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PCK教学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8:2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设计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 “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  只隔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  何时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程有记载。)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8:26:12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PCK教学分析

拜读过王崧舟老师写的一些课文的教材解读,初步知道要设计一篇教案,必须通读教材及相关的资料。学习了PCK,我对教材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回过头来看自己这学期曾经执教的一堂古诗课《泊船瓜洲》,我认真地进行了PCK的分析,尝试有所保留,有所取舍,从以下几个策略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品味语言,优化意境创设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在这些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在教本首诗的时候,我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二、培养拓展能力

古诗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回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如: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再默读这首诗,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顺。请个学生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改写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

三、教师示范,引导语言品味。

教师重视范读,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课中,我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8 04: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