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的学生大多都为农民子女,这些学生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与镇上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学习活动总是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更别说课前预习了。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可见,预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面对这些山区的孩子又该如何来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呢?
(一) 以激“趣”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 针对山区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让学生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2、质疑激趣,激发 “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可以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
4、故事激趣,激发“知”趣
对于情节性强的新课,教师可在预习前埋下伏笔。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的开头,再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知”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走进预习。
(二)以“导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根据山区小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可预设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读。 “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预习方法。预习要尽量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并对课文反复朗读,仔细推敲,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2、查。预习时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生词的形、音、义非常重要。将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划出来,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以此达到预习的目的。
3、思。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前预习时,不妨让学生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再等上课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
4、写。即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在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让批注法在预习中落到实处。
(三)以评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他们长期坚持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建立“学校、家庭”共同监督的评价管理体系,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
1、教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课堂提问、小测验、预习作业检查、课下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也可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生生互动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以此达到以预习方法为目标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学习效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完善自己的预习,还有助于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让家长参与其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有的预习作业可由家长签名,起到督促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总之,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