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 浅析新课标体系下的备课策略与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09:2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论文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析新课标体系下的备课策略与探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在刀很钝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砍柴的速度与效率,在砍柴前虽然费一些时间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钝刀少;同样,在同等时间内,所砍的柴多而好……我想,用“磨刀”与“砍柴”之间的关系来诠释“备课”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一个动态地、有机地“课堂”就相当于一个有经验的樵夫(教师)所“砍”的“柴”,“备课”相当于“上课”之前的“磨刀”。该不该“磨刀”呢?答案是肯定的,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今天我所要谈的是怎样“磨刀”的问题了。“磨刀”者,在乎“磨”和“刀”。“磨”是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刀”就是“备教材”和“备学生”。
一、        有什么样的“刀”就“砍”什么样的“柴”。
1、“备教材”是“备好课”的重要前提。       
A、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备课上,做到“懂”“透”“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做到,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册书,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的、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一一搞清楚,不带一丝疑点进课堂。应关注、品味文章以及例题语言的精妙,读懂其内涵,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且对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如何以学定教,要引导学生多元感悟。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怎样领会编者的意图呢?要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语为什么这样引出呢?这篇课文为什么安排在这儿等。然后我们自己再来回答。经过这样一番思考的过程,我们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B、认真确定目的要求
      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全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制定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明确,三要恰当。切忌笼笼统统,模模糊糊。在制定目的要求的同时,还要构思落实的方案,使它真正能够变成现实。没有具体实施的构想,再好的目的要求也等于零。
2、“备学生”是新课标体系下最重要的一环。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在这种合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来进行,因为学生是最终知识的承载者。没有学生的配合,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是落得个“无米下炊”的地步。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把备课的目的转化为“备学生”。
A、“戏”还要学生自己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09:26:52 | 只看该作者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牵引,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备《社戏》一课,教师与其干巴巴地提出诸如“分析双喜、阿发、桂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冷冰冰的问题,不如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音,问:“如果你和这三个伙伴一起,你更愿意和哪一个做朋友,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使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的情境。面对这样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直面文本的感受。在备课时设计好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B、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不过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加以筛选,也缺乏教师的学识和阅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我们绝不能轻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们应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果我们备课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那么课堂的空间将会开掘延展得更加深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这也是落实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学会“磨刀”的方法,也是砍柴多少与优劣的重要砝码。
A、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截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如原教材第六册《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文革”、“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B、把课堂当成学生心中的“茶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学会总结“磨刀”的体会与得失,为下次更好地“磨刀”做铺垫。
    写此次备课的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备课中是否对学生进行了研究与关注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一定要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吗?通过多年的教学,那是不一定的。这很简单,就要看学生的基础与学习情况;我们不能一味地完成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听懂和接收,也不要当学生已经吸收的情况下,还在激情四射地讲授;所以我主张单元备课和整本教材备课,我们就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
我们要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为我们再次备课打下基础;另外,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尽可能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中需要反思的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磨刀”是“砍柴”的重要前提。备好课,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的重要组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