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74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及教师优秀论文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基于教材
 立于课堂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如何上好读写课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情趣交融
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焕发生机
小学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初探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及能力的研究报告
创设故事情境促进英语阅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2:46 | 只看该作者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小学英语单词教学设计
如何学与教英语词汇(一)
对小学英语音标教学问题的讨论
快快乐乐学单词
浅谈小学英语字母教学
单词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
英语单词记忆方法新探
“我的单词我来记”
小学英语单词认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尝试用电脑自制精美的英语教学单词图片用“音形结合”的方法教学小学英语单词的尝试
在渗透中培养小学生的生词拼读能力
例谈英语单词教学法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英语
如何培养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
集中识词中的游戏运用
让英语单词变得更加灵动
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单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英语词汇“音、形、义、用”四位一体教学方法
与小学英语教师谈音标教学
给新单词一个“家”
基于语篇的单词教学
快快乐乐ABC
英语单词卡片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感
小学英语词汇识记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3:1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初探
如何处理PEP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音教学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媒体运用和方音矫正问题
The letters for the 42 Sounds we use in English
与小学英语教师谈音标教学
谈谈小学英语口语的课堂训练
科学合理的英语听力训练初探
提高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建议
听力训练的几点做法
从英语对话看学生的交际能力关于小学生英语听力培养的几个问题
关于小学生英语听力培养的几个问题
小学英语听力答题三部曲
Some ideas of teaching sounds
Teach or not to teach
《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
科学合理的英语听力训练初探
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探索直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阶段性报告浅谈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渗透语音教学
English Pronunciation -- Stresses
Phonetics
Alternative Spellings of Vowels
When to Teach Pronunciation
看图说话
提高小学生听力水平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课外英语口语氛围创设的尝试
试论“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语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3:5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王守玉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学生的学法直接得益于教师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使学习变得轻松、灵活,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提高,而且还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外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学法指导应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前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主体的任何认知行为都受到感情的支配。要搞好外语的学法指导,首先要注意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任何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都必须经主体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将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创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可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把一些拼写相同或类似的单词列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去寻找记忆的方法。又如,在教学语法时,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理解新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去悟出语言的规律,让他们品尝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种习惯的形成:1.敢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2.大声朗读和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习惯;3.课前预习的习惯;4.课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5.课后主动复习和多听、多读、多写英语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学法指导要以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为主线



学习方法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思维方法问题。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的人学习方法也一定得当、灵活、高效;反之,则是呆板、低效、事倍功半。因此,学法指导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启发学生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从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探索,去创新。比如,有的学生老是把weather和whether两词的拼写搞混淆,教师强调多次还是有人错。如果启发学生把拼写和丰富的联想联系起来:“气候不好就不坐小椅子‘h’看天气”,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又如,学习课文时,不少的学生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跳不出语言点和语法的条条框框,把课文学死了。如果教师注意引导,要求学生进行整体理解,把课文的学习做为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媒介,再根据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灵活、变通和独创的三个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会使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怎样找准思考的起点和组织思考的层次,以及如何归纳思考的结果,进而在表达和交际上下功夫。这样,课文学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三种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英语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2.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迪,相互协作,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3.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生今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要以认知环节、学习过程为切入口



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习的认知过程就是一种信息输入和处理的过程。在信息输入和处理过程中,如何做到方式的最优化,则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认知环节、学习过程作为英语学法指导的突破口。



英语学习认知环节的三个基本层次,一是输入,二是内化,三是运用。在输入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复习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学会质疑。在内化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固定表达方法,学会比较、对照,通过多听、多读、多练习和多模仿,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新知结构,为输出、运用做好铺垫。在运用阶段,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在实践中领悟学法,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前两个层次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学法指导的另一个切入口就是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主动设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提纲,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工具书和各种参考资料,提高吸收语言信息的能力。2.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让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领悟学法。3.启发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实践中,有意识地注意学法的总结和提高。4.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群体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法指导要以具体方法指导为落脚点



“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就是指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形成技巧。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学情。不但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得如何,更要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不但要了解学生共性的情况,更要了解个性情况,以便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法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产生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关于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借助辞典解决字词上的障碍,利用录音进行朗读模仿,不懂的地方要做记号。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知、体会、分析、理解和听说训练,进而逐步掌握语言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抓住要点和重点,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指导学生做到一看,即看书、看笔记,通过看书、回忆,进一步熟悉和消化所学的内容;二练,即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口头和笔头上的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三听、读,即多听录音,提高听的能力和技巧,加强英语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寻求适合自己特点的外语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有不少学生对语法知识过于看重而忽略了阅读,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摆正阅读与语法知识的关系,并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



总之,学法指导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4:1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蔡映辉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跨文化意识与英语学习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可见,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就是难以把该语言与其背景结合起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外语是相当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了。长期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似乎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使交际失败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初次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的中国人一定会生气。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真实、实用原则。真实、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第二,比较、融合原则。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全面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与方法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这一说法。尤其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因此,在教颜色“red”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red”的趣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三)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四)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多向交流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策划、组织、管理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为他们将来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奠定基础,例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定期举行外国文化节活动,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如:澳大利亚嘉年华、英国文化节、神奇的世界文化遗产,等等。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通过上网收集关于该国的文化资料,观看图片展,竞选涉外小导游,办英语小报,与外国朋友交流,自编自演英语课本剧等,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种文化周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4:39 | 只看该作者
以学生为本 反思教学
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 芬


