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1、复习旧知,初感新知
| 创设情境: 自制情境图(图1有一棵长有2片树叶的小树苗,图2有3棵跟图1一样的小树苗。)让学生看图回答图2中树叶的片数相当于图1的几个那么多?并让学生通过乘法计算出图2一共有几张树叶。
| 学生回答问题1:3个 学生回答问题2:2×3=6(片),3×2=6(片)
| 创设情境引入,既让学生能复习旧知乘法,学生又能直观的看到并感受生活中“倍”的现象,以便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
2、引出新知“倍”
| 1、让学生根据要要求摆小木棍:由组长安排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再要求第二个学生摆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一个同学摆的2个那么多,然后提出问学生用了多少根木棍?并让各小组学生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引出并引导学生理解 “倍”的概念: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木棍,两个正方形要用2个4根,也就是8根小木棍,那么 2个4根可以说成4的2倍。
| 1、学生摆小木棍棍。 2、讨论算式: 4×2=8(根) 2×4=8(根)
| 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
|
3、巩固新知“倍”
| 让每个小组中第三个学生摆出正方形,要求相当于第一个学生的3倍那么多,并算出一共有多少根?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第三个同学所摆的图与第一个同学所摆的图中小木棍根数的倍的关系:4的3倍。
| 1、学生摆小木棍。 2、算式:4×3=12(根)、3×4=12(根) 3、学生说倍的关系。
| 以上两个环节没有直接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是因为考虑到学生初步学习“倍”,比较抽象,应以“说”的方式先巩固“倍”的概念,理清关系。
|
4、巧设凝问,引入新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 1、让每个小组的第四个学生摆出正方形相当于第一个学生的5倍那么多,因此前己摆了6个正方形,共用了24根小木棍,只剩下2根小棍。在第四个学生摆正方形的时候必然会发现小木棍不够,这时老师趁机引出问题:虽然我们的小木棍不够了,但是大家能列式算一算摆5倍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吗?
2、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 1、学生摆小木棍 2、发现问题:木棍不够,产生凝问。
| 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目的是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
5、探究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 1、让学生结合前面自己摆的图形和已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解决上面问题“求5倍是多少?”的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摆图及算式的基础,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的寻找到计算方法:4×5=20(根)。接下来老师再拓展提问:摆6倍呢?7倍呢?又应该怎么算?得出算式:4×6=24(根),4×7=28(根)。进而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几。
2、板书方法。
|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4×5=20(根)。 5×4=20(根) 4×6=24(根) 6×4=24(根) 4×7=28(根) 7×4=28(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 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4的2倍 4×2=8(根) 4的3倍 4×3=12(根) 4的5倍 4×5=20(根) 4的6倍 4×6=24(根) 4的7倍 4×7=28(根)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就用这个数乘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