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色彩的调和》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4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色彩的调和》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7.色彩的调和        课  时        2 课 时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        授 课 人        杜 莎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色彩调和给人带来的和谐、平静、温馨的感觉;会使用至少两种调和色彩的方法。
        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以及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        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色彩调和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又和谐的画。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范画、油画棒等涂色工具、图案草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欣赏比较儿童居室效果图。
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这种色彩丰富又和谐统一的搭配就是调和的美。        学生欣赏、感受。
初步体会色彩的和谐感。        
三、自主研究        1.色彩调和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有哪些方法呢?自学书第十四页。
2.书中介绍了哪些色彩调和的方法?
3.《鸡冠花》与《睡莲》这两幅画是怎样使色彩调和的?(教师引导分析:先找出颜色,再到色环上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研究色彩调和的方法。)        学生打开书第十四页,自学后汇报。读定义。
学生回答:混入同一种黄色;混入同一种灰色。
观察分析后回答。        
四、实践操作        如果我们来创作一幅画,除了这几种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其他色彩调和的方法。看书第十五页,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里有四张画,用的也是书中提示的四种方法,请你归归类,说出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组研究,讨论。(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学生欣赏、分析,并归类: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种方法为你们组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以小组为单位,为草稿的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五、汇报展示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        
第二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调色方法        书中介绍了哪些的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调和色彩的方法?        学生回忆,并回答。(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        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并进行互评。        
板书设计
        色彩的调和
对比色互相调和        
邻近色                     同类色         加入白色
混入同一种黄色
混入同一种灰色                   提高明度        主色与装饰色
教后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10 14:03:13 | 只看该作者
                          hao mdongx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