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22:2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独立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小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不惟书至上、不人云亦云,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这种独立性,是创新精神最基本的显示,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最初步的创新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独立性,对于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报效祖国所必备,因而具有社会价值。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浅见。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造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要重视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机械地盛装知识的容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得以深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⒈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一旦发展成为认知兴趣,则马上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我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啦?”学生都按自己的岁数做了回答。“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有一个同学已满8岁了,却才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样一来,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个个兴趣盎然,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⒉ 设置悬念,揭示矛盾,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课时,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时,教师先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气球的游戏,元旦快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在教室里按‘红、黄、蓝’地顺序依次挂了许许多多的气球,你们知道第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第8个、第29个呢?”学生纷纷积极思考,有的说出了第4个是红颜色,第8个是黄颜色,但第29个却说不上了。老师说:“同学们猜得慢了,老师早就知道了,第29个是红颜色,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快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大家都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这样揭示矛盾,使学生存疑的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了他们思维的参与。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学生敢创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学中要重视环境的创设。
⒈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的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学生合作学习或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允许有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共同进步。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发问,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进行辩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发现倾向性的问题和共同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引导解决。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⒉ 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条件。
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关键是教师的引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长提供条件,创设情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火花有燃烧的可能。为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展开提供“原材料”。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①5+5+5+5+5=?
②6+6+6+6+6=?
③6+6+6+6+4=?
学生很顺利地将①、②进行改写,而对③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列出了6×4+4,教师给予肯定后,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的特点,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早发现!同学们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中。结果,有的同学列出了:6×5-2(看到一个不存在的6),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6”中,列出了7×4。这样的设疑、提问,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造性教学是由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两部分构成的。在教学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变异、转化、引申、缩小等,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⒈ 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应用。依据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教学中要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这个内容时,我为学生各备了8根不同规格的小木棒,当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特征时,让学生自己挑选小木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就要边思考、边选择了,即使开始选错了,也能在操作中及时自我纠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⒉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应反映在解题思路的求异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侧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四、感受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发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天性使他们更具创造性,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为成人所欣赏,就可能做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品格。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的潜能发挥出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和提问注意上、中、下兼顾。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用他们的思维去启迪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则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掌握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师生之间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相处应体现一个“爱”字。试想倘若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难,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害怕中无法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不敢问、不敢讲中泯灭。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融洽”的情境,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也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发挥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乐于去创造。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情趣,给学生创设发挥创新潜能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