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5:3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雅瑶乡黄金小学          吴文益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5:3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15 15:35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复习旧知,初感新知

创设情境:
自制情境图(图1有一棵长有2片树叶的小树苗,图23棵跟图1一样的小树苗。)让学生看图回答图2中树叶的片数相当于图1的几个那么多?并让学生通过乘法计算出图2一共有几张树叶。

学生回答问题13
学生回答问题22×3=6(片),3×2=6(片)

创设情境引入,既让学生能复习旧知乘法,学生又能直观的看到并感受生活中“倍”的现象,以便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2引出新知“倍”

1、让学生根据要要求摆小木棍:由组长安排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再要求第二个学生摆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一个同学摆的2个那么多,然后提出问学生用了多少根木棍?并让各小组学生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引出并引导学生理解 “倍”的概念: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木棍,两个正方形要用2个4根,也就是8根小木棍,那么 2个4根可以说成4的2倍。

1、学生摆小木棍棍。
2、讨论算式:
4×2=8(根)
2×4=8(根)

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

3巩固新知“倍”

让每个小组中第三个学生摆出正方形,要求相当于第一个学生的3倍那么多,并算出一共有多少根?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第三个同学所摆的图与第一个同学所摆的图中小木棍根数的倍的关系:4的3倍。

1、学生摆小木棍。
2、算式:4×3=12(根)、3×4=12(根)
3、学生说倍的关系。

以上两个环节没有直接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是因为考虑到学生初步学习“倍”,比较抽象,应以“说”的方式先巩固“倍”的概念,理清关系。
4巧设凝问,引入新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让每个小组的第四个学生摆出正方形相当于第一个学生的5倍那么多,因此前己摆了6个正方形,共用了24根小木棍,只剩下2根小棍。在第四个学生摆正方形的时候必然会发现小木棍不够,这时老师趁机引出问题:虽然我们的小木棍不够了,但是大家能列式算一算摆5倍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木棍吗?
2、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学生摆小木棍
2、发现问题:木棍不够,产生凝问。

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目的是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5探究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结合前面自己摆的图形和已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解决上面问题“求5倍是多少?”的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摆图及算式的基础,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的寻找到计算方法:4×5=20(根)。接下来老师再拓展提问:摆6倍呢?7倍呢?又应该怎么算?得出算式:4×6=24(根),4×7=28(根)。进而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几。
2、板书方法。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4×5=20(根)。
5×4=20(根)
4×6=24(根)
6×4=24(根)
4×7=28(根)
7×4=28(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4的2倍    4×2=8(根)
4的3倍   4×3=12(根)
4的5倍   4×5=20(根)
4的6倍   4×6=24(根)
4的7倍   4×7=28(根)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就用这个数乘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5:35:0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
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
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
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
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30 22:5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7: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