本周我在市实验小学听了一节课,在与老师们讨论中很高兴地发现,老师们现在所关心、关注的问题都聚焦在“学生”身上。譬如有老师说:“我感觉学生这节课不是人人参与、合作交流。”有老师说:“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口头反馈让学生课堂专心。”还有的老师说:“学生的知识含量还可以适当增加,能力还可以发展。”……



老师们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堂,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由此我想到了如下几点:



一、观学生态度,反思活动的趣味性



“兴趣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更会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与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积极程度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对课堂教学感兴趣。因此,在创建以活动为主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例如:针对重点难点等要学习的句子与单词,可以方式多样化地创设活动。首先从语音方面来讲,可以利用chant,有节奏地读;可以让小孩用他们熟悉的音乐的曲调去唱;可以口号式地大声朗读等。从语言意义上来讲,可以用简笔画、图片、视频或TPR动作展示等。在语用方面,可以从机械方面的重复,到选举“最佳演讲”、“最佳模仿秀”,再到替换练习中的“造句大王”、“最佳句子”,直至最后在拓展应用中的“最佳课本剧创编”等。



二、听学生回答,反思活动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学生站起来使用一两个单词的答语就结束了,而两三个人的一句话回答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学成度。因此,教师通过学生所表达的语言的量,也可以说句子的长短、逻辑性可以判断自己所组织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一个经过了大量语言输入的孩子,你再给他一个相应内容的展示舞台,他会更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例如,教师在复习环节复习了许多关于服装的词汇后,在讨论不同天气的话题中,教授不同的天气穿不同的衣服。这时,教师通过一个例子的引导It's hot. I can wear my new T-shirt.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很多类似的句子。经过在情景中对句子陈述意义的理解与应用,再过渡到疑问之中:“It's cool. Can I wear my new T-shirt?”语言的功能自然过渡,学生也能自如地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而不会导致总是老师问,学生总是回答了。



三、评学生的参与,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班额大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少,让老师们很疲倦,难以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难以听到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但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是极少数学生表演的课堂,只有大部分学生参与了活动,有体验,有合作,有交流,才能体现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要有语言知识做支撑;活动设计活而有序,尽量真实;然后是班级的分组,而且分工要明确、小组的活动任务要清晰,保障完成的时间;最后要给予小组评价。这样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活动,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参与表现,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拓展环节中,如果想组织学生讨论来确定在五一假期旅行时所带的合适衣物时,这个活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语言支撑就要包含“cool, warm, cold, hot”等描述天气和服装方面的词汇,同时还有句型“It's ...”和表示询问的句型“Can I wear my ... today?”



活动可设计为调查性任务(Make a survey)。先制好表格,即给出具体景点线路(至少三个城市为一条线路)、天气状况、衣物选择三栏;然后由一个学生做记录,其余的学生做讨论;最后推选Reporter做汇报。



在讨论活动中:不同天气要注意不同穿着,让学生们训练本课的语言功能与结构,即教学的重点句子、词汇与用途。在汇报中,通过陈述不同的线路选择,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地域的城市的气候,不同景点不同的自然景象服装要求。



教师再最后点评、补充与小结。从合理选择衣物,从学生口语表达,从小组的合作等多方面、多维度地给予学生评价,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希望更多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获悉学生的知识盲点与学习需求,改进我们的教学,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奠定小学生英语学习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6:55:04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们更加自由、愉快、健康地成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急功近利、分数第一、应试在上。其祸害无穷:学校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性和承受力,实施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工厂流水线标准化”塑造应试高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孩子整天学习、上培优班,拔苗助长;孩子没有自由和快乐,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争强好胜、自私、经不起挫折,学习差的则厌学,而大部分平庸的学生即使考入大学后也经不起诱惑,放松自己,不求上进,甚至甘当“啃老族”。如此,又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来?这已成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大难题。



正当我们求解这道难题时,我看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本书,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答案。于智博的成长之路的确是个好案例。他恰恰是个贪玩的男孩,小学留过级,初中不及格,真所谓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他凭什么健康成长,最后考上哈佛商学院MBA,还成了世界名企精英呢?于智博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该书对他的经历作了分析,总结出了众多人生成长所需要的软实力:健康、勇敢、自信、诚实、韧性、谦卑、爱心、包容、反省,有人际交往、规划人生、领导和创新的能力,还有参与公益活动、理性面对失败和挑战等优点。正是这些软实力造就了一个人才。人生不是短跑,而是终生长跑,能否赢在起跑线上并不十分重要。而在人生道路上形成的软实力比起在学校里考试的硬实力要宝贵得多了。于智博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自信,自我发现,个性发展,努力奋斗,由一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难怪读过此书的青少年都把于智博当成了偶像。



这本书也会给中小学生的家长以启迪。家长对孩子的爱护与教育,不只是满足其生活的需求和死死守住孩子的学习,指望他考高分,而应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软实力”的培养上。与其“死守”不如“放养”,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更加自由、愉快、健康地成长,这样,他们才会有后劲,家长的期望才能实现。



教师、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读了此书也会受到启发,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要把升学率和少数高分的学生当作教育的目标,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其个性、开发其智慧、发掘其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书中不仅介绍了外国好的教育理念,也引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如能付诸实践,真正使我国的教育出现新的局面。那样,家长们也就不必煞费苦心、劳命伤财地送孩子出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