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议检测性阅读的审题与做题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21: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检测性阅读的审题与做题技巧
马鞍山建中  孙飞
到了初三,说起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我们经常听到考生抱怨,文言文似乎就是默、默、默,现代文就是作、作、作。可文言文默、默、默,日积月累或许还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而现代文阅读似乎就是“抓住梦的手”了,感觉不错时,考下来却不尽人意;感觉不佳时,却考分不低。怎么打破考试阅读的怪圈?我觉得我们必须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一般而言,“先看题目再做题”,这是很多教师都推崇的看似更有“针对性”的阅读,但这样子往往使学生带上出题者的镣铐,既不便考生投入文本,还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偏。
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我们首先要明确: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的思维过程与心态也就不一样,方法步骤也就不同。我们平时所遇到的试卷上的阅读是检测性阅读,不同于平时随便翻翻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同于文学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检测性阅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学生的阅读综合水平,考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须心态平和又有一定的紧张度,促使头脑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反应,处理分析综合信息。
因此我提出检测性阅读的审题与做题技巧几个要点:
对于审题,本人建议“三遍勾画圈点阅读法”:
一遍感知性阅读:用时5-6分钟。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中心句,特别是故事起因、高潮表现人物行动原因的语句。初步分好段。
二遍概括性阅读:2分钟。围绕圈划快速阅读并根据文章结构特点修正、调整段落,比较整合思考,判断主要矛盾和人物精神品质,确定文章中心。
三遍针对性阅读:7-8分钟。仔细研读题目,判断题型,有目标地看文章相应位置,结合上下文与中心答题。
其中,一遍阅读最重要,也很耗时,但肯定还有不少模糊不太清晰的信息及疑点,第二遍阅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整段落,反思主旨推导的过程,确定中心,可浏览后面题目,如果有牵涉全文结构内容的概括类题,可趁热打铁先做,梳理内容结构,自然过渡到“第三遍针对性阅读”。这样在做题时已胸有山壑,准确率自然很高。
采用“三遍”,即是客观时间条件的限制,又注意将分析与整体把握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一遍阅读是基础,二遍阅读是关键,但却往往被学生忽略,三遍阅读是落实。
对于做题,本人建议“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首先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其次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检测性阅读的审题与做题技巧还有很多,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是需要多年的历练才可成型,对毕业生而言,阅读能力的长进大多数需要这种反思性的学习,方能在学习上做到“学而思,思然后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5: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