比较自由放纵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进行有效的督促。对缺乏学习动机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不上学多好,可以痛快的玩”,而“在学校多没劲,要做这么多作业,简直是活受罪”,于是开始被动学习,穷于应付,逐渐形成厌学心理。
  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 。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则影响小得多。作为学校,也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作为老师,更要明白学生厌学是古来有之的正常现象。因此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善待留守孩子的厌学行为,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帮助他们,相信厌学心理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只要引导得当,措施对头,一定可以让他们走出厌学的误区,挺直腰杆,沐浴在“乐学”的春风里,走向洒满阳光的成功之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