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及课外书籍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9:2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及课外书籍推荐
推荐书目:
1.席慕蓉:《幻思——席慕蓉散文赏析》(南海出版公司)
《席慕蓉散文珍品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的家在高原上》(上海文艺出版社)           《七里香》
2.刘亮程:《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       《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
3.曹文轩:《青铜葵花》《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野风车》《追随永恒》、《三角地》、《红瓦》、《草房子》
4.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霜冷长河》
5.刘 墉:《萤窗小语》》《抓住心灵的震颤》》《迎向开阔的人生》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专家的教学建议内容使我获益匪浅:教学中,我认为要想突出散文教学的特色,首先要回归散文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教学,正是要围绕这个特点展开,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了解散文方面的一些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下面我主要从散文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思想上,树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散文教学既要看到著名作家和作品,也要看到其他有特色的作家和作品。要突出散文文体、散文风格的多样性,展示散文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内容和语言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的,着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容,要遵循散文教学最一般的规律,要树立散文文体意识。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程告诉我们,不仅课本是教学资源,凡有利于教学的许多东西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如学生、社会、网络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只要合理的资源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散文教学课堂。散文教学要因时因地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以配合课文教学,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散文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挖掘。如教柳宗元的散文,柳宗元的许多散文是在永州写的,写的是永州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永州地区的语文教师可利用地域人文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柳宗元散文中的形象,帮助学生领悟与理解柳宗元这位生命中充满荆刺与不幸者的情感和人格力量。
    总之,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教学的领域里,既要不断提高理论的能力,更好亲身实践,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吃一堑方能长一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5: